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占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道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价值层面上研究道德是目前国内学者重视的“焦点”.本文作者从道德发生的文化属性、道德范畴的文化特征、道德评价的文化功能等方面论述了主题.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对待《春柳堂诗稿》的矛盾《泰柳堂诗稿》有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从版本本身的情况看,不像是出于作伪。《诗稿》中收有四首与曹雪芹《曹芹溪》有关的诗,它们是:《怀曹芹溪》、《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意废寺>原韵》、《题芹溪居士》、《伤芹溪居士》,其中关于曹芹溪的两首,题下还加了小注:《题芹溪居士》《姓曹,名,字梦院,号芹溪居士。其人工待善画。》《伤芹溪居士》(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末五旬而卒。)王利器先生《重新考虑曹雪芹的生平》一文,认为《春柳堂诗稿》这份材料可以解决曹雪芹生平研究中的四个… 相似文献
3.
丁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2)
写出了像《红楼梦》这样伟大作品的作家曹雪芹,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除了一部没有写完的《红楼梦》之外,曹雪芹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探讨曹雪芹的哲学思想,只能从这部没有写完的《红楼梦》中去找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影响最大的哲学派别有三个、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种哲学思想,往往互相渗透,除了他门的祖师爷之外,要找一个纯儒、纯道或纯佛家思想的还颇不容易。这些哲学思想,随着各人所属阶级、所处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总是错综复杂地在每一个具 相似文献
4.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推进廉洁文化“入心”。从认知、认同、坚守三个方面剖析社会个体心理层面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认知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思维塑造;认同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情感塑造;坚守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意志塑造。从思维到情感再到意志,体现廉洁文化在社会个体心理层面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文化的矛盾与心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彩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32-137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模式,也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一种文化模式.市场经济文化将生活于其中的人置于前所未有的价值冲突与内在焦虑中,集结为市场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以个人和群体方式表达的各种问题,成为其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可能导致其走向瓦解与毁灭.致力于排解人的心理障碍、引导人格健全发展的心理教育正是通过帮助人走出内在焦虑与价值冲突困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消除各种隐患及不良后果,实现其对市场经济文化的维系、引导与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6.
于展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1)
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探讨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结论认为:<红楼梦>中一些人物关乎文学理论的语言反映了曹雪芹的文学思想,总结出曹雪芹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以当时流行文学--传奇为庸俗作品;以"立意为先"为文学创作主旨和要领;以抒情为文学特性和立意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近几年来,红学界对曹雪芹未完成的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探索兴趣有增无已。似乎尚未写出的东西总是比已经写出的更有价值,而典范总是不可企及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和小说《红楼梦新补》就是这种崇曹贬高的学术思潮在创作上的反映。它们所进行的恢复曹雪芹原意的努力表现出对前80回典范地位认同和回归的强烈愿望。实践已经对这种努力的结果作出了回答,并且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曹雪芹《红楼梦》的“未成之恨”究竟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压迫,还是由于创作主体无法摆脱其自身的矛盾困扰? 相似文献
8.
宋全德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
论大学新生的心理矛盾与调适宋全德一大学新生刚从中学跨入大学,从外在形式上看,他们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角色发生了转换。然而,对于能够考入高等学府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中学阶段所形成的自我经验是独特的。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学习的成功这一主要价值尺... 相似文献
9.
