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渐为新变"的泰始诗坛到"勃尔复兴"的太康、元康诗坛,最后到"变创新体"的永嘉诗坛,西晋诗坛群英荟萃,创作兴盛,前有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太康诗坛,后有元康时期以石崇为核心的"贾谧二十四友"诗人群体,其后又有郭璞、刘琨等永嘉诗人群体,故钟嵘称之为"文章之中兴"。西晋诗歌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语言词采的锤炼上继承、发展了发展了建安、正始诗坛,呈现出"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创作特色,在中古诗歌发展史上可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相似文献   

2.
意象派是20世纪初形成于英国并很快传入美、俄的一个诗歌流派,旨在以鲜明、准确、凝练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事物,并同时将诗人瞬间的思想情感溶化在诗行之中,借以反拨当时诗歌的伪饰、晦涩与拖沓.艾米·洛威尔既是意象派诗歌最主要的写手,更是这个流派的中心由英国转到美国后的领军人物.她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营养”,不仅发展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而且还运用自由诗体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无韵之韵”.意象派诗歌运动尽管很快就在欧美诗坛上消失了,但“艾米主义”意象派的辉煌瞬间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对现代诗坛的深远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3.
“三曹”是中国诗坛上声名显赫的父子兵。他们以独具特色的乐府诗创作,引领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为中国五言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三曹”诗歌继承了汉代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经验,再经过改造、创新,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缘事而发”却更见慷慨悲壮、刚健雄放;“感于哀乐”却更见情浓意切、细致深婉;言志讽时更重诗歌...  相似文献   

4.
宋初诗坛为何崇尚晚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宋初诗人对晚唐这一概念的认定跟后人有所不同;二是对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没有从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上说明宋初与晚唐诗坛既相互承接又共同转折、完成唐诗向宋诗过渡的意义;四是忽视了宋初的社会政治现状和文化思想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庆体"叙事歌行在近代掀起了继元白、梅村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潮,于诗坛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的这类诗歌关注不够,本文从近代"长庆体"诗歌的创作情况入手,分析这类诗歌的创作风貌、特色及其解构的原因。试图从史的角度描绘出这种精美诗体的发展轨迹和生命历程,进而从一个侧面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命运与归宿。  相似文献   

6.
灰娃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异类”,“文革”期间她曾一度患上精神分裂症,却意外因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灰娃的诗歌更多的是在表达她个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挣扎,诗歌写作对她来说是释放内心焦虑的一个出口,是一种治疗病痛不可或缺的“良药”。灰娃的诗歌记录了她灵魂的独语,因为写诗,灰娃神奇地从精神分裂的危机中恢复过来,完成了生命和灵魂的自我拯救。通过把灰娃及其诗歌创作作为研究对象,可探究灰娃的创作心理和创作历程,对其诗歌的艺术特征作出综合评价,并探讨她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曾以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轰动,被称之为"诗怪".李金发从创作方法、艺术表现形式、创作题材、人生道路等四个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他诗歌之"怪".李金发第一个运用象征派手法从事诗歌创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奠定其诗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试论新诗歌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新诗歌派是三十年代初出现于中国诗坛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流派。它是在左联的关怀、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流派。1932年9月成立的中国诗歌会是它的基本力量,该会所办的《新诗歌》杂志(1933年2创刊)是它的主要阵地,并由此而得名。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新诗歌派为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繁荣新诗创作,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的诗风,实现诗歌大众化,起过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蒲风、王亚平、柳倩、任钧、温流等具有一定影响的新诗人。本文作为尝试,对新诗歌派的形成、发展过程,诗歌创作的特点,它的成就以及缺陷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一)艾青诗学理想的主要内容:诗美是诗真、诗善的“外衣”,三者密不可分;诗美是诗人情感的闪灼与进射。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感情的真实是最主要的功能;诗美是一种完成的艺术。任何艺术美都必须是完成的艺术。(二)艾青的诗学理想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及对当代诗坛的启示:它让中国新诗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和形式的单调,脱离了语言的陈腐、生涩和人工的雕琢,走向了口语化的道路,赋予诗以新的气息和内容,这正是我们当代诗坛应提倡和借鉴的,这样,当代诗歌才能改变被读者漠视的现象,才能走向民族的、大众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上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对古典诗歌发展影响重大.唐宋之际诗歌重镇南唐的"苦吟"之风产生了新的变化,"苦吟"诗作语言清丽淡雅、善于描摹物态,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进行了显著的再造.这一变化深刻反映了唐宋之际诗歌创作群体及其创作心态的演变,并对后世全新审美范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丘逢甲都是晚清时期著名诗人,其创作风格相近而又各具风采。黄遵宪诗歌以其世界视野之大气,熔铸史实的诗史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丘逢甲诗歌以民族意志之强烈和诗情的浓郁,成就一代诗名。他们别创诗界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传统诗歌形式向现代诗的过渡,成为诗坛统领级人物。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诗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有“诗豪”和“国手”之誉的刘禹锡,其创作成就今天已为学术界所广泛注意,其诗歌理论则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各家文学批评史皆一词不及,或可为证.其实,刘禹锡不仅以其创作实绩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而且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它进行理性的概括和提炼,最终把它浓缩为深具会心的“说诗晬语”.因此,在中国诗论史上,刘禹锡亦当占有一席之地.兹掇其要,略加疏说,以为各家文学批评史作一补白.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邵洵美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诗歌主题和创作精神深受英国唯美主义诗人史文朋的影响。通过梳理邵洵美诗歌中的女性、情爱、宗教和道德伦理等主题,探讨邵氏诗歌的创作路径、意象来源,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以及与史文朋诗歌的内在关系,可以更好地深入理解邵洵美的诗歌。  相似文献   

