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佛教作为研究与解决人类精神的学问,是人的心灵栖息之地,对鲁迅影响颇深。佛教文化的人生即苦、地狱意象、普度众生、万法皆空与鲁迅的虚无观形成有极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为《鲁迅意识构成》的系列论文,着重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鲁迅的孤独意识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孤独意识作为现代人自我意识深化的心理反应,同样贯穿在鲁迅的思想发展之中。文章指出,鲁迅的孤独意识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和淡化期等四个显现阶段。对人及其个体的关注,展现以个体主观精神独立与自由为中心内容的人的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于卓越天才思想的阐发,以及由此设计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的宏伟蓝图,是鲁迅孤独意识的本质内涵。确立'人'的视角,倡导'立人'思想,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显示独立的人格意志力量,是鲁迅由孤独意识而萌发的精神文化创造性欲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中深刻的自我人格内涵,是鲁迅作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鲁迅用自己行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了的先驱者形象。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最高水准的人格内涵及其力量。鲁迅作品中渗透了他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感情的体验,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契合在它的作品中,鲁迅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光芒便是那带着悲剧色彩的“鲁迅精神”——鲁迅人格。鲁迅人格是传统人格美的更完善的体现,鲁迅人格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生哲学的内涵。鲁迅形象,鲁迅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格美的追求。鲁迅的人格是崇高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4.
彭柏山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参加左联,走近鲁迅,走近文学。鲁迅博大、坚强的人格力量,鲁迅对盟友不苟且、对敌人不妥协、为真理韧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是彭柏山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鲁迅敢于面对现实、重视民族灵魂重铸的深度艺术追求是彭柏山执着坚持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表.一方面,他们虽持有以身许国的同一人生计值标准,但因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文化思想而表现出迥异的精神特征:前者终生不改英雄情结,后者饱含深刻的孤独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不同的精神特征又最终导致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实践:前者受古典人格的制约,由叛逆回归传统;后者具有清醒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现代人格),毅然与传统决裂。追溯梁启超和鲁迅的精神历程,对后人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佛教文化的核心内涵,从中吸取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和文明因子,提出了佛教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思考与对策建议,对于传承华夏传统的文化资源、提升人文素质的精神涵养、看待社会人生的理性分析、发挥人力资源的内在要素、适应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具有启示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是具有辩证性的悖论。他从宗教原始起源来肯定形而上的人类精神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评价人生、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又从对宗教教义的怀疑而否定其神学价值体系,显示出理性主义的时代光彩。在鲁迅思想发展和人生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其早期宗教精神表现为内外两种转化形式。一是将宗教意识的追求与宗教徒的献身精神内化为实践性的个人品格:自我牺牲式的救世精神;一是以宗教信仰的价值意义为尺度,批判物化、虚假和马虎的病态人格和社会,前者表现为道德人格上的真爱,后者表现为心理性格上的真诚。从而全面表现了鲁迅对社会改造和民族人格重塑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有鲁迅的影子,这影子就是鲁迅的文学传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人格,鲁迅的精神。鲁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关注着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也都关心中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鲁迅是面向世界的,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奉行拿来主义,新时期文学也是面向世界的,“拿来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闪闪发光。面对鲁迅,新时期文学缺少的是自觉的启蒙精神、独立的人格精神和现实的批判精神。新时期文学应该把鲁迅的这三种精神作为自己的导向、标尺和座右铭,不断实现自我新发展和新超越  相似文献   

9.
