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为了解世界形势、判断英国动向,派专人赴澳门收集外文报纸,组织翻译,抄集成册,分送广东大员参考,至今抄件存六册,统称<澳门新闻纸>.上世纪50年代,<澳门新闻纸>经发现后便引起学界注意,但对它仍值得深究.林则徐组织的翻译班子应以中国译员为主,为译文作夹注的应是译者;批阅者不容置疑的便是林则徐本人,批文反映了林对中英交涉和战争即将爆发的关注;林则徐从外国报纸了解世界,不愧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派人采购、组织翻译、亲历批阅、抄集成册、指定传阅范围,这一流程相当科学,也对今人有启发之处.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东传科学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于抬高西方宗教、传播宗教福音的政治考量,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科学著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名理探》等一批东传科学书籍被译介到中国,西方科学理性思想在国内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这些译注虽然无一例外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客观上促成了国人对西方科学理性思想的接触;带动了国内学界对挖掘以"名辩学"为基础的中国本土逻辑史研究的热潮;对当时传统儒者的思维起到了训练作用,增加了另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并且丰富了中国儒学的内涵。从更广阔的领域来为"格物穷理之学"的发展提供思维的认识工具。客观上推动了清末民初以康有为为中心的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向西方寻求治国良方的热潮,促进了以经世致用之学的"今文经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看到的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人们也许不知,或者知之不详。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国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①。林则徐也一样,对当时日新月异的世界知之甚少。可是,他抵达广州禁烟之后,“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新书,又购其新闻纸”②,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外国情况,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世界知识。特别是通过编译《四洲志》,对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本文即以《四洲志》为中心,来探讨林则徐眼中的世界,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一、《四洲志》是林则徐编译的一本…  相似文献   

4.
(一) 纵观近代,中国的近代学堂酝酿于鸦片战争之初,发轫于洋务运动之时,风行于戊戌维新之后,呈应时、顺势、梯进势态。然而严格地说,江西的近代学堂实际拖到本世纪初才迟迟问世,落后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至少有60年之久。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中国的近代学堂是以鸦片战争为契机得以酝酿的。当时林则徐在抗英斗争中,透过英军的“船坚炮利”,从深层看到了西方近代化学堂的优长,并得出了“制夷”尚须“师夷”的醒世之论。所以,他早在使粤之初就身体力行,“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着意汲收适用的西学?并在广州亲自主持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翻译西方学识的团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时期,译书的重点从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知识界对西方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为主的翻译,转向了以欧美特别是日文书籍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著作的翻译,并且以政法、教育类书籍为主。这不仅反映了留日学生通过中译日文,传播西学,"寻医求药"以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更为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唤醒了大清帝国一批沉睡的臣民,激励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投身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以睁开眼睛看世界而闻名。其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客观上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风尚,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东渐,对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的逐步变革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林则徐十分重视向熟悉外部世界的人士请教。到广州后不久,即在其幕下延揽了一批熟悉世界情势的人才。他们中有下级官吏、归国华侨、教会学校的学生,甚至还有在外国饭馆里工作过的厨师以及在外国人开办的医局里工作过的中国人。这些人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向来受到鄙视,但林则徐却以礼相待,通过他们了解夷情,以达到尽收外国之…  相似文献   

7.
清末西学东渐运动推动了翻译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国运危难,当时的译者希望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因而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化功利性。严复所译的《社会通诠》体现了他运用中西批判、求实创新和集思广益的翻译会通思想,其翻译不但介绍了西方社会制度,而且提出了其对晚清社会制度改革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晚清第一批留欧学生及早期驻外使节,陈季同还是一位在当时产生了很重要影响的翻译家,他旅欧十六年,积极致力于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他在翻译实践中将中国士大夫所构建的理想王国作为现实的社会介绍到欧洲,努力使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社会历史中美好的一面,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但他所建构的理想王国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当时的中国社会。他在翻译实践中提出忠实性原则和不可译性的理论问题,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学比较的先河,成为中国之"世界的文学"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译文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翻译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译者感到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文学翻译探讨了"隐含读者"中读者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译者对原文本的"具体化"。阅读是翻译的前奏,根据"隐含读者"中强调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作者阐明了一点,即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原文可进行再创造,但所译之文又必须基于原文;文中还粗略分析和归纳了译者对原文本"具体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国外对中国典籍的研究,早已经超越了文句释译的阶段,而更多是对典籍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阐释和研究.庄子的<逍遥游>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英语世界对庄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翻译理解阶段,西方学者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阐述了庄子得道之游.从翻译到接受再到阐释,是西方学界对庄学研究的突破,以期为国内的庄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资料.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表现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讴歌和赞颂他热爱祖国的业绩.(一)在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林则徐坚决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由于近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派遣大批船队到中国进行鸦片"走私贸易"的结果,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之流毒,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此之前,尽管资产阶级正在魔术般地改变着世界,但是,困于封建樊笼的中国人却一味因循守旧,全不知奇变之将至。鸦片战争的炮声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在此旷古未有之变局面前,他们痛感于对先进的西方侵略者“实不知其来历”,因而要起来看看世界。于是,思想界一扫万马齐瘖的局面,介绍西方的地理、风俗以至经济,政治一时蔚为风尚。一些士大夫在了解西方的过程中,迸发出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思想火花。尽管立足于封建主义的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幼稚的,但是,这毕竟是中国思想史上认识资本主义的第一页。在这当中,林则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最具有时代特征,故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林则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具有什么时代特征呢?  相似文献   

