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诗人王统照在抗战前期出版的《横吹集》,收集诗人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的诗作12首,署名王健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38年4月出版。《江南曲》作为文学丛刊第6集之一,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40年4月出版,诗集收有诗人1938年的诗作10首,1936年与1937年的诗作各2首。这两部诗集是王统照坚持新诗的探索与创作的新成果,均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思想力量而闻名于当时的诗坛。如果说当时的抗日诗歌组成了中国人民爱国抗日的一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王统照的早期创作方法,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我认为,作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是同意"写实主义"的主张的.但他的早期作品,却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后来,随着时代的变革,作家渐渐面向现实,浪漫主义色彩渐弱,以至消失,终于在1932年写出了可与《子夜》齐名的现实主义杰作《山雨》.从浪漫主义的"诗的境界"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就是王统照创作方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正> 《山雨》是王统照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的主要作品。除了《山雨·跋》之外,作者自己很少谈到它的孕育过程,但我们从《山雨》问世以前作者的其他作品,诸如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还是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过程的。这诚如茅盾所说,王统照所以能“走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一《山雨》的背景是紧靠胶济铁路的陈家庄和帝国主义侵占下的T市,内容是写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盘剥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觉醒。作者在探究农民的痛贫根源时,始终沿着两  相似文献   

4.
王瑞华 《齐鲁学刊》2014,(2):136-142
王统照1921年2月12日至6月18日写了3大本日记,称为《民国十年日记》。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王统照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的交往,而且记录了王统照与他的诸城同乡隋焕东的一段秘密恋情。在王统照去世40年以后,《民国十年日记》于1997年公开出版,王统照与隋焕东的生死恋情也终于公之于世。隋焕东是五四前后接受了革命与启蒙洗礼的知识新女性,她后来追随另一位同乡路友于参加了革命。作为王统照、路友于的红颜知己,隋焕东短暂而美丽的一生以她的爱与殇实践了一代新女性的追求与梦想,也照亮了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一角。  相似文献   

5.
王统照是中国新文学的元老之一,他同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冰心等共同创建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现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近十年对王统照的研究较之“文革”以前有所深入有所发展,不仅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也出版了《王统照文集》、《王统照研究资料》、《王统照的文学道路》等著作;不过尚缺少一部全景式的对王统照进行综合研究的著述,杨洪承同志的力作《王统照评传》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6.
1 王统照的好友——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瞿世英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最受泰戈尔影响的有二人,一位是冰心女士,再一位就是王统照,“他的思想受太谷尔(即泰戈尔)的影响很深”。王统照当时在座听了这番话,后来还将它加了按语,编入北京《文学旬刊》。可见,在唤醒王统照创作灵感的外国作家之中,泰戈尔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王统照对印度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他曾在《曙光》杂志上发表《印度诗人葛拜耳之略传与其诗之表象》的论文。不过,他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于1910年冬天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县的一个小乡镇里。他从1931年开始发表新诗,先后出版过的诗集有:《三秋草》(1933年),《鱼目集》(1935年),《汉园集》(1936年,与同时代人何其芳、李广田的诗合集),《慰劳信集》(1940年),《十年诗草》(1942年)。建国后,曾出版诗总集《雕虫纪历》(1979年)。  相似文献   

8.
<正>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辛勤耕耘者和积极倡导者。他的散文诗集有《夜行集》中的四辑和《散文诗十章》。散文集《繁辞集》和《听潮梦语》中许多小品也具有散文诗的特点。他的散文诗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较高成就,可以与现代散文诗大师鲁迅的《野草》相媲美。其情感的丰富,想象的奇特,思想的内蕴,形式的活泼都别具一格,富有艺术个性。王统照历来主张,“文学为人类情感之流底不可阻遏的表现,而为人类潜在的欲望的要  相似文献   

9.
<正> 王统照(1897—1957),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优秀的作家和诗人。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当这部小说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时候,文学批评界曾把它和茅盾的《子夜》并列在一起,作为那一年革命文学创作丰收的一个标志。这样提,固然对《山雨》的称誉过高了一些,但也确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王统照这部长  相似文献   

10.
<正> 1987年6月10日至13日,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在济南召开了第三次年会,这次会议主要研讨了山东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李广田的文学业绩。一、王统照研究(一)小说研究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从前期对“爱”与“美”的抒写到后期《山雨》中对现实人生的刻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评价他前期创  相似文献   

11.
一、生平与事迹 关于“七贤臣”的生平事迹,《汉藏史集》专列“吐蕃七贤臣事迹”一章;《贤者喜宴》则以时代先后为序,在西藏王统史记中分别叙述之。本文即以该二书为主,参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下称《敦煌文书》)、《西藏王臣记》、《王统世系明鉴》  相似文献   