资云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174-175
D.H.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国南部的诺丁汉郡,他二十几岁便离开了那里,然而,他的重要作品几乎都是以诺丁汉为背景的,同时,他还专门写了一些杂文表述自己对故乡的感受。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伦斯对故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作家对故乡无比热爱和眷恋;另一方面,作家对故乡无比厌恶和憎恨。这种心理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劳伦斯对英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秦宇霞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
传统观念认为优伶是低贱的,而曹雪芹却与此相反,他首先肯定了优伶的独立人格,对他们的美好品质及高超的技艺表达由衷的赞叹;其次肯定了优伶的娱乐功能。这种优伶观的形成,是与曹雪芹的经历、家世及明清时期的文化思潮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论曹雪芹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宋培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05-109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体现,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真"字。这里的"真",包含有三层意义:首先是指生活原型之真,亦指作者的生活经验之真;其次,是人物形象之真与艺术效果之真;复次,表现为作者主观的情真意切,而并不以摹写的酷似逼真为至高的境界与终极目的。正是"真"字文章,打破了18世纪普遍存在于西方文艺界机械反映论的框框,也造成了《红楼梦》对以往中国古典小说的超越,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一、为情立极的高视点曹雪芹在《红楼梦》①中,以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庄禅化的情感美学思想,表现了对人类情感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情感本体的哲理反思。为情立极,把对情感的探讨定格在哲学的层次上,形成曹雪芹情感美学思想的高视点。此书篇目提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的情感本体问题,明确宣称“大旨谈情”,展现了从情痴到情悲情幻到情禅的情真开悟过程,昭示了超越历史的情感极境。如何表现“谈情”本旨?曹雪芹确立了求灵求雅求真求新的写情原则。他批评当时言情小说的共同缺点为:一是诽谤影射,堕于恶趣;二是风月笔墨,涉于淫滥;三是千篇一律,落于旧套。有鉴于此,《红楼梦》在内容指向上求灵贬肉,独标 相似文献
13.
孙本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书法欣赏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欣赏者内在与外在各情况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欣赏层面。本文即从心理学角度对书法欣赏活动中的欣赏层面进行分类,归纳出四种心理方面,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情文化”与曹雪芹创作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会涛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情"是《红楼梦》的中心和灵魂,由此形成了它独特的"情文化"。从曹雪芹对人生世态炎凉的体验、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对往日情怀的追忆三个方面,分析这种心理特征与作者"大旨谈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白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
《红楼梦》八十回的内在矛盾──兼论曹雪芹的创作危机白盾一、《红楼梦》八十回的矛盾现象在《红楼梦》八十回原著中出现了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作为作品结构的中心情节宝黛爱情、钗黛对立的悲剧冲突中,作者写出了钗黛二人在这场爱情角逐中不可共存的严峻局势。黛玉... 相似文献
16.
论沈从文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134-138
文化心理是研究沈从文的重要窗口。新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静”的捕捉和“美丽总使人忧愁”的风格尤为醒目。现代批判是沈从文文化心理的另一重要方面,汉人、“海外飞来的蝗虫”、阉寺性等都被他视为堕落,“病”更是他经常使用的意象。解放后,面对“信仰单纯、行为一致”的时代,沈从文从不能适应到对“思”与“信”的反思,最终在回归传统文化中显示出无从驯服的斑马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姚会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2):88-90
"情"是<红楼梦>的中心和灵魂,由此形成了它独特的"情文化".从曹雪芹对人生世态炎凉的体验、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对往日情怀的追忆三个方面,分析这种心理特征与作者"大旨谈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席永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哈斯宝是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他对《红楼梦》有精深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思想、人物刻划、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评述,哈斯宝自称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通过这些评述看出,哈斯宝确实深解《红楼梦》“其中味”,不愧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 相似文献
19.
陆联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争议最多的复杂形象。她的复杂不在于是不是一个封建型的女性,而在于人品如何。关于她的人品,从清代的“旧红学”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旧红学”的“尊林抑薛”派,说它具有“凤姐之黠”、“袭人之柔奸”是个“热面冷心”的“奸人”(涂瀛《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尊薛抑林”派,则称赞薛宝钗 相似文献
20.
刘中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艺术作品无一不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体现;只不过这种美学理想,一般隐含于作品之中未予发自罢了。曹雪芹的文艺美学思想十分丰富,这在(红楼梦)之第1、17、23、38、48、50、51、54、64、70、76、78诸回中,有着明白的揭示,其范围涉及到诗、词、歇、赋、讳、戏曲、小说等中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