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后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宪政观存在着以抽象人权取代人的现实生存权,试图脱离自由主义经济基础而构建宪政上层建筑的倾向。实际上,宪政总是包含"限政"与民主这两个向度,自由主义者强调了宪政的"限政"这一向度,继而强调了一种消极意义上的人权;毛泽东则强调了宪政的"民主"这一向度,从而看到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同一性,为发展出一种积极意义上的人权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舒国兵 《社科纵横》2010,25(4):79-81
胡适是我国较早关注宪政的人之一,对中国的宪政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宪政实现问题上,胡适提出了"实践、训练出来的宪政"观点。本文拟从思想基础、具体主张等方面对胡适宪政实现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宪政与公民权利的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传启 《社科纵横》2006,21(4):84-86
中国现行宪法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宪政文明的价值取向,但仍存在着国家权力至上和过于理想化倾向,从制度的建构和对公民权利的规制上仍存在内容不完善、权利保障机制乏力、宪政理念缺失等。对此,在宪政建设和对公民权利保障过程中必须予以正视,以完善宪政对中国公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全部宪政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也有三种类型的宪政,即君主立宪的宪政、共和宪政和人民宪政.中国的宪政史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实行过或尝试建立过这三种类型的宪政.中国的百年宪政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宪政通史.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宪政史的发展相对照存在"反常"的现象,这种"反常"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略论市场经济与宪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体制与经济转型和发展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关联.经济决定论和宪政决定论的本质是化约主义和线性思维方式,将经济与宪政间的相互"影响"误读为一方的存在"决定"另一方的产生,无益于宪政和经济建设.财产权是市场经济与宪政的联接点.财产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亦是宪政的基本原则,它内在要求主权的构设与约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认识,亦是对经济规律的重新认识,必将促进当代中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能够证明,经济发展较快时期既存在于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时期,也存在于非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时期.因此,不能把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神圣化.民主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做不到复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7.
由于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和以色列宪政在很多方面存在与西方主流观念不一致的因素,包括宪法典的重要性、政党的数量、土地的所有制、工农业、国有制与私有化、军队的地位、种族民族问题以及司法独立等问题。在东方国家的现代宪政建设中,应当注重保留本国传统价值、尊重传统社会的情感,并应适当考虑建立本民族宪政价值观念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宪政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公民政治。迄今人类社会经历并继续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形态:臣民政治、人民政治和公民(市民)政治,但发展趋势是公民政治。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率先实现了向公民政治的转变,它就可能率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价值。作为以人为本的公民政治,它所蕴涵的民主和法治精神既需要宪政作保障,也是宪政生成、发展和成熟所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古今公民政治的文明成果,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宪政显性层面问题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龙 《社科纵横》2004,19(1):17-18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宪政 ,笔者在持肯定和积极评价之上 ,作一些基本的逻辑的分析 ,这种分析认为 :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在曲折地向前发展 ,迄今虽无宪政之名 ,但有宪政之实 ;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现在该到提出宪政话语的时候了 :我国渐进宪政发展之路首先要解决违宪审查、宪法诉讼等技术性、逻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正邦  柯姗 《求是学刊》2006,33(1):78-84
宪政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结晶。回顾宪政的历史发展过程,宪政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宪政的制度构建离不开民主、法治和人权理论及实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对宪政理念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上问题分别构成了宪政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从法哲学角度的分析,能够为宪政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刘顺吉  罗猛 《学术交流》2006,(12):61-63
宪政是国家依据一部分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宪法进行的治理,以实现一系列民主原则与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厉行法治为基本特征,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制度。宪政建设不仅要求以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而且要求以宪政观念作为其思想条件。离开广大社会成员良好的宪政观念,“宪政国家”的理想只会成为空中楼阁。但宪政之路离不开本国的法律文化环境。法律文化是人类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机构和法律设施的总和,是实现宪政的土壤和根基。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将为宪政提供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60年的实践,为普遍意义的宪政文明提供了一条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建设新路,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3.
依法执政的宪政价值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政党制度是宪政理念和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宪政价值。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道路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程序化和法律化,从而推动我国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依法执政是我国宪政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只有依法执政才能实现宪政的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平 《社科纵横》2004,19(6):26-2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而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因此 ,实行宪政是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将为实行宪政创造基本条件 ,而宪政的发展又为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宪政的功能是指宪政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作用.宪政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政治上,宪政对科学和公正的政治制度的追求从根本上维护了政治稳定;在经济上,自由作为宪政的核心价值成为激发人的创新潜能的源泉;在文化上,以人为本的宪政理念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在《从专政到宪政》(载于《浙江学刊》1992年3期)和《更加解放思想,开展宪政研究》(载于《兰州学刊》1992年第5期)等文中提出了增强宪政意识,倡导宪政主义的问题。不过,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说要倡导宪政主义,也是一种同本世纪上半叶的宪政思潮有所区别的新宪政主义。宪政主义若不经过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造是不可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求宪政主义,必然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措施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含义。本文旨在根据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的现实国情论证新宪政主义与旧宪政主义的关系,并从新宪政主义的立场论证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陈文明 《唐都学刊》2013,29(3):98-101
延安整风运动的宪政内涵、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思想,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和建立新政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运动中存在的程序上和制度层面的缺憾也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要吸取延安整风运动的经验教训,既要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国家机关的制约和监督;同时创造条件,依法保障公民的批评权。  相似文献   

18.
<宪政与权力>是周永坤教授研究宪政下权力配置与规范的新著.该书致力于中国宪政逻辑的转换和公法的现代性转型,在论述了宪政与权力的一般问题之后,着力于研究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间相互牵制,适度渗透的合理关系.论著将思考的重点集中在对具体权力的规范和宪政社会权力的具体配置与运作上,它是作者对中国宪政实践同题的反思和对权力理论深入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尽管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局面导致了国际法的宪政化,许多国际法学者仍然对其深表怀疑和否定。本文从语义学角度解析constitution的内涵,确认宪政的本质内涵就是法律规则的体系化,进而确认了国际宪政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从国际强行法视角对国际法的宪政内涵进行分析,并且对国际宪政和国家宪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陈海松 《社科纵横》2007,22(3):101-102
依法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实行宪政,在宪政建设中夯实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面对执政方式的转变,党内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行宪政会削弱党的领导,不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只有澄清认识,形成宪法思维,并在实践中树立宪法的权威,才能真正促进党的依法执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