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明灯》首先是一部批判佛教迷信的小说。在吉光屯,佛、道在儒学的整合下,连同儒教共同成为中国宗法社会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影,吉光屯古老而静止,吉光屯人守旧而没有自我。疯子是一个启蒙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孤独的先驱者,他的启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举措。如果说疯子呼吁"熄灭长明灯"是启蒙的话,那么,在对启蒙绝望之后,"火烧社庙"等激进行为表明他改革中国社会的方案由重视文化启蒙转向注重实际行动。这里也隐含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20世纪30年代走向社会革命的征兆。  相似文献   

2.
隔膜是鲁迅小说的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而《祝福》中的隔膜显得尤其突出。在《祝福》中,隔膜因其多重性显现出少见的复杂性,也因其平常性而呈现出异常的残酷性和深刻的普遍性。《祝福》以主人公祥林嫂为叙述视角,复制了祥林嫂与婆婆、与鲁四老爷、与鲁镇平民、与启蒙知识分子、与自我主体之间的多重的平常隔膜,渲染出病态社会中的正常悲剧,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立意。平常隔膜的复制生长成了《祝福》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1):145-151
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在《大闪蝶·尤金尼亚》中探索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问题。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由经济焦虑、社会地位焦虑和理想焦虑三个方面构成。经济焦虑是知识分子身份焦虑的基础,表达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知识分子阶层经济物质层面的生活特征;社会地位焦虑是知识分子身份焦虑的核心,反映出英国知识分子阶层社会文化层面的真实面貌;而理想焦虑是知识分子身份焦虑的关键,透视出英国知识分子阶层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之间的尴尬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张海燕 《兰州学刊》2012,(9):191-194
《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在女主人公争取和捍卫女性自我言说、自我命名、性主动地位、与白人同等工作权利的故事中,表现了黑人女性构建自己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主题,其中寄予了黑人民族的希望与理想。  相似文献   

5.
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10,(5):179-185
"启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实践,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设计、知识分子对启蒙客体的认知及其转变、身为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启蒙的公共领域建构等内容。"五四"时期以来,"启蒙"由知识分子双重向度的文学想象,逐步向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话语实践转化。网络对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启蒙实践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救亡图存和追逐"现代"的文化语境中,杜亚泉的渐进启蒙思想与占据主流的激进主义相颉颃而被人误解,致使其主编《东方杂志》期间的笔政生涯及编辑实践活动所显示出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旨归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理解。然而作为成就卓著的一代学者和编辑家,他秉持的文化立场及苦心经营的《东方杂志》所蕴涵的文化品格却具有丰富的阐释意义,一方面他以稳健持中、超然独立、开放多元的编辑思想成就了《东方杂志》在近现代出版史上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又因为自由知识分子的渐进启蒙文化主张而遭逢众议。其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命运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通过对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及其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其在"他者"文化的观照下的文化震惊和"文化恋母"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8.
孙玉良 《社会科学研究》2007,203(6):116-120
《启蒙辩证法》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启蒙不断地自我毁灭并最终倒退成了神话。这个具有冒险性的思想把尼采作为一个先驱者,即认为尼采预示了西方历史中的启蒙辩证法。但是,《启蒙辩证法》最终却又把尼采看成是启蒙思想的代表,是极权主义的原型,他没有摆脱启蒙辩证法的魔咒。对此,笔者将指出,《启蒙辩证法》对尼采的模棱态度与自身的立场有关,其中也包含着对尼采的误用。  相似文献   

9.
浅谈《三字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理论界》2005,(1):152-153
《三字经》是旧时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曾被列为蒙馆(古代一种简陋而原始的民办学校)教学用的课本。《三字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古代传统蒙学教材中流传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最优秀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历史学家周谷城说:“《三字经》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杜玉梅 《东岳论丛》2006,27(5):193-194
“狂人”是第一个有现代人格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形象。“小林”是当代知识分子反启蒙形象的代表。二者表现出迥异的文化定位与自我认同。在张扬个性同群体意识的冲突中,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与尴尬悖谬,由此演绎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百年变革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命运和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11.
李虹  项松林 《学术界》2012,(5):92-98,286
道德的民主化启蒙是18世纪启蒙运动重要论题。对此,哈奇森、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做了卓有成效的思想启蒙与理论思考,在道德主体问题上,这一群体立足于新兴商业社会,将致思的重心转向大多数的普通个人及其行为,扭转了长期以来道德精英化的取向,推进了道德主体的平等化。在道德认知与认同问题上,他们纠偏了的道德理性主义阴霾,充分肯定了情感在道德认同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了道德认知的大众化。在道德的属性与规范要求问题上,他们还着力地申辩了与商业社会之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个体的道德"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展示了道德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2.
差异分析:马克思文本中的后现代思想酵素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同一概念构成启蒙和现代性理论的核心原则,那么,差异概念则构成了后现代理论的核心原则。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既包含着维护启蒙和现代性的思想酵素,也包含着反思、批判启蒙和现代性的思想酵素。在后一类思想酵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差异学说。马克思不仅把他的差异分析方法运用到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比较上,而且努力将其与反思结合起来,从而揭示自己与他人在各种见解上的根本差异。正是通过差异分析,马克思展示出自己思想的独创性。在某种意义上,对差异的识别和分析构成了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也正是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后现代理论家的思绪。  相似文献   