人格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统一的和内在的精神品格。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塑造官兵的良好人格,这是由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任务决定的。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塑造官兵良好人格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态势以及对于鲁迅思想意义的质疑,强化鲁迅思想和鲁迅研究的大众化具有特殊意义。只有完成这种双向的大众化,才能实现"普及鲁迅"的目的。鲁迅同时具有"爱民众"的道德立场与"反民众"的思想立场,对民众从关爱到批判的复杂过程,体现出他对中国民众生存变革和精神变革两步走的思考。鲁迅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文化和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也在于对大众凡俗人生的哲理性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被公认为对鲁迅早期思想发展最有影响的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本文着重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严复对鲁迅早期思想发展的具体影响特征,以及在这种影响当中,鲁迅与严复所存在的内在差异,同时也包括后来超越严复思想影响的内在根源。通过比较,本文认为,严复对鲁迅早期思想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在对近代中国社会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上的相同,而且还在于给鲁迅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使鲁迅在与传统文化的反叛中,逐步完成了文化观念的性质转变,使他能够以现代的观念和现代的价值标准来致力于20世纪中国新文化、新文明的思想文化启蒙工作。这种思想影响的特征,是鲁迅与严复分野,并不断地超越严复,而达到时代思想高度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重申“鲁迅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学术界 ,一方面研究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 ,然而“论文”化的鲁迅不是本色的鲁迅 ,吃透鲁迅精神的学者名流多如过江之鲫 ,可是在人格上传承鲁迅精神的知识分子却少之又少。一个三流的学者当然能从鲁迅身上获取学术利益 ,然而却只有一流的学者才能从鲁迅身上获取人格力量。另一方面把鲁迅的思想当作绝对的权威 ,强制性地让青年们接受和服从———学院化 ,体制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鲁迅也不再是真正本色的鲁迅 ,鲁迅被“神化”的同时 ,也被庸俗化了。因此这是一个鲁迅缺席的时代 ,重申鲁迅精神的直面、求真、启蒙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诞辰140周年,国内举办了不少学术讨论会,不少刊物也组织了鲁迅研究专栏。今天再给学界奉献一组研究文章,承蒙主编和编辑的美意,嘱我写上几句话。三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有新意,运用的"方法"有启示。它们掘进鲁迅思想的深处和细处,揭示鲁迅精神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可谓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长期以来,学术界十分重视鲁迅与佛学思想文化的关系研究,已发表或出版了不少著述,鲁迅的精神人格及其文章都受到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理想人格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思考,折射出了中国思想史上不同色彩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的中国人关注这个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追寻维度,同时也为后世的中国人构建自己理想人格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养料.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家视野中的理想人格与墨家、儒家和法家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和精神气质,表现出了独到的内在本质特征,对我们今天构建健康和谐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了。他为中华民族和劳苦大众的解放而英勇奋战的一生,他那崇高的精神和光辉人格,和他的卓越思想与不朽著作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鼓舞人、激励人、感化人的巨大精神力量。著名作家巴金曾经这样描述过鲁迅人格的魅力: 站在他面前,你觉得你接触到一个光辉的  相似文献   

16.
散文诗《野草》灌注了鲁迅全部的哲学爱憎,也是鲁迅全部人格的隐喻映现。如若以伦理学为观照视窗,则可以发现,散文诗《野草》以深晦幽隐的风质内在地体现了鲁迅崇高的伦理真怀,鲁迅在《野草》中积极地表达了其"正当"的"必要恶"情怀,也隐伏地揭摅了他伟岸、全善的道德人格光辉,此外,在大面积沉郁风格的文字背后鲁迅在《野草》中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按摩"与休憩,其中便有他"内曜"终极幸福的亮色闪光,《野草》为卓杰的伟人之所以世纪伟大的至善人格提供了一份伦理精神价值上客观不偏的文本化诗意确证。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人生价值观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文在分析了市场经济对人生价值观和人格的影响后指出,为了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内在保证,保持社会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必须加强价值观建设和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8.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载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祖父在人生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成长中的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其人生高峰期,他在为童年鲁迅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展生存与精神空间,将其置入传统文化境域中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同时,通过经典引导童年鲁迅进入传统文化和小说艺术世界并与之建立深刻稳定的关系.而科举成功使鲁迅祖父实现传统文化境域中的人生理想,对成长中的鲁迅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召唤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确立或规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在其人生低谷期,他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恒训>引导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鲁迅认识人生,进入社会并与社会建立关系.在其生命后期,他一改此前个人坚守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在时代面前"退让"的方式接受或肯定鲁迅全新的人生选择,对鲁迅后来的个人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纵观鲁迅日本时期的五篇文言论文,不仅可以发现其早期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主义”思维倾向,而且其“主观主义”倾向明显存在着一个逐渐加深的内在逻辑过程,而其中心线索就是对于“精神”的发现与高扬。总之,对于“主观内面之精神”的推崇不仅构成了鲁迅这一组文章的结构性线索,更成为青年鲁迅思想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