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弥尔顿本人的"反三位一体"神学观为切入点,以史诗《复乐园》中不为学界关注的第二重诱惑为主要文本分析对象,从两方面解读史诗英雄耶稣。首先,弥尔顿为全面展现耶稣的"内在精神"之品质,基于认知层面的第一重诱惑而设计了第二重诱惑,具体针对耶稣在物质、知识和意志另三个层面的需求;正是恶魔撒旦的持续诱惑使耶稣展示为"特选的完人,去拯救世人"。其次,弥尔顿设置耶稣抵御撒旦时的回应始终"简短",而这是对抗邪恶最有效的回击策略。这两点共同构成弥尔顿将耶稣塑造为"基督式英雄之原型"的匠心。  相似文献   

2.
<士兵突击>作为近年军旅剧走红的新锐之作,以军营隐喻人生,灌注成长主题,通过小人物辛酸曲折的成长历程,在娱乐化、偶像化的消费文化中建构了苦难叙事.剧作的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等方面回避了常见路数,采用反偶像的草根叙述,成功塑造了"成长"受难的英雄而非天才人物,诠释了一种以庸常方式存在着的生命精神.该剧对卑微与崇高、愚蠢与机智、自我与他者等命题进行反思,重塑了物质时代功利化的价值观,为当代军旅剧创作提供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蝴蝶和坦克>通过发生在围城马德里的一个悲剧故事,塑造了与"英雄"、"硬汉"不同的一类"反英雄"、"非硬汉"形象,在艺术表达上体现了一种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尤其是在传统叙事基础上的突围.它表明,"非代表作"是经典作家寻求新的突破并借此试图发现更丰富独特表达对象和更强大别致表现力的结晶和体现;在当下外国文学经典重构的语境下,经典作家的"非代表作"应该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获得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白象似的群山>和<雨里的猫>中海明威笔下之男性形象及其表现手法的分析,表明正是此种"另类反英雄"与海明威笔下脍炙人口的"准则英雄"一道使海明威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英雄史诗电影塑造英雄的面向和特征出发,以《嘎达梅林》和《角斗士》为例,比较中西英雄人物形象和叙事模式的异同,可以揭示中西民族精神和文化异同。在英雄人物基本的道义品德、遭遇结局上,中西电影塑造英雄人物的套路是大体一致的,差异在于西方英雄偏于神性和个人化,中国式英雄偏于群体性和超越本己性。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视野而言,"大历史观"是看待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年反侵略反压迫的现实所需、中国共产党近100年艰苦创业的实践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诉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崇尚英雄重要论述的出场语境。从理论视野而言,习近平关于崇尚英雄重要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所在,阐明了英雄之于时代、英雄之于群众、英雄之于条件的理论问题。从实践视野而言,习近平关于崇尚英雄重要论述的核心论域与"四个伟大"存在天然的联系,即砥砺爱国情怀以推进伟大事业,彰显民族气节以进行伟大斗争,弘扬英雄气概以建设伟大工程,坚定必胜信念以实现伟大梦想。历史视野、理论视野、实践视野构成了理解习近平关于崇尚英雄重要论述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塑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作家们自觉的创作追求。在强大的意识形态规约下,复杂暧昧的民间英雄一步步地沦为不情愿的反英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注定要强势崛起,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关照下,这一"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神话的另一再造之途。  相似文献   