13.
《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混乱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完成救赎的平民悲剧.米勒巧妙地运用合唱团、突转和发现等传统戏剧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并引导观众审视历史和现实.同时,米勒开拓性的塑造了一位平民悲剧英雄并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悲剧精神,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心灵净化之感,并为因个人过失而陷入道德困境的人提供了道德启谕.从对传统戏剧手法的继承和开拓两方面对《萨勒姆女巫》进行剖析,在总结米勒悲剧观的基础上揭示该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主题思想,挖掘米勒对人性的思考和教谕.  相似文献   

14.
制度文明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改造自然界、社会及自身所积累的制度方面的积极成果.以政治学的视角观之,制度文明的演进实质上是落后的制度形态为先进的制度形态所替代的过程.制度文明的演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制度文明演进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进步的制度在演进中逐步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制度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系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思想文化领域内会产生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5.
曹书文 《晋阳学刊》2005,(4):99-102
由于故事讲述的年代与讲述故事年代时空距离的差异,中国现代家族母题叙事的理性批判与文化眷恋的启蒙传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出现了新的变形,即从对家国同构的理性审视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心态的重塑,从父子思想伦理冲突到祖孙精神性格的一脉相承,由对家族制度激进的革命批判到辨证的文化反思,当代家族小说在继承现代家族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走向了一个新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反思并重建中国启蒙,当下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与思路,即“新启蒙”立场与“后启蒙”立场。其争论的焦点问题有:其一,面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传统,是建构还是解构?新启蒙论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蕴含着一个自成体系的思想系统,并试图挖掘和再现这一体系;后启蒙论者则否定这一体系的存在,着力批判其理性缺陷。其二是关于当前启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新启蒙论者主张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的“剥离”,并强调对前者内在逻辑的“整合”;后启蒙论者则反其道而行之。其三是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启蒙,新启蒙论者认为必须在继承现代启蒙传统的基础上整合西方启蒙思想资源;后启蒙论者强调要通过反思现代启蒙传统的理性阙如,耐心打造启蒙的底盘。二者的争论有望使论题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归纳,认为诗大序是以对《关雎》的解说为例,阐明其美刺教化的核心思想。而其教化思想又贯穿于小序中,并得到进一步深化。小序以风雅“正变”体现美刺,注重德行、伦理、礼仪教化,具体阐释了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双向互动的诗教理论。  相似文献   

18.
论"开明派"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建 《河北学刊》2003,23(1):108-112
"开明派"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后期成为社会主流话语的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思考,自觉选择了继续坚守启蒙立场的文化路向.这种选择,与他们多年从事启蒙工作的经历密切相关,也显示了他们对启蒙工作价值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9.
对“顿悟”、“体证”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讲"顿悟成佛",儒家讲"体认天理",道家讲"与道合一",儒、释、道三家在修行理论上都注重"顿悟"、"体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作为三家最后标的之"佛"、"天"、"道"多有相似相通之处,都是一个既无方所、无质碍而又恒常遍在,既无形无象而又可为"天地根"的"本体"、"大全"。"本体"的非实体性,导致常规的认识方法,诸如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都很难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而"直观体证"则是人类在长期思维实践过程中,试图以一种突发、跳跃的方式去对"本体"进行直接确认和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它认识或把握对象具有推测性,因而只是一种或然性思维,而非必然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从《聊斋志异》的性别话语质疑传统文学经典的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艳蕊 《河北学刊》2005,25(4):163-167
人性的启蒙和爱欲的觉醒是当代人评判传统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聊斋志异》之所以被誉为精神启蒙和妇女解放的先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对男女之情的大胆描写,和对拥有更多自由与活力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但是深究就会发现这些情爱理想,恰好是对传统人伦秩序,尤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秩序的强化,而不是正好相反。因为它所津津乐道的“自荐枕席”和“知已之爱”,只是男性知识分子的性幻想,而女性所拥有的只不过是满足这种幻想的自由和为其制造快感的活力。因此以“爱欲觉醒”作为一种评判经典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对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和行为法则的复制,应该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