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清照有两首《浯溪中兴碑颂和张文潜韵》,研究李氏者都认为写作年代在北宋.张耒(字文潜)是北宋人,李氏却是跨北宋、南宋的人,两诗是否写于北宋,笔者认为尚可商榷.唐诗人元结,曾作《中兴颂》,歌颂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功绩.颜真卿写了这篇颂刻在浯溪(今湖南省祁阳县西)崖石上.张耒写了两首《读中兴颂碑》诗,李氏和了两首  相似文献   

2.
一 元结《大唐中兴颂》引起的议论 浯溪,在湖南省祁阳县县城南三里湘江东岸、湘桂公路祁阳大桥南端,为著名风景区;“浯溪碑林”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唐诗人、古文运动“有力的先行者”元结居此,在天生石上题刻“七铭”一诗以后,又请当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来浯溪,大书《大唐中兴颂》刻于磨崖。自唐迄今,历代续有题刻,共达498碑之多。这就是“浯溪碑林”。最近,湖南省文化厅:文物处和浯溪文物管理处联合出版的《浯溪碑林》,就是从其中选出的精华部分。 浯溪碑林既是“书林”,又是“诗海”;实际上书法只是“外衣”,诗才是它的“灵魂。”我们固然喜爱它的书法美,更应该欣赏它的诗歌美。浯溪碑林的诗,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水石诗,即写景抒情诗,我们已在《浯溪的水石》一文中加以评价;另一类是议论诗,即本文所要评价的,这是浯溪碑林的特色,是国内别的碑林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中的七首汉诗进行了诗歌格律、思想内容、文化语境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即越南汉诗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民间倾向”.这一研究弥补了“正史加名家”的模式之不足,充分体现了越南汉诗的全貌及其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中,各国使者络绎不绝地前来北京,留下大批对沿途城镇及社会风情的相关记录。由于这批文献绝大多数均以北京为目的地,故可统称为"燕行文献"。不过,由于东亚各国与中国的密切程度不同,各国乃至不同使者之间的汉文水准参差不齐,故而迄今尚存的燕行文献之学术价值亦遂极不相同。总体而言,朝鲜使者所留下的燕行文献最为翔实、生动。不过,少量琉球文献亦颇值得关注,晚清蔡大鼎的《北上杂记》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蔡氏由福州北上入京,书中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和观感,对北京的城市景观、风土人情、生活日用既有概述性的描摹,又有近距离接触留下的个性化记录。在清代,福州是琉球国人登陆中国的第一站,当地有柔远驿(琉球馆)及琉球墓地,不少琉球人均将福州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上杂记》在描述燕京风土时,时刻都会想到数千里之外的福州。蔡氏对社会风俗的描摹,潜意识中多以福州为其参照背景。  相似文献   

5.
越南燕行使臣有创作中国纪行的传统,其形式则包括纪行散文、纪行图和纪行诗。由于雄县归义驿是18世纪中越贡道上的重要驿站,越南如清使臣在奔赴北京途中往往取道雄县,形成了对雄安地区的观察与接触,催生了越南使臣纪行诗中的雄安书写。以文学地理学的视角考察现存的四首雄安地区纪行诗,可见越南使臣的雄安书写具有鲜明的地理风格,不仅从交通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角度,生成了交通枢纽、北方胜景和历史文化名区的文学地域形象,还以地理元素及其多种排列组合方式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实现了多元化的使臣形象自塑。  相似文献   

