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是影响婚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莎士比亚喜剧中人物的婚恋状况进行剖析,可以反观当时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婚姻社会的影响。而当下我国的婚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与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关。尽管国别不同,时代也不同,但经济因素对婚姻社会存在的影响却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莎士比亚的喜剧,对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的婚姻社会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今社会婚姻状况的了解,为我们理性认识新的婚变现象、正确处理婚恋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和爱情文学作品等对爱情和婚姻生活做出了规范和描述,展现了历史悠久且特色鲜明的古代婚恋文化,其蕴含的诸多积极有益的元素,对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生活都有所裨益。当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婚恋观也出现了变革,"不婚同居"、"闪婚"、"闪离"和婚外情等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古代传统婚恋观中对婚姻的谨慎态度、对婚礼的规范、对婚姻长久稳定的要求、对爱情和婚姻的真挚与忠贞的强调,都可以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参考。同时,古代婚恋文化中对夫妻相守之道和如何处理好婚姻与家庭现实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给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悄然出现年轻妇女"抛夫弃子外逃"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透视出转型期农村社会中传统的婚恋模式、婚姻行为和婚姻观念及婚姻伦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婚姻主体追求个体性生活体验的欲望逐步增强,还隐含着农村年轻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村青年闪婚现象是农村婚恋研究领域新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本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农村闪婚现象的产生以及快速发展。在对婚姻礼仪与过程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婚姻原有的文化意涵逐渐远去,这也即是本文所称的文化流离。婚姻仪式的极大简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无力的表现,更是现代性观念冲击农村青年婚姻观念的客观结果。农村传统文化的流离与解体是农村青年闪婚的内在原因,而农村婚姻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是通过传统文化的消解对农村婚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婚姻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恋爱、婚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往今来,描写爱情婚姻生活,是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重要题材。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大量地收录了这一类题材的作品。《诗经》中的婚恋诗记载了几种不同文化意义上的婚恋现象,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周代婚姻制度的多元性特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父母专制到婚姻自由——20世纪初婚恋小说的伦理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父母专制的婚姻伦理范式受到现代婚恋观念的挑战,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现代婚姻理念通过小说创作等文学媒体进入公共视野并影响了民众生活。这个时期的婚恋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婚姻伦理的现代转型,而且从故事叙述到文本构成都彰显了对婚姻自由伦理的主动追求。小说的伦理诉求与婚姻自由的思潮同构互动,促进了20世纪初婚姻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乡村婚恋模式转变是社会转型期家庭生活的重要变迁。文章分析了贵州西江苗族妇女婚恋途径、婚姻仪式的转变,认为大众媒体、打工经历是影响苗族乡村妇女的婚恋模式发生自由化、混合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各国诸侯、卿和大夫等贵族的婚姻在制度上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同姓不婚制,二是媵妾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烝"、"报"习俗。这些制度和文化习俗是建立在邦国和族群交往基础之上的,婚姻对一个诸侯国或族群的发展至关重要。《诗经》中许多婚恋诗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了解它们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诗经》婚恋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恋爱,是婚姻的准备阶段;婚姻,是恋爱的必然归宿。哪一个未婚青年不向往幸福的爱情、追求理想的婚姻?在结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人人都想实现最佳婚恋,那么实践中有无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大量分析考察,我认为,婚恋存在着一个最佳年龄区问题。婚恋,是属于青年的。但对于青年的年龄区,中外迄今尚无一个确定的标准。根据这里考察的特  相似文献   

10.
恋爱、婚姻是人生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价值观和情感需求的重要体现,在青年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农村青年的恋爱婚姻体现出与城市青年不同的特性,而生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郊区的农村青年,婚恋价值观在保留一部分传统观念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新的特性,体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的时代特点.保留青年婚恋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引导社会青年坚持理性恋爱,健康婚姻的良好理念,对于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将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文章同时提出了通过加强知识教育,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主流观念等手段来促进农村青年婚恋价值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人的变化,特别是价值趋向的变化,这些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影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对现阶段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弃儒就贾"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与明清易代以及清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息息相关。清朝异族统治的历史特殊性以及其后统治者施行的一系列文化专制政策对广大文人的心理和生存境遇造成的影响在文人做出"弃儒"和"就贾"的选择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这一时代动向的演进。  相似文献   

13.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间转移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满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其生活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风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经济运行中它既可以刺激经营者创新进取,也能够约束规范其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竞争-风险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自发地调节着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企业经营者和领导者应在职工中广泛开展风险教育,并实行科学严格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写作的一个挑战--唐伯虎之文化意义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伯虎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这个形象、这个题材具有持久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又被现行的文学史写作所轻蔑所漠视.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唐伯虎"生涯画笔兼诗笔",在他的生命中丹青价重、诗赋擅场与浪漫传奇紧紧啮合在一起,引起了后人广泛的兴趣;同时也强化了他在文学史写作者心目中的"非我族类"的印象.唐伯虎之被文学史冷落的另一个原因,同样也是他在通俗作品中的被热捧的原因.这就是他的"俗".事实上,唐伯虎在文学批评史上并非冷门话题,他之被忽视,只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出现以来近几十年间的事.如何看待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如何看待他的形象被不断地"再创造"的现象等等.这些都对我们现行的文学史的写作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讲求善终,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终点;老有所终,也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境界。然而,在晚清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部分底层社会的老人,选择了自杀。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刑部档案为主要史料,用历史学和社会学方法对晚清底层社会老人的自杀现象进行梳理,可以分析出自杀的原因及类型,并藉此呈现其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纯爱文学题材作品流行,并产生了"山楂树现象"。基于文化隐喻的两个层次分析山楂树的红色隐喻可以看出:小说及电影《山楂树之恋》还原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其结局是一个悲剧性隐喻。山楂树的颜色转换,宣告着主人公爱情的必然死亡。"山楂树之恋"现象只是"想象"的一种爱情纯洁。今天的文学需要更多地直面普通人生存的艰辛,并趋向认同妥协的合理。小说以平淡叙事完成了对红色年代纯真爱情生活描述的超越;电影创作者以主题的转换和对小说内容的忠实重现,完成了对小说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幽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对幽默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入手,首先讨论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在言语幽默中的应用,然后以关联理论为依据,从认知的层面解释言语幽默现象,揭示幽默的制笑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文学史也许是一种最不真诚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对文学观念的泛化理解,努力把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文化现象或样式纳入文学史范畴。从而营造出一个被充分“放大”了的繁荣的文学历史,给世人虚拟了一个辉煌的文学史形象。如果从读者的角度(亦即社会文学生活的角度)去认识文学的历史形象,则不难看出,在人类文学的绝大部分历史过程中,人们的文学生活是贫乏和萧条的,社会的文学资源也是短缺的。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应当把文学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而不应当遮遮掩掩或虚构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