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我国史学界一向认为的只有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才是帝国的观点,有悖历史事实,过于片面,有待商榷。所谓的“帝国”是指国家的规模超出了原来的自然地理界限和民族界限。帝国的政体形式可以是君主专制,也可以是共和制。罗马帝国早在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之前,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布匿战争和东方战争胜利后,已经问世,只不过此时的罗马帝国仍旧沿用传统的共和制度,元老院集体统治,因此这时的帝国是罗马共和制帝国。罗马帝国的历史应由目前的元首制帝国———君主制帝国,修正为罗马共和制帝国———罗马元首制帝国———罗马君主制帝国  相似文献   

2.
大流士、亚历山大、阿育王、秦始皇、奥古斯都是世界古代显赫一时的五大帝王,政绩辉煌,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五位帝王所处的年代不尽相同,古代的地理条件又使他们彼此隔绝,但是,由于他们都处于古代社会的帝国时代,因此,统治思想多具相似之处;由于帝国时代各国的国情不同,故其统治形式,即政治制度各具特色。 一、大一统帝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 从分散的小城邦过渡到一统的大帝国是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公元前6世纪末始,世界历史进入了以大帝国为主体的时代,先后诞生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孔雀帝国、秦帝国和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3.
易宁 《求是学刊》2006,33(6):115-122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反映了中西古代文明从小邦至地域性国家再至帝国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秦汉帝国在民族关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将境内众多的民族和地区统一起来。罗马帝国则主要采用征服的手段进行统治。统一与征服表现出中西古代帝国内部结构上的重大区别。这一区别在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形成过程中就有充分的反映。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西历史文化传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文明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鲜明的、颇具特色的统一性,而这一特点是古代西方文明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4.
全部罗马文明史可以分为奴隶制城邦和奴隶制帝国两大阶段。但帝国究竟始于苏拉独裁和他撤独裁,还是始于奥古斯都元首制,迄今仍是一个争论不已的问题。大多数学者将奥古斯都元首制的建立视为罗马帝国的起点。乌特琴科十分肯定地称屋大维是全新意义上的第一位罗马皇帝①。但也有一些学者力主:供撒的专制统治已使罗马迈入帝国的门槛。盖尔策尔认为,消微的专制主义是同全部早期罗马传统的彻底决裂②。在国内史学界,《世界上古史纲》的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消撒所建立的国家“是个军事帝国,通常称为消撒帝国”③。遗憾的是,在给罗马帝国分…  相似文献   

5.
符松涛 《社科纵横》2008,23(10):112-113
农业的发展是罗马帝国早期城市化得以发展的基础.人口的聚集,消费的集中,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构成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源.帝国的经济政策和城市化政策促进了罗马帝国经济的繁荣.都市生活的推广改变了罗马和行省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集聚经济利益成为导致早期罗马帝国城市化的最根本动因,是决定性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四帝共治”是解读戴克里先的“关键词”之一,也是罗马帝国晚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共治”在罗马史上多有记录,但人数、时间均不及“四帝共治”。与历次“共治”不同的是,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成员彼此无血缘关系,依姻缘联系在一起。戴克里先将帝国分成四个部分,交由“四帝”统治,四分了帝国的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四帝”各自拥有都城、宫廷、官僚机构和军队,导致开支浩繁。“四帝共治”彻底颠覆了元首制,直接否定了皇帝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晓校 《学习与探索》2007,14(2):233-236
作为罗马帝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奥古斯都和君士坦丁都有过重建社会秩序的经历,而且都进行过包括军事改革在内的诸项改革。在罗马帝国历史上,不只奥古斯都和君士坦丁两个皇帝进行过军事改革,但历史影响深远、属于制度创新者当属奥古斯都和君士坦丁。前者建构的军事体制持续到君士坦丁时代,君士坦丁改革后的军事制度一直持续到帝国灭亡。奥古斯都和君士坦丁进行军事改革的时代背景不同,改革的内容不同,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也迥然不同。两者改革的差异性及其历史作用揭示了彼此之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丁英顺 《日本学刊》2005,5(4):133-145
1910年日本军国主义完全吞并朝鲜,并以“确保东洋的和平与日韩两国人民幸福”的欺骗口号之下,在朝鲜进行了36年的殖民统治。初期,日本将“大韩帝国”的国号改为朝鲜,设立了朝鲜总督府的统治体制。“三一”运动之后,其统治方式逐渐转为文化统治。文化统治是残暴统治的延续,其手段更为野蛮。残暴统治和文化统治都给战后朝鲜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9,(2):64-72
西方学界对何为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形态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形态的争论上:新帝国主义和帝国。新帝国主义仍然是一种帝国主义,它基于民族国家主权的维护作用,强调了一种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资本的帝国主义,表现为资本逻辑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合谋。帝国超越了帝国主义,表达了一种空间开放的主权特性,把全球秩序视作资本统治原则的内在化,并用这种资本的统治原则完全替代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新帝国主义囿于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无法阐释资本统治的全球性体系,帝国只关注资本的统治原则而忽略了民族国家主权的保障作用。资本的统治原则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之间是一种不在场的关联形式,它们共同表征了一种基于帝国主义的帝国式的主权形态。  相似文献   

10.
"五贤帝"治下的罗马帝国向来为西方史家所称道.此间,帝国内部繁荣,边境安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五贤帝"治军成效显著.虽然五位皇帝在位期间推行的军事政策不尽一致,军队的军事任务亦存在差异,但都通过不同手段、方式保持了军队的稳定,为帝国繁荣提供了保障."五贤帝"治军主要体现在对军团和近卫军的治理.因"五贤帝"治军有方,使军队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能,或对外征伐,或固守边境,甚至帝国历史上作恶多端的近卫军也未得兴风作浪之机.军队稳定与帝国稳定成正比,这一时段的历史可资证明.  相似文献   

