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它始于康氏皈依今文经学,以康著<春秋董氏学>将<礼运>"大同说"与<春秋>"公羊三世说"糅合为其成熟的标志.康氏黄金时期的礼学,对"礼"的社会本质进行了近代化学理阐释,纯粹了晚清今文经学"家法",并着力发掘了<礼记>中具有思辨性的专篇,在晚清今文礼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阶段性贡献;同时,康氏礼学继承了"以经术缘饰政治"的今文经学传统,"托古改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成为康氏维新变法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郑为人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
帖学观是碑学大师康有为书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康有为对帖学的先宗“二王”有着虔诚的心态 ,其矛头指向唐代书法和宋元而下学《阁帖》的帖学家们。他的帖学观及碑学思想建立在其政治哲学思想上 ,而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成又受到其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存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7-63
经由先秦时期对礼的探讨和理论阐发,至西汉之世,随着统治者由对"无为而治"黄老之术的偏爱转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取向,以及与此时势相应思想界由黄老之学向儒家经典转向的张扬,礼学思想因社会转型的需要,在政治和思想交互作用取向下应运而兴.在此思潮之下,三礼之学规模粗具,各有传人,各具致思,且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能大行于世,然已俨然参与到寻求社会治乱之列.尤可注意者,司马迁、班固对礼学演进所作的梳理和总结,开启了礼学学术史的门径,且成为此后历代所遵循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4.
常慧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9-31
有见于社会政治及社会思潮的混乱,宋初的某些士大夫重视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张载就是其中一位。他找到稳定社会的工具是礼教。张载不仅"躬行礼教",而且发展了"礼"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学思想。将主要从礼的学理、践行及意义方面,来论述张载的礼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论庄子的礼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珍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4):95-101
庄子反“礼”是自司马迁以来学者们的共识。但礼作为一个深度结构概念,是“礼质”与“礼文”的复合体,庄子对礼的态度是与礼的深度结构相对应的。他反对世俗之礼即在礼的外在形式层面上对礼持否定态度,但在礼的深层结构“礼质”的层面上,则肯定了礼学中的顺从精神,张扬了礼的秩序意识,认为礼中的尊卑秩序与宇宙秩序是一致的,是大道之序的人间表现。 相似文献
6.
礼学思想与明代徽州女子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70-72
以文公阙里的徽州为研究模本,从徽州女子所受的教育入手,试图从中寻找礼学这一儒家传统思想浸透民间生活的历史轨迹,以求对明代徽州女子的生活状态做以下根源性的探讨。以应用伦理学的观点.去发现古代伦理观中有超时代意义的思想,古为今用,对创建新的社会核心伦理价值观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李光地不仅阐发"礼义",而且注重礼器之用,这表现在他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中,由此真正将"天道性命"落到了实处.这样,李光地礼学兼顾了礼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义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2):55-59
在中国近代,康有为对荀子的态度前后之间判若两人,而这一切都与对荀子思想内容的认定密不可分。以礼为核心是康有为对荀子思想的基本认定,也奠定了荀子在孔学中的地位。可以看到,无论康有为对荀子是褒是贬,始终围绕着礼展开。不仅如此,他还以礼为线索,追溯、勾勒了荀学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38-42
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而张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礼”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0.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珍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17-21
孟子是一位精通礼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辨礼义,为僵化的等级性礼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的两种"敬"的学说中,敬不是单向性的义务,而是上下之间共同遵守的准则,他强调礼的本质高于形式,高扬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与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作为晚清儒学大师,自小深受家学、师学的影响与熏陶,再加上其博学多才,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儒学根基。因而,在康有为的变革思想中透露了较强的儒学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坚持儒学的主体地位;在变革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将治经与变政结合起来;在尊崇孔子的基础上,对孔子形象进行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2.
费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49-56
康有为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 ,而且是一位历史学家 ;他不仅有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 ,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进行了阐述。他研究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历史采用了“类比法”,将中国历史的观点和尺度应用于研究外国历史 ,使欧洲、德国等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的“镜子”,以呼唤国人学习西方 ,进行改革 ,选择君主立宪的制度。从历史学的角度 ,康氏的历史类比法虽然只涉及到表层现象 ,但作为历史研究从传统到现在的过渡 ,已反映出由旧到新的历史写作形式的转轨。这种新世界历史观 ,不再被视为一种不断循环的历史倒退论 ,而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赵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10-14
康有为进化思想的渊源主要包括近代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和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以及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康有为对进化论进行了吸收与改造,并将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一套系统的“三世”进化理论,其渐进说与革命派的突变说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4.
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基本方面.康有为提出针对人口年龄构成不同阶段的身体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倡导对教育从体制到内容的改革,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注意到妇女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等,具有深远的人口学意义.尽管康有为的人口素质思想存在着局限性,但对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先进的中国人"康有为,始终坚持认为中国应该走"君主立宪"之路,即使在辛亥革命之后也没改变.这是康有为对英、法、美、日等国不同政体的实例和我国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斟酌古今,考求中外"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既体现了他不懈追求和宣扬民主的精神,也充分反映了他强调和平发展、循序渐进的改良思想,同时也不可否认其根深蒂固的忠君、尊君传统思想及"三世说"进化论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龚郭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29-33
经过文本解析 ,本文得出结论 ,早期的康有为认为 ,为了使列强束手、民族富强 ,同时 ,更为了使人民得所、人性圆满 ,有必要在中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近代政治体制。尽管其间可能还需要经过一些过渡阶段或权宜之计 ,在康氏心目中 ,近代新政体应以“仁——通”为根本原则 ,以“平等”、“民主”为基本目标 ,以“议院”为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宗志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走海外,"三周大地"行程六十万里,学习考察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和管理,试图继续开展维新运动,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失败,却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彭平一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3):95-100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没有再提出立宪法、开国会的政治要求是一种策略的调整。这种调整与他自身地位的变化、各派政治力量的变化有关,也是与他的“仿洋改制”思想相适应的。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康有为放弃了立宪法、开国会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龚郭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44-47
本文以为,基于对近代西方侵略和中国民族危机的清醒认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一方面在现实中赏西批中,即对近代西方的学术和制度表示高度赞赏,批判现实中国的社会政治弊端;然而,在另一方面,康氏还在理想中崇古抑西,即高扬中国古代圣人的"太平大同"社会政治理想,指出近代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局限.在人性一律(一致)论的基础上,康有为主张,人类的基本价值是相通的,可以"暗合".康有为的思想有力地推进了近代的中西会通工作,并使其有关社会政治改革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原创性,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先驱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