13.
一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粤禁鸦片,抵穗后注重调查研究,曾集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肄业生数百人,借学政考棚开四事问为观风试.关于观风试的日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册写为:"1839年3月",即与林则徐"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烟土全部交出,听候处理"一事发生在同一个月份.牟安世新作《鸦片战争》则写为:"三月十八日"(道光十九年二月四日).其他史著如鲍正浩的《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版社出版)、俞沛铭的《鸦片战争》(中华书局出版)、刘培华的《鸦片战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厦门大学历史系的《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也都持是说.笔者以为诸说均误.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与澳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外的一个半岛上,它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外关系的桥梁。林则徐是近代中国举起反帝斗争旗帜的第一人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西方侵略的第一场斗争中,林则徐把澳门作为了解外国、学习西方的窗口,禁烟抗英的前哨阵地,妥善处理了中葡关系,促葡抗英。本文就林则徐禁烟抗英与澳门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下,西方传教士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翻译馆出版社会科学图书,特别是历史类图书,与传教士在华政策转向有关。史志类图书成为了影响中国士人和学者的重要手段。这些图书相较于以往教士翻译出版的历史书籍,显示出了新的特点,对时局影响更大,是近代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抗击英国侵略的斗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穆陶所著《林则徐》一书(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展现的正是一个半世纪以前那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乃中国在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下由盛转衰的时期。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昧于世界大势的发展变化,以致于落伍于西方却茫然无知。同时,清朝统治危机四伏,吏治昏暗,军纪不整,鸦片泛滥,民生凋敝。而西方殖民主义则通过向中国贩卖鸦片获取厚利,又依恃坚船利炮试图叩开中国的大门。于是,时代呼唤国人的觉醒,时代要求有识之士的奋起,林则徐恰是率先投身于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斗争的民族英雄和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一  相似文献   

17.
李永芳 《社会科学》2012,(8):142-149
1897年上海农学会报馆负责人罗振玉聘请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为专职翻译,其缘由在于"以农立国"的办报宗旨使然,基于日文中译为传播西方农学捷径的考虑,鉴于国内日文翻译的乏人以及藤田丰八相当具备译员的条件和要求等。藤田为《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翻译了大量西方农学著述,其译稿内容具有明显的广泛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他是将西方农学引进和推广到中国的先行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日语翻译和近代农业学术人才,并为近代日本农业学者到中国从事农业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内地会传教士在新疆的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考察了近代西方基督教内地会传教士在新疆的活动情况.文中根据外文和中文档案资料对内地会乌鲁木齐传教点的创办时间、"瑞华内地会"与瑞典传教团的区别、新疆内地会传教士的人数和往来情况、维吾尔和哈萨克文《圣经》的翻译和印刷以及内地会的活动性质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船政人是近代中国最早掌握西方语言的群体,文书兼翻译梁鸣谦率先在船政推行"技术用语和机器设备规范",开启西文科技文献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的先河。船政毕业生严复制订的《译书局章程》,强化了规范化翻译。严复编著的英文语法书籍《英文汉诂》,开启以西语语法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的先河;船政学堂文案马建忠根据西文文法,撰写出版的《马氏文通》,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船政为近代中国翻译的先驱开创了口译、笔译两方面体系,确立了中国翻译的基本架构:科技文献、西洋法律及口译追求忠实于原文,以"直译"、"音译",以"信"为准绳,文学艺术作品翻译追求文理、文采及意境等,以"意译","达""雅"为准绳。"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学术界和翻译界所推崇。船政孕育了近代中国较有影响的闽派翻译。  相似文献   

20.
戊戌维新期间,梁启超大力提倡仿效日本变法,提倡翻译日文书籍并相应提出了一套翻译理论.变法失败后,粱启超流亡日本,开始以日译西书为桥梁,翻译介绍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积极进行思想启蒙活动.梁启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先觉的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追求民主,爱国图存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