11.
宫秀华 《求是学刊》2001,28(1):108-112
从公元前 6世纪末到公元 1世纪 ,罗马已由一个共和制的城邦国家发展成为号令意大利半岛、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奴隶制大帝国。罗马从共和制到帝制这一历史巨变是通过不断向外扩张、征服完成的。本文重点论述罗马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中工商业的发展 ,认为战争是刺激罗马工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统一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地中海世界商贸活动的开展。本文还介绍了庞培古城的羊毛制造业 ,从而加深对罗马帝国初期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2.
命定扩张论死灰复燃?--美国和帝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不相信吗?就在短短数月前,出现了———不仅仅是在华盛顿———有关美国是一个帝国的舆论。甚至在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前,形形色色的专家不再忸忸怩怩,他们宣称美国是控制世界的最新帝国。今天,在他们最新征服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新“罗马帝国官员”已陷入重重困境,美国是新帝国的大合唱声已大大减弱,但是,这一信念还远未消亡。毕竟,近几年来,评论家们一直宣称他们发现了一个美利坚帝国。有关的书籍和文章来势汹涌,教授和专家们已在考虑此中的含义。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美国的这一新角色表示欢迎。外交学会驻纽约…  相似文献   

13.
“罗马和平”降临之后,罗马帝国境内出现了近200年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这期间各种各样的大小城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星罗棋布于帝国境内。据不完全统计,西班牙地区大约有700座成市,高卢地区约1200座,意大利 1197座①,阿非利加四省650座,东方地区包括希腊大约900座②。帝国早期希腊著名演说家阿里斯提德甚至认为罗马帝国是由城市组成的。这场长达近2个世纪的城市化运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古代史上绝无仅有。本文拟对这一运动出现的原因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一 城市化运动通常指某一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观点 ,这些观点对战后整个亚洲历史的理解以及亚洲现代史的理解都有一定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出现这些动向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前近代史研究的多角度化 ;其二是2 0世纪 70年代亚洲经济的发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进入 2 0世纪后 ,世界曾被划分为帝国与殖民地 ,而亚洲被划为殖民地 ,历史学研究主要关注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之下亚洲如何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研究主题主要为亚洲的民族运动、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形成。2 0世纪 80年代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变化 ,赋予了近现代史研…  相似文献   

15.
一、对丝路意义的再认识 丝绸之路,中国古籍叫做大秦道。“大秦”为中国古代对欧州罗马帝国的称呼。大秦道即从长安或洛阳通往大秦帝国的国际商道。公元三世纪中国著名史书《三国志·魏书》载:“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通。”说的是通往大秦的商路叫做大秦道,有陆路、海路两条。五世纪称大秦道为拂林路。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中国称它拂林,拂林概系君士坦丁堡(BORG)的译  相似文献   

16.
阿育王和汉武帝是古代印中两国杰出的皇帝。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展宏图,建立起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他们虽相隔有一个多世纪,但所处的历史环境大体相似。他们的统治思想和文治武功,有许多相同之处,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两位帝王的治世作一对比研究,会加深理解两大帝国历史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同时也会从他们的成败得失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开拓——两种类型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论奥古斯都元首制的政治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古斯都元首制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出现的一种十分独特的政体。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蒙森称之为“两头政治”(Diarchia),即元首和元老院共治。在这种制度下,皇帝和元老院分别管理一部分帝国。当代英国罗马史学家斯卡拉德称奥古斯都为立宪君主(aconstitutional monarch)①,这就是说,奥古斯都元首制是一种君主立宪制。实际上,罗马帝国的开创者是恺撒②。亚克兴战役后,屋大维承袭了恺撒帝国的全部权力。不过,他吸取了历史的教训,既没有像苏拉那样激流勇退,也没有像恺撒那样盛气凌人,而是耐心地体察民…  相似文献   

18.
阿威罗伊的柏拉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medium aevum)这个我们耳熟却未必能详的历史分期名称.原义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到土耳其攻陷东罗马帝国国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之间的一千年,两头两尾的标志就显得是蛮族洗劫了文明.  相似文献   

19.
张佳萌 《社科纵横》2023,(1):134-140
早期拜占庭与隋唐中国,均是由皇帝掌管国家最高权力的统一帝国,促进社会发展、维持统治秩序是国家治理的主要目标。遵循稳定规则的法治与强制使用权力的人治是国家治理的两种不同路径,在两国的国家治理中占据不同比重,适应于两国法律与权力相互渗透的社会秩序。早期拜占庭帝国在治理实践中更多选择法治路径,注重平衡社会变化的自主性与法律规范的稳定性,社会因素对国家治理模式具有更大影响;隋唐帝国更多选择人治路径,皇权对社会产生了更大影响。通过对两国治理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到,法治能够产生更大的治理效能,而人类对秩序的心理需求以及罗马法在中世纪西欧的复兴,也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法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明清时期太湖小船渔民宗教信仰的历史.结果显示:小船渔民信仰天主教既有世俗化的社会因素,也有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孤独心灵需要慰藉的精神因素.当天主教在华势力逐渐坐大时,为了维持皇权统治的格局,帝国的政策经历了从包容利用到紧缩限制、再到全面禁止的过程.然而,渔民教徒的信仰立场和认同倾向却出现了悖反帝国伦理—宗教的情形,进而与传教士一道形成了信仰共同体.这种张力真实反映了处于社会"底边"的渔民群体在精神层面上的潜藏意图和无声力量.太湖小船渔民信仰天主教的案例,既呈现出明清时期天主教在华传教的历史图景,也展示了帝国、天主教与渔民三者之间日常互动关系及"底边"群体的生存逻辑与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