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集权还是分权? 地方自治的成本—利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单一制、联邦制和地方自治之间的法律关系,并比较了地方自治的社会价值与成本.经过比较与权衡,本文认为地方自治的价值远大于成本,而地方自治的弊端也并非不可能通过制度调整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2.
自从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盘踞澳门后,地方自治一直是澳门的基本政治制度。澳门是中国范围内实行自治制度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四百多年来,澳门在地方自治方面经历了中国政府管辖下的“华洋分治”式的自治、葡萄牙殖民管治下的地方自治、《澳门组织章程》颁布后自治形式新发展三个时期。本文分别对三个时期澳门的地方自治制度做了历史考察,分析了它的特点。并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澳门回归祖国后自治权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即将实现的澳门自治,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全面的、真实的、可靠的,与16世纪中期以来澳门实行的自治制度有着本质区别。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澳门人民企盼了多年的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时代即将到来,澳门历史也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流域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的基本生存,也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调节的重要领域.中央有义务规定流域统一的环保标准及其地方实施义务,并通过司法诉讼等机制让地方义务落到实处.由于地方选民是流域环境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所以流域环境保护首先要依靠地方选举制度的力量,让地方行政执法直接对当地选民负责,从源头上遏制企业的污染行为.在此基础上,中央通过行政和司法监督纠正流域环境污染的外部效应,迫使地方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执法负责.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遏制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地方自治历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如同市场经济,它也属于管理的形式和手段,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应该采用地方自治的论述。在学术上积极探讨地方自治,对改革和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龙长安 《兰州学刊》2006,(12):125-128
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在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变迁中,地方自治作为一种推行宪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被纳入国人的视野。在清末立宪过程中,以省谘议局和地方各级议事会等机构的建设为标志,普通民众开始真正参与政治生活,文本意义上的民权开始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得到保障,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重要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地方自治思想在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详细考察了美利坚乡镇自治的政治建制以及观念基础,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培育公民精神、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削弱多数的暴政、对抗个人主义等重要价值。近年来,我国各地方的法治举措频仍,这在法学界引起了一定争议,学者们对地方法治褒贬不一。地方法治与地方自治紧密相关,托克维尔的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公民参与等方面对回答我国为何地方法治、如何地方法治等问题有着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治就是公民自己治理自己。自治权是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自己治理自己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民的自治权得以发育和生长。  相似文献   

8.
典型单一制国家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典型的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划分较为清晰.中央政府主要通过垂直管理的分支机构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中央政府、由中央部委垂直管理的分支机构、地方政府三者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把单一制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分为垂直管理模式、中央代表模式、合一模式、混合模式等四种类型.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典型单一制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路与做法可知: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单一制国家与制度性分权可以兼容,应强化地方政府对民众的责任机制,加强法制化,在某些领域内实行垂直管理.  相似文献   

9.
马珺 《中州学刊》2008,2(2):178-180
地方自治是张謇一生的政治理想.张謇认为地方自治的实现,离不开立宪政治的政治保障.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实业、教育.因为一切政事无财不举,而人的素质提高,根本在教育.张謇地方自治思想有其重实际、求实效的一面,也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和个人思想的局限,张謇的地方自治最终未能逃脱出个人自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逐步形成了中央政治集权与市场经济分权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纪念话剧百年,最重要的意义是探讨百年来中国话剧兴衰成败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总结历史经验,以利于中国话剧今后的发展与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话剧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话剧与时俱进,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的战斗传统;中国话剧民族化道路的发展方向;中国话剧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体,兼收并蓄,多元并存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转型期地方庇荫网形成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功秦 《文史哲》2005,(3):131-136
某些地方基层组织中出现的庇荫网模式与以下三个制度因素有关。首先,是上下级之间“恩主—受庇人”的庇护制关系。其次,是部分地方官员与黑恶势力之间的互生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寄生性。这种关系使一些当权者可以在完全摆脱正式制度约束的条件下,实现权力的极端个人化。第三,地方司法系统受某些地方政府官员支配控制的人事组织结构,致使地方官员的违法行为受到地方司法官员的司法庇护。这三种制度性因素,是中国特色的“地方苏丹化”的结构性基础。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在制度创新方面作出重大努力,这种以庇荫网为基础的类苏丹化的地方政治顽症就很难根本铲除。  相似文献   

13.
牛磊 《齐鲁学刊》2008,(1):93-96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推动农村政治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之一。政治民主、政治参与、政治秩序等作为农村政治发展的内容,是村民自治的内在价值追求。作为非国家形态的民主,村民自治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长点。它标志着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政治参与,旨在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进而维护中国政治秩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但已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 ,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前进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经历了由农民自己创造的村民自治到政府推动下的村民自治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村民自治实践促成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创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肯定和推动着村民自治的发展。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入进行,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创新,加快与村民自治相关的立法工作,使村民自治进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规范化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区域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指导方针已得到确认,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当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方针。体现科学的发展观是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和完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应当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层面,更应体现在这一制度和政策的具体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网络政治随之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从目前情况看,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结社、网络政务和网络政治社会化等形式都对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产生着深刻而显著的影响。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现代公民文化转变,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更加倾向于理性、温和与客观,更加倾向于民主、公平与透明。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创新表征着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区域性格。围绕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社会权利导向制度环境的营造,以及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浙江省各地政府和群众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分析发现,社会管理创新体现了市场发育对于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并由此规定了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通过国家力量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是一种现实选择,但须注意其限度。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党政关系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娟 《阴山学刊》2009,22(1):100-104,121
规范地方党政关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回顾我国地方党政关系从传统模式的生成、沿用、强固到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和转型这一历史进程,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史为鉴,科学合理地规范和完善地方党政关系,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政能力,以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