12.
王统照,谦虚、淳朴、恳挚,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堪称一位永远进取的探索者。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开拓着生活领域和艺术天地,以其坚实的脚步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是文史界公认的新文学运动较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王统照的现实主义之路有一个颇长的过程,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对王统照的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早年追求‘爱’与‘美’,从这理想的境界达到《山西》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而作家二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品数量最多,最能充分体现这长长过程中的种种发展变化。探索作家在二十…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的《女神》是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奠基作.如果从他自己记忆的"最早的新诗"——写于1918年的《死的诱惑》算起,到1965年写的《红领巾的宣誓》为止,他足足写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新诗,出版了十几个诗歌结集和选集,计收新诗五百多首.他的这些新诗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这里所谓的"影响",是包含着好、坏两个方面.平心而论,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是有得也有失,有成也有败的.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建国以来,我们的新文学史家、新诗批评家、郭沫若研究家们,几乎众口一辞地颂扬他的成就.能够象张光年在《论郭沫若早期的诗》、何其芳在《诗歌欣赏》中那样,尽管是委婉地、却也是尖锐地指出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缺陷的,还是不多  相似文献   

14.
陈毅和鲁迅     
“并世不识面,文藻实我师。”这是陈毅同志在1955年2月初参观了上海的鲁迅故居之后所题的诗句。句短意赅,是陈毅同志热爱鲁迅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和鲁迅关系的真实写照。 早在1924年,陈毅同志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时,经由著名文学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先生的介绍,加入了这个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团体。基于“为人生”的共同文学见解,鲁迅先生与这个进步文学团体保持着经常的密切联系。1925年3月,陈毅同志发表论文《我们的生活》,在回顾五四文学革命战绩时,陈毅同志特别称道鲁迅先生的小说和郭沫若同志的新诗。同时,陈毅同志提出了“不是在向大众撤谎”的文学见解。这正与鲁迅先生的主张不谋而合。鲁迅先生在同年七月写的《论“睁了眼  相似文献   

15.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又名光汉,号左(今酉皿),江苏仪征人。他生活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二十岁(1903年),他与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结识,卷入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至1908年,他的政治思想几经变化,向西方学习,他写成《中国民约精义》一书,有“东亚卢骚”之称;继而又与邓实等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与章太炎并称“二叔”,却成了国粹学派“巨子”;1907年和1908年,先后创办《天义报》、《衡报》,倡“废除人治”,在  相似文献   

16.
一、无标点新诗的“崛起”《中国新诗选》①(1919—1949年),共选编26位诗人的82首新诗,其中无标点新诗只有田间的《山中》等2首。《中国现代抒情短诗一百首》(1919—1979年),共选编100位诗人的100首新诗,其中无标点新诗,也只有力扬的《给诗人)、辛迪的《航}}等5首。这虽不能说是反映了新诗发展的全貌,却也勾勒了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我们可以看出,无标点新诗不是“五四”以来直到70年代末新诗发展的主流。但是,70年代末至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以我国目前面向海内外、发表新诗为主的大型诗歌刊物《诗刊》为例,无标点新诗逐…  相似文献   

17.
<正>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郑振铎说他的诗“功力的深厚,已决不是‘尝试’之作,而是用了全力来写着的”(《五四以来文学上的论争》)。他的诗大都收在《雪朝》(一九二二年六月出版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内收朱十七首诗)和《踪迹》(一九二四年十月出版的诗文集)里。后来文学史家多依据这两本集子来评论他的诗作。其实朱自清的诗不只这些。他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问究竟有多长,众说不一。一九二八年他在  相似文献   

18.
<正> 在王统照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的日子里,我想得很多,感慨也不少。吴伯箫同志晚年的一段话,蓦然来到我的心头。他说:我一生最舒心、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四十多年前在青岛和剑三(王统照先生的字),克家论文谈诗的那段生活了。他还不胜感叹地  相似文献   

19.
穆木天(1900、3、26——1971、10),原名穆敬熙,吉林省伊通县人.他不但是著名的诗人、诗教活动家和翻译家,同时又是杰出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他自1924年起就开始诗歌理论批评活动,1939年以后大体上不再从事诗歌理论批评.在这长达十五、六年的时间里,他大约撰写了六十多篇诗歌理论批评文章.1938年9月,他还曾由生活书店出版过专著《怎样学习诗歌》.他的诗歌理论批语文章紧密结合新诗创作的实际,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诗坛现状,又能从微观上阐明新诗创作的具体美学问题.因此,他在建国前每一历史时期的诗论,都能高瞻远瞩,为我国新诗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真我集》因其对五四时代思潮的呼应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并且艺术上一 开始就脱离了旧诗词的气味。闻一多自觉的文学史意识与新诗美学理想的逐步形成是《真 我集》不出版的重要原因。对“真”的追求与对丑恶的发现,以及理性节制情感的风格穿 越《真我集》开始的闻一多整个新诗创作过程,同时,《真我集》与此后创作中的区别也非 常明显。诸多因素使《真我集》构成闻一多诗歌创作一个独立时期即探索期。由此,闻一 多新诗创作呈现出《真我集》期—《红烛》期—《死水》期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真 我集》成为闻一多新诗创作的起点,从而也就成为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