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林洪同志《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文后.收到了湖北省中共荆门市委办公室陈方柱同志的一篇关于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的来稿。陈方柱同志在来稿中说:他在《湖北日报》“新论走笔——选自外地报刊”专栏看到林文的文摘,林洪同志针对引进经济比较放心,对引进思想文化顾虑重重;对引进自然科学比较放手,对引进社会科学缩手缩脚的思想,提出了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的观点.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惊喜交杂,如获至宝,立刻想起一九七八我写的《天问——关于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的提问》一稿.使我惊讶的是,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两个人的主要观点竟然接近。真可谓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党的十二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白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探讨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法制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键在党南俊英王友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突出强调了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联系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认识。从静态上看,双方都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都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一致并相互渗透与相互包含等等。从动态上看,双方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从而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纲领,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当前,从全国来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较快,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果还不够理想。笔者认为,这是与我们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体育运动在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本文力求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上义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统、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只体表现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正向作用。①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强大的活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发展生产力;因此,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有利十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这对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硬件——图书馆、影视剧院等的建设将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这个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的确,我们过去在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时,往往强调在经济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按劳分配,在政治上工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吹响了向精神文明进军的战斗号角。《决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决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保证。“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决议》)。下面就此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键在党,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政治报告中非常突出极其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这是我们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这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十二大报告在讲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的时候,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有一段精采的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过去在讲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强调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人们还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一个特征。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足以完全包括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十四大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育的优先发展。如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得不到提高,现代化建设是很难搞好的。体育是指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使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过程。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理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惜已往这方面的论述不充分。分折体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贡献,并澄清重德智轻体育等模糊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必须对外开放?除了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对外开放相适应外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社会的精神文明都是在开放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要根据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文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思想作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和目的,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胡耀邦同志的报告,将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方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风的根本好转、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无疑将发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劳动态度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大文献指出,要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当前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疑惑之处在于:按劳分配与精神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需要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素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马克思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一种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因为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因为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着分配的特定形式,即参与分配时所采取的特定形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力也不是商品,但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相比,又不够完善,生产力仍不够高,劳动产品也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也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唯一合理的就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大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提了出来。党中央要求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想结合业务,就“语言美”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重要性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这里所说的“语言美”,仅限于言语美方面,即要求说话“和气、文雅、谦逊”。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照见人们心灵的一面“镜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们是靠语言来进行思维的,每个人说出来的话,反映了每个说话人不同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心理活动等情况。我国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  相似文献   

20.
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党的十二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党中央提出的这样一个战略方针,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它是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使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科学高度,为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途径,开辟了更加广阔、壮丽的前景。最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