6.
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包含文学、史学、金石学的三大要素,同时满足了宋代士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在宋代引发文人广泛兴趣。北宋诗人题《中兴颂》诗共计七首,可分为两大类型:在场的怀古和不在场的咏史。《唐鉴》对北宋诗人《中兴颂》诗中史评具有影响,而七首诗歌之间也存在互文性。同一石刻文本被诗人们任意地、多元地联想想象,演绎发挥,这符合中西方阐释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阐释学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7.
沙琛是乾嘉时期较有影响的滇南作家,有《点苍山人诗集》《点苍山人诗钞》《沙雪湖先生诗稿》等著述传世。经考,《点苍山人诗集》共二卷,收诗303首,嘉庆十一年刻,为沙琛诗文首次汇编刊刻,现藏云南省图书馆。《点苍山人诗钞》为增补《诗集》而成,收诗1340首,有六卷本与八卷本两种:内蒙古图书馆藏六卷本,嘉庆二十三年刻;云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藏八卷本,嘉庆二十三年刻,道光二年增修。民国四年,王廷治以道光二年增修本为底本,增修出版铅印本,《云南丛书》收录此书时汇合诸家,成为后世通行本。《沙雪湖先生诗稿》为沙琛手稿本,收诗121首,现藏云南省图书馆,其中多首诗不见于刻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应该是张衡《思玄赋》末的系诗,而不是晚了百年之久的曹丕的《燕歌行》。关于这一问题,拙文《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辨》(见《齐鲁学刊》1987年第一期)已作简论。张衡的这首七言诗,明冯惟讷《诗纪》曾予收录,可见他也确认它是一首诗。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逯先生的辑校完备谨严,比起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可谓“后出转精”。但在该书中,逯先生收录了《思玄赋》的一首歌(四言),却未收那首七言系诗。他颇不以《诗纪》收录《思玄诗》(即赋末系诗,题目为冯惟讷所加)为然,在按语中,他认为那是“《思玄》系辞”,  相似文献   

9.
唐朝一代文宗柳宗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特别是《永州八记》至今仍脍炙人口,它开了我国山水记的先河。但千百年来,人们慕名来永州,欲循大师笔端寻觅柳侯永州贬所故址《永州八愚》的遗迹,却往往因不可得而失望。清光绪二年嵇有庆撰《零陵县志》载云:“愚溪入潇,溪初名冉,自柳宗元姓名愚,又有丘、有岛、有沟、有池、有堂、有亭、有泉合为八愚,俱见文集《愚溪诗序》,又有钴鉧潭,小石潭皆见记中,而明钱邦芑以为钴鉧潭今不能定其所在,即溪边石勒有‘钴鉧潭’三字者,  相似文献   

10.
海外瑶族的手抄文献,日益受到海内外的学者关注,但对于越南瑶族手抄文献的注意,学者仍相对陌生.因此,越南瑶族手抄文献的发现,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越南瑶族《增广书》的出版系由越南老街省旅游文化厅有感于越南境内瑶族手抄文献日渐流失,恐产生文化断层,故兴起收集与出版的举动,并企图促进越南瑶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言,越南瑶族《增广书》系为启蒙读物之一,其文化意义与文献价值,是弥足珍贵且无可取代.另外,透过越南瑶族《增广书》与台湾通行的《增广昔时贤文》比较,发现越南瑶族本与台湾通行本并不相同;再将越南瑶族本与美馆藏本作比较,发现二者亦不尽相同.经过三者的比较之后,说明越南瑶族《增广书》的发现,具有相当独特与重要的文献价值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秦至清,越南有约一千二百年作为中国郡县,约九百年作为中国藩属.作为中国郡县的越南,经过多年的教化,已渐"通诗书,识礼乐,为文献之邦";作为中国藩属的越南,继续用汉字,立孔庙,兴科举,崇尚儒学,兼容佛老,中国文化仍然大行其道.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首越南人作的诗,是廖有方<题旅榇>,载于<全唐诗>.安南立国后,丁、黎、李,直到陈朝前期,由于佛教势力影响巨大,禅诗盛行三百余年.  相似文献   

12.
《燕歌行》是高适集中的一首名作。对于这首诗的题旨即所谓针对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或云为判张守圭,或云为讽安禄山,或云为泛写边塞战事,等等,令人莫衷一是。这首诗的题旨何以会出现如此众说纷呈的现象呢?我以为是研究者们对《燕歌行》诗序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未弄清楚所致。为讨论方便,兹据四部丛刊本《河岳英灵集》所载《燕歌行》诗序抄录如次:  相似文献   

