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者从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角度讨论了"幻想小说"的文类概念,指出幻想小说的叙事习规是非写实性的,是呈现"文本现实"的一种叙事方式。提出要反思既往的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和当代文学领域中对写实性小说的极端关注和对非写实这一类型的失语。指出研究20世纪幻想小说的幻想资源的转化、叙事方式的改变、幻想内容的集中和丰富等问题,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小说向现代性转型的蹒跚足迹,也可以改变以往研究中对人物形象过于纠缠的现象,从而有利于对文学发展的整体趋势进行把握,对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范本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土文学以描写现实、揭露黑暗、促进社会改造为目的,对现代中国农村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现实主义表现,具有高度的现实认识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他的作品,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乡土文学”做出卓越的示范。鲁迅用自己的作品证明,农民的乡土题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给现代小说开辟了新领域,提高了新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创作应该引入主题学的方法与原则来阐释。就鲁迅的乡土创作而言 ,他以乡土环境的空间定位、意象营构的对比模式与意义结构的双声对话等艺术创造为 2 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叙事范式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乡土主题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4.
翁扬  余飘 《南都学坛》2001,21(1):49-53
1981年,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成型。这个理论可以归纳为五大要点:一、乡土文学要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二、乡土文学要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三、乡土文学要表现中国气派,继承和发展民族风格。四、乡土文学要充分表现地方特色。五、乡土文学要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与时代的命运。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与其乡土文学的创作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综观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和乡土文学实践,不难看出,他始终以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为根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不仅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而且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当今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农民跌宕起伏的遭遇与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与百年来中国农村和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沉浮,以及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张弛之变紧密相连。围绕着中国农民历史创造者的动力及弱势群体的生存策略,关于中国农村的变革形成了两种不尽相同的解释路径,一种是"抗争/底层社会"的线索;一种是"权力/文化"的线索。前者在描述底层政治的显性特征和回应转型政治的突出特点上保持了足够的敏感性;后者则试图揭示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其社会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变迁入手,根据知识分子身份的转换,分析1950年代前后乡土小说在表现内容、叙述框架和言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论述现代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学中寄托的启蒙理想及相应的叙事方式在1950年代的文学转型中被改造成为表达国家意识形态的革命话语的复杂过程,并探讨这个特殊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认知和身份定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近百年的中国小说发展过程中,五四小说突破了中国古典叙事模式,在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等方面明显具有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特征。这一转换过程具有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改造"国民性"的主题、现代白话文运动、现代小说创作理论、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五四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然而,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农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其中有诸多因素限制了农民能力的发展。如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农民缺少积极进取精神,降低了农民的行动能力;传统的礼治秩序会抑制农民个体意识的觉醒,降低了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传统的人情关系限制了法治精神的构建,削弱了农民运用法律以自保的能力。因而,要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的农民必须改变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如现代人格、开放心态和法治精神。客观上,全社会应该积极为农民创造有利于其能力发展的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导源于“改造国民性”这一大的文化主题下的“改造农民灵魂”的艺术实践,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意向,它赋予了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以强烈鲜明的理性品格。这一主题意向的发展,七十年中走过了一个近似圆形的轨迹,从“五四”勃兴,中经发  相似文献   

10.
鲁迅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鲁迅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迅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的学科体系是在汲纳西方学术分科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梁启超作为促成近代中国新旧学术转型的重要学者之一,其"文学"观念也经历了由"词章不能谓之学"到"文学"宜有专史的转变。考察梁启超"文学"观的变迁,有助于揭示"文学"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及近代中国文学史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纠结于女性经验、乡土意识与国族想象之间,萧红小说的性别叙事前后有别。其早期小说通过书写卑贱而祛除卑贱,从而汇流于左翼革命大叙事;而后期小说则摆脱启蒙现代性话语的束缚,最终认同于一个卑贱的乡土中国镜像——呼兰河。否认/承认卑贱、追求/抵抗现代性的矛盾辩证,贯穿于萧红创作始终,并映照出其作为一个左翼中国娜拉的宿命:"她们"在服膺于社会革命、妇女解放、民族国家等现代神话同时,也难以祛除对于庶民草根、女体肉身、乡土中国等卑贱物事的移情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地域色彩是沈从文小说的主要特征,他对湘西世界的创造,不仅为20世纪中国文学增添了光辉的一章,而且使其成为湘西地方民族叙事的代言人。沈从文小说地域色彩的形成,经历了个人叙事和民族叙事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认同了"乡下人"的身份,而且在摆脱早期个人叙事圈子的同时也把个体敏锐的感性认识与湘西地方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湘西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14.
任何社会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整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也需要一整套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社会转型期我国乡村社会却出现了群体性的信仰危机,价值体系也处于混乱、冲突与失衡状态,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性要求形成明显错位。为此,必须提高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信仰,凝聚共识,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叙述学是研究叙述作品的一门学科、是在语言与文学的交叉研究中形成的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这个在小说创新的高潮中诞生的理论包涵内向性、抽象性的封闭系统 ,并注重叙述作品深层次的研究。蒙古族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 ,它给叙述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在蒙古族新时期文学“内转型”现象中出现的叙述模式的转变更是叙述学的研究方法渗透于蒙古族文学研究领域创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八九十年代 ,蒙古族文学界利用叙述学研究叙述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无疑是发出了在蒙古小说研究中诞生叙述学系统研究的信息。但是 ,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 ,鉴于这种情况 ,利用叙述学的方法深入蒙古族叙述作品研究时还应注意形成系统研究 ,从实践出发 ,扩展狭隘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财政分权一直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这种特殊的分权制度安排为地方政府向增长型政府的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机制。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重新诠释了地方政府转型的理论内涵,梳理了西方国家政府模式演变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从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内在逻辑,并建构了地方政府转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的要求下,通过整理、置换、征收等宅基地流转方式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获得新增城市土地或建设用地指标的主要方式。学术界对以地方政府为主要推动者的宅基地流转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宅基地流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基地管理、使用、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农户宅基地流转、退出意愿,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农户的福利变化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培育创业型农民带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的创业农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针对我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和完善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和培育创业农民的金字塔原理.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02年梁启超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对60年后未来民族国家的愿景展开了美好想像,想像的风貌通过小说这种在晚清刚刚由边缘走向核心文体地位的特殊叙事形式予以展现,又通过报刊这种早期现代大众传媒实现了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基于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新中国未来记》未完成的民族国家的想像不但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种独特表现,而且中国文学宏大的政治叙事的的起源,是文学史上永远无法再现的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20.
乡土叙事的现代性转型——论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贾平凹的乡土叙事完成了现代性转型。首先是叙述对象的转变,从新文学传统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到立足现代文化哲学、生命哲学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文化关怀的追求。其次是作者与叙述者关系的改变和叙事艺术的嬗变。贾平凹乡土叙事的转型,勾勒了新时期乡土叙事变迁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