8.
天才韩寒的成名史,就其结构来说是一部当代英雄史诗。在史诗传统中,无论史诗情节如何丰富多元,其结构和母题都是相对固定的。英雄形象主要从英雄成长、英雄人格、英雄业绩三个方面加以塑造。英雄成长一般遵循"特异诞生—孤独童年—迅速成长的少年时代"的生长轨迹。英雄人格中最大的优点是超凡的勇气和能量,最大的缺点是伟大的愤怒及其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英雄业绩则固定地体现在征服魔界、征服他族、征服美女三个方面。在韩寒神话中,这个天才少年曾先后挑战三个越来越强大的"魔界":应试教育、当代文坛、社会政治。韩寒的伟大愤怒与他征服"魔界"的成功业绩紧紧结合在一起,其人格的种种矛盾,以及性别魅力,都是很难以凡人逻辑来揣度的。维护韩寒神像,就是维护一股以韩寒为核心的年轻力量,维护部分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幻象。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对于战争小说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在南线战争爆发之后,一大批反映战争题材的军旅小说异军突起,彰显出军旅小说的独特品格和重要意义。综观这一时期的战争小说创作,无论是其文学理念还是题材内容,无论叙事风格还是审美品格,都因其对于"英雄是人"、"军人是人"理念的重新确立而展示出全新的风姿。由完美英雄走向伤痕英雄、由阶级英雄走向民族英雄、由正统英雄走向民间英雄,成为80年代战争小说英雄塑造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阿成作品的人物系谱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堪称独树一帜。无论是写妇孺皆知的革命历史英雄,还是写新时期建设中所涌现出的默默无闻的当代英雄,阿成都用一双平视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理解他们。于是,在他笔下出现了一群伟大而平凡的"卡里斯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了康拉德的《吉姆爷》和《黑暗的心灵》两部经典丛林小说的人物特征,旨在阐述其现代主义人物观和人物描写艺术。文章不仅讨论了康拉德以道德发现为基本目标的创作理念,而且分析了他塑造“反英雄”人物时的叙事策略,并揭示了其小说人物在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民间的角度描述十七年文学英雄形象塑造的轨迹,认为其显示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自在英雄形象之渗透逐渐强化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十七年乃至建国后文学中英雄的经典形象,但最后过度的政治化使其走到了反面,失去了凡人生活的英雄成为反英雄和悲剧人物,并在文学形象和文本组织上均失去了应有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反映经济生活、描写经济活动人物的小说作品 ,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 ,对其人物形象进行道德评价 ,因而忽视了对当代英雄的塑造。对于英雄的意义、英雄的审美标准 ,也应当与时俱进。五六十年代歌颂的是献身、忘我劳动的革命英雄 ;文革时期是在本质上否定英雄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却是冷漠英雄。江山辈有人才出。今天的文学应当大力塑造和歌颂搏击经济浪潮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 ,努力创造社会财富的时代新英雄。  相似文献   

14.
东北作家群满族作家不但最早发出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文学怒吼,而且忠实赓续中华文学的优良传承,以丰沛充盈的爱国激情写真抗日英雄;遵循中华民族道德标准,以多姿多彩的手法塑造粗犷豪放的英雄;高擎中华民族精神图腾,以多维多元的方式刻绘性格复杂的英雄,从而塑造了一批在民族危亡时期坚守中华民族道德传统、高扬中国精神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对英雄的全新考量与塑造,是新世纪军旅小说创作最显著的特色.这些新的英雄人物,个性张扬,心思细腻,命运多舛,从内在肌理中散发出光风霁月般的人情味与精气神.创作者们通过对英雄独具个性的形象塑造、细腻深邃的心路探询和荒诞悲怆的命运言说,改变了长久以来的传统英雄塑造模式和军旅小说的书写范式,为以后更深广的英雄探寻预设了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及其笔下的"准则英雄"一直是评论界的关注焦点之一。以西方父权文化历史为参照系,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甄别海明威叙事文体中典型的男性话语因子,然后再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聚焦其作品中的几个中心人物和故事,就不难发现尽管海明威的作品中四处弥散着一股父权文化衰落的悲观气息,但作家却通过一系列的"准则英雄"的塑造试图力挽父权文化于狂澜,重振男子雄风。事实上,海明威本人终身都在为捍卫西方父权文化的尊严而战斗。  相似文献   

18.
"文革"时期的民国叙事小说向"样板戏"模式看齐,为塑造完美的英雄人物剔除了一切有碍主题的杂质:民国时代含混复杂的社会状况、人生应有的无法言传的况味、个人的生理情感需要,由此形成了特定的英雄话语。这种纯粹的英雄话语因违背了生活本身的逻辑而打破了"仿真"局面,造成了叙事目的全面失效,同时也使民国时代的内在精神彻底迷失。  相似文献   

19.
论新时期小说的普通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大量普通人物形象。普通人物就是过去一度受到批判的所谓“中间人物”。普通人物形象在新时期各文学创作思潮中分阶段地发展,并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肯定普通人物形象并不是提倡“反英雄化”。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羽的"义绝"形象,既以历史人物关羽为原型,又得益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合力,特别是<三国演义>的成功塑造.这一形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尤其是伦理文化,因而堪称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