13.
正《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燕行文献札记》是葛兆光教授在"从周边看中国"这一研究课题中的一部专著。作者在阅读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过程中,感到这些燕行文献不仅是重新审视清代中国的重要文献,也包含了近世异域知识人理解中国的立场与视角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刘岸挺同志两次撰文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索。刘同志的文章,否定了传统的观点——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论述了张衡《思玄赋》系诗作为一首七言诗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她把《思玄赋》系诗作为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的意见却值得商  相似文献   

15.
钦州三海岩今存康熙年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师生唱和诗刻四首。该石刻位于三海岩月岩右壁,距今已有330年,保存完好。结合实物文献与典籍文献,对其背景、作者、诗刻书法及文学价值进行考释。所存四首石刻诗歌皆为五律,诗意灵动清幽;又兼诗刻书法行草相间,字迹秀美飘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教学理论出发,以我国书法艺术的演进为背景,就米书的艺术特色、《苕溪诗卷》在学术、习行方面的角色和功能等,发表了具有探讨性的观点。米布《著溪诗卷》,古称《着溪里话友诗六首》(见明万历三十一年《戏鸿堂法书》卷十三)、《着溪呈话友五律六首》(见乾隆十五年《三希堂石渠宝发法帖》第十册),现多称《着溪诗卷入《曾溪诗帖》,或简称《着溪帕》。  相似文献   

17.
明嘉靖间黄焯编纂的《朝阳岩集》是现存记载零陵朝阳岩诗文题刻的最早和唯一的一部总集,也是我国古代记载岩洞景观和摩崖石刻的较早的一部专书。辑者黄焯,字子昭,号龙津子,延平南平人,嘉靖间任永州知府。今所见《朝阳岩集》为明代嘉靖黄氏刻本,线装一册,不分卷,内容包括铭、记、志、诗、歌、游题短记、补遗7部分。初由无锡孙毓修小绿天收藏,后归国立北平图书馆,迄今所见海内仅此一种孤本,尤为珍贵。其中柳应辰等5首宋诗,乔恕等9首明诗,总计14首诗作不见今朝阳岩石刻及文集、方志文献。另有宋郭昭符1首诗作,内容完整,可补今存石刻磨泐之阙。  相似文献   

18.
从宗藩关系的角度看去,越南汉诗不过两大倾向:即对于宗主国的离心或向心。表现出向心倾向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与亲和力的产物,是文化认同感以及历代南迁者的民族认同感的结晶,大概可以胡季《答北人问安南风俗》、范汝翼《题新学馆》、冯克宽《答朝鲜使臣李光》和邓陈琨《征妇吟曲》为代表,以篇目计,占了越南汉诗的绝大部分,其情思韵致与中国诗歌水乳交融,往往见不出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与《饮酒诗二十首》,各家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前一首诗,从曲阿的地理位置看,一般认为的乃诗人赴京口任职途中经曲阿作的说法欠妥,其它说法更是难圆其说。从种种迹象及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此诗乃是诗人初任镇军参军时因王事而奉命之曲阿时作。而《饮酒》诗中的“一纪”,应解为12年,乃指始仕后的一纪,句指从始仕至自彭泽今还归时适一纪。而诗之作又在此后之一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  相似文献   

20.
百咏诗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创作兴盛。宋代百咏诗有两个明确的主题,咏梅和咏地方风物。科举中的百篇举一科在宋代的延续为百篇成诗的体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地理学和梅文化的高涨则决定了百咏诗的主题。百咏诗在艺术上并不突出,利钝杂陈、良莠不齐,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宋人所作的注释上。今可考知的五十种宋人百咏(包括百题)诗中,有宋人注释的共计七种。其中,刘克庄《梅百咏》有两个宋人注本,今皆亡佚;其余六种为诗人自注,完整保存下来的有四种。它们扩大了宋诗宋注的名单,是宋诗宋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文献上亦有保存史料之功,于后人之考证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