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比较戏剧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张哲俊的《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刘彦君的《东西方戏剧进程》,孙玫的《东西方戏剧纵横》、《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李强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中外剧诗比较通论》等。而郑传寅教授的《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又在这一领域中增添了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相似文献   

2.
在亚理斯多德的《诗学》里,索福克勒斯一直是一位理想的悲剧诗人,而《俄狄浦斯王》则被认为是戏剧艺术的典范、理想的悲剧。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剧的剖析达到对古典悲剧理论理解把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悲剧与喜剧是西方戏剧美学形态的主要类型,用这两个类型可以把西方戏剧主要的作家作品大致区分清楚。与西方戏剧悲与喜壁垒森严的状况相反,我国古典戏曲将悲与喜、离与合等相异成分调和在同一作品之中,悲喜沓见,离合环生,造成一种悲喜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西方戏剧之优长正是古典戏曲之缺失,而古典戏曲之优长也正是西方戏剧之缺失。中西戏剧美的交融互渗方为人类戏剧美之“全”。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经典的诗学、美学论著,对西方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悲剧观念,对悲剧文本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试图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经典理论,“悲剧说”阐释《红楼梦》,为《红楼梦》的阐释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基础上,探寻《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以此寻求中西文学的凝结点。  相似文献   

5.
《女人的肖像》是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之一。依托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有关情节设计的描述,挖掘《女人的肖像》情节构思中的传统元素及其对文本主题意义建构的作用,以此管窥亨利.詹姆斯小说对古典戏剧创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悲剧与喜剧是西方戏剧美学形态的主要类型,用这两个类型可以把西方戏剧主要的作家作品大致区分清楚。与西方戏剧悲与喜壁垒森严的状况相反,我国古典戏曲将悲与喜、离与合等相异成分调和在同一作品之中,悲喜沓见,离合环生,造成一种悲喜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西方戏剧之优长正是古典戏曲之缺失,而古典戏曲之优长也正是西方戏剧之缺失。中西戏剧美的交融互渗方为人类戏剧美之“全”。  相似文献   

7.
西方戏剧学者通常用崇高感和滑稽感来区分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效果。富有崇高感的并不一定都是悲剧,但悲剧一定是富有崇高感的。西方戏剧学者大多认为,悲悯是悲剧效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又不是悲剧的主要标志。西方古典悲剧往往有意将悲悯置于较低位置,避免激发观众过于强烈的同情心,对观众的“软心肠”决不轻易给予迎合。在欧洲戏剧学者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戏剧中存在着大量的悲剧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用西方人的悲剧定义来界定中国悲剧是不合适的。中国特色的悲剧 ,主要体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这种结局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戏剧史上,相似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相似的思考者典型。英国伊丽莎白时期诞生的哈姆雷特形象以人生的负重者出现,他的个人悲剧代表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悲剧,他以忧郁、延宕的性格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共名。中国明代古典戏剧《琵琶记》中的蔡伯喈,背负沉重的人生思考,包涵深厚的文化性格,与哈姆雷特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二剧皆对主要人物延宕为主的性格进行渲染,并由此展开尖锐的戏曲冲突,但矛盾的调解方式及结局却大相径庭,由此烛照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戏剧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尼采在1872年完成的《悲剧的诞生》是其悲剧哲学诞生的标志。尼采在其中阐述了悲剧的产生过程,悲剧审美体验和悲剧衰落的原因。其理论颠覆了两千多年来西方传统戏剧理论中关于上述三个问题的阐释,在20世纪颇为盛行,尽显尼采悲剧观的创新性和革命性。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雷雨》在吸取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展现旧中国人物性格悲剧上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创造性贡献,揭示了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继承、吸收和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元杂剧悲剧的题材、角色及价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是中国戏剧的成熟期,是中国真正的悲剧的开始。元杂剧悲剧既有与西方古典悲剧相同之处,又有与之不同的独特的中国悲剧特色。中国悲剧的特色在元杂剧悲剧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展现,了解了元杂剧悲剧就把握住了中国悲剧的大体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13.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东方古典诗歌中的一首杰出的诗歌作品;它在醉与幻中体现着诗人的洒脱诗风和高洁的审美取向。西方美学中称悲剧美为酒神。通过比较西方酒神精神和李白《将进酒》的思想内涵,分析李白在《将进酒》所展现的个性,管窥一种别致的酒神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4.
西方戏剧学者通常用崇高感和滑稽感来区分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效果。富有崇高感的并不一定都是悲剧,但悲剧一定是富有崇高感的。西方戏剧学者大多认为,悲悯是悲剧效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又不是悲剧的主要标志。西方古典悲剧往往有意将悲悯置于较低位置,避免激发观众过于强烈的同情心,对观众的“软心肠”决不轻易给予迎合。在欧洲戏剧学者眼里,旨在描写苦难以博取怜悯的剧目只能算作“感伤剧”。真正的悲剧并不以博取眼泪为目的,其中严肃的事件、伟大的品格、刚毅的意志、非凡的力量,给人以庄严感,使人惊心动魄,却不大可能让人泪湿青衫。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最早的戏剧是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悲剧,它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话剧。虽然它也用合唱队进行伴唱,但这种伴唱只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而且越来越趋于减弱。后来,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对古希腊悲剧作了重要的理论概括:“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亚里斯多德的这一论述,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他的概念雄霸了二千余年”。然而,亚氏的这一理论概括并没有囊括中国古典戏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瑟·密勒创作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与传统的悲剧在题材、主人公、和语体方面截然不同 ,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存在这些差异 ,《推销员之死》在主题、戏剧结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古典悲剧的传统。通过对《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在上述几方面的比较 ,可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发生在古希腊时期。《神谱》、《荷马史诗》显示了人类历史进步必然冲决血缘亲属纽带,造成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二律背反的困窘。二律背反困窘后来更以冥冥中支配社会人生的命运形式,在戏剧类型的悲剧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基督教《圣经》为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提供了更丰厚的文化资源。黑格尔凭借巨大的历史感在理论上说明了西方悲剧精神历史反思性所蕴藏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9.
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中西古典悲剧精神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西方古典悲剧精神侧重形式上的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精神重在形而下的反思;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性的伸张,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伦理诉求;崇高美为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中和之美为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西方戏剧史上有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等类称谓,而中国戏剧史上却从未对自己的悲剧有过类的划分。有的文艺理论书把我国悲剧按照题材分成冤案悲剧、复仇悲剧、爱情悲剧等。这种划分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它不是从悲剧的实质来界定悲剧的类别。而是停留在悲剧的表面形式——即悲剧的题材上来把握悲剧。如果照此划分,悲剧类型的界定明显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对此,本文拟对我国古典悲剧的类的分属问题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