14.
在西汉至东汉中期的两个半多世纪的时间跨度里,称霸当时诗坛的诗歌形式是汉代楚歌。汉代楚歌以自己独特的文学体式和强烈的人文主义文学精神而成为汉代诗歌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成为中国诗歌由《诗》体、“楚辞”体向五言诗体的过渡与中介,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回响于当代诗坛。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在接受他地文学影响;在接受的同时,不仅反哺影响源,还在影响着其他地域,构成地域文学互动的层级性。作为明清诗歌研究绕不开的晋安诗坛,在顺治、康熙年间与他地互动频繁。晋安诗人北上江南,窥探当时诗学主流的同时反哺江南诗坛,同时又对入闽江南诗人的诗学理念保持一定距离。与此同时,随着顺治、康熙年间辽东诗人主政八闽、移居江南为两地诗坛带来一股真情之风的同时,披谗遭贬来到陌生辽东的两地诗人,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当时还略显荒芜的辽东文学,更是开出诗歌的真情之花。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上诗坛"与"地下诗坛",以及两个诗坛内各类诗歌之间存在着互相交织、纵贯的关联性;二是"干校诗歌"、"知青诗歌"和"天安门诗歌"同类题材诗歌文本互相辩驳对比的互文性;三是各类诗歌的创作场域、抒情姿态、生产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效果的多样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郑敏和牛汉是中国新诗史上跨世纪的两位杰出诗人。虽然他们在家庭出身、民族习性、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诗歌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创作道路、诗歌主张、艺术个性、创作成就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复活”于1979年,至今仍活跃于诗坛;他们都对诗极为虔诚,视诗如命,以诗为伴;他们都甘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诗歌在唐代经历了初期、中期的发展和鼎盛阶段之后,到了晚唐,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衰退而日渐没落,追求韵律工巧、词藻绮靡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风气弥漫诗坛;但是,与这个总趋势相抗衡的,有一部分诗人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于濆就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诗坛整体生态环境呈现芜杂混乱之势,其在诗歌界内部主要表现为诗歌写作的"随意"与"复制",诗歌批评的"错位"和"失责",以及"身份写作"现象对诗歌正常发表、出版和评奖机制的扭曲和威胁。同时,"内乱"也容易导致来自诗歌界外部的各种干扰趁虚而入,从而给当代中国诗歌的良性发展蒙上一层阴云。  相似文献   

20.
民歌散论     
民歌哺育诗坛是一个规律世界各民族中最早的诗人,无论他有着怎样的艺术天赋,他的诗作的形体,必都是本民族中民歌的产儿。在各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每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都是由民歌先孕育出它的雏形。我国出现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在被放逐之后,接触了民间艺术,研究熟悉湘沅流域的民歌,为民间祭祀制作了《九歌》。他吸收楚地民歌的养料,创造了骚体,使这种与《诗经》中那种北方诗歌格调迥然不同的诗歌形式,得以与之双水分流,充实了中国诗坛。屈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