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究竟什么是“社会”?怎样分析和研究“社会”?研究“社会”的目的又是什么?人们能否真正认识和把握“社会”的本来面目?“社会”真正面目的辨别标准又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科学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及其解答的立场和观点,将最终决定社会研究的性质及其采取的基本方法。同时,所有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不但将决定社会科学的命运及任务,  相似文献   

2.
听听这些“雷人官腔”,只能让人觉得这些“官不大、僚不小”却号称“公仆”之人的狂妄、无知、愚昧与素质低下。  相似文献   

3.
“公捕公判大会”前些年在各地密集举行,经过媒体的多次炮轰后,这些年比较少见了,但最近一段时间,也许是治安形势吃紧,“公捕公判大会”又流行起来。2008年9月18日,贵州省桐梓县公、检、法联合在该县体育中心召开“打黑除恶”公捕公判大会,公开对124名犯罪嫌疑人和51名黑恶势力犯罪分子进行了公开逮捕和公开宣判。  相似文献   

4.
“世界之窗”风景线晓中深圳“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附近,不久前又建成了一个“世界之窗”。它占地48万平方米,按世界地域结构和游览活动内容分为世界广场和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美洲,现代科技娱乐,雕塑园和国际街九大景区,共有118个景点,这些...  相似文献   

5.
章法 《当代老年》2007,(12):7-8
如今,“免费讲座”、“免费体检”、“免费联谊”、“免费旅游”……层出不穷的“免费”活动让不少老年人怦然心动。拉着提供“免费服务”的条幅,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走街串巷,到处散发着这些“免费”的邀请函。是真的免费学雷锋活动,还是暗藏消费陷阱的商业推销?  相似文献   

6.
白雪 《当代老年》2009,(12):6-7
我们常说的“空巢”家庭多是子女离家的独居老人,随着子女异地上学、异地工作,越来越多的中年家庭出现“空巢”,这些新型的“空巢”家庭中出现更多的则是“情感空巢”。  相似文献   

7.
社会是由各种“游戏”所组成,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游戏”之中。这里所谓的“游戏”即“博弈”。社会设计了很多“帽子”,这些“帽子”是为我们准备的,那便是我们常说的“头衔”。例如,官场有各种“长”——部长、局长、处长、科长,学位有各种“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界有各种“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这些“帽子”是有光环的。还有许多谁也不愿意戴的“另类帽子”,如“贪污犯”、“贼”,改革开放前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等。古代,囚犯的脸上曾被烙上特殊的标记,当今的这些另类“帽子”是现代社会为另类人准备的标记,戴上这些另类“帽子”的人的身份也比正常的人要低,获取资源的量不如正常人,更不能与戴着光环“帽子”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8.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句朴实语言稍许道出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于“老”的关注。老年、;老龄、养老,这些语词已经成为这个“老龄化时代”经常见诸报端的关键词汇——老冉冉之将至,老龄社会真的来了。  相似文献   

9.
艾迪曼 《金色年华》2011,(10):52-52
炫富攀比,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思进取,追逐名牌名车,缺乏爱心与同情心等等,这些都是贴给“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他们还把不良习气带到了国外,出国留学不是去学习先进科技与文化,而是去过自由自在、纸醉金迷的享乐人生,有留学生在加拿大飙车被抓。还振振有词:老外妒忌咱中国人有钱。依我看来,他们正在沦落为当代的“八旗子弟”。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12年以来,清华校长“贪腐门”,浙大校长“玩牌门”,北大“淫棍门”等层出不穷,这些“门”使中国大学的形象受到冲击,引发一系列质疑。  相似文献   

11.
熊心悦 《职业》2013,(34):75-77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选对雇主对于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都知道“好公司≠好雇主”。许多利润丰厚、知名度高的企业并不一定是一个“好雇主”,因为可能在其中工作的员工的工作体验并不如意。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不负“好雇主”的荣誉?近年来,各类“中国好雇主”评选活动试图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这些活动究竟是权威发布还是媒体炒作,评选活动能否为“中国好雇主”形象树立标杆典型企业,评选活动中揭示的信息对于雇主、雇员和社会有何意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2.
清埙 《当代老年》2007,(10):35-35
世人大多认为:人老了自然也就返璞归真了,所以民间对老人有所谓“老小孩”之称。然而,现今的老人“出场”却越来越“虚伪”了,生活得越来越累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老人的生活,与他们来一番全方位的接触。  相似文献   

13.
刘泳晔 《老年世界》2014,(17):27-27
前不久,当我把一摞父亲的新著《烽火年轮》抱回村时,全村都轰动了,乡亲们纷纷来我家索书,异口同声地夸赞我“有眼力”、“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我的父母均已年近八旬。二老一生坎坷,阅人无数,历事无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份无价的瑰宝,极具“收藏价值”和“传承价值”。面对日渐衰老的二老,如何“抢先抓早”,在二老有生之年,将其一生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出来,形成文字,传诸后世,流传社会,成为我家的“一号工程”。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结束“戒严”时代,逐渐走向民主化,各种集会、游行、造势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时间一长,岛内民众也逐渐被这些生硬、缺乏新颖和创意的单一政治宣讲搞得晕头转向,甚至出现“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15.
张前 《当代老年》2010,(1):41-4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对做梦、眼皮跳等自然现象变得敏感起来。母亲老了,有点“奇思怪想”也很正常,我们从没跟母亲计较过这些。相反,有时,我们还会偶而从母亲那里寻求点“征兆”。当然,对母亲的“先知先觉”,我们总是一笑了之,从没放在心上过。  相似文献   

16.
2月14日情人节在即,很多单身女或许觉得自己与身边充溢的甜蜜气氛格格不入;社会为她们贴上“剩女”、”败犬”的标签,将她们视作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这些都有意无意间给她们带来压力。然而,单身女的情人节注定要成为可悲的日子么?为什么不可以享受一个人的快乐,昂首挺胸做主宰自己生活与心情的“女王”呢?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纷至沓来,席卷城乡。许多知识青年,首先是那些典型人物,曾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问。“文革”后期崛起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典型,更是深深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文革”结束以后,如何对待这些知青典型,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耀兰 《老年人》2011,(6):13-13
“大哥您好,我叫小洁,那天在酒店的‘事儿’您还记得吗?”一天,湖北某市43个部门的领导都接到了这则神秘的短信,然后无一不是胆战心惊地按照这个神秘小姐的要求瞒着家人把钱打到指定的账号上。蹊跷事总有“典故”,原来是刘姓男子在网上获取某市43个部门负责人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后,冒充“三陪女”给这些领导发短信进行敲诈,居然吓得这些人个个破了财。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10,(3):34-35
都说现在是新时代,人们过着崭新的幸福生活,但职场却处处呈现着一派“奴相”,买房、买车、生孩子、消费,这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在潜移默化间使我们“奴态”毕现。一旦成“奴”就终生为“奴”吗?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为大家解析职场中的“奴性”危机,并从职业规划角度破解避免成“奴”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王运启 《职业》2013,(22):38-39
随着近两年人力资源市场发生的较大变化,许多企业明显且深刻地感受到了“招人难、用工荒”的问题。而现实是80后、90后员工在企业中的比例日趋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些“新生代”将要或已经成为企业的主力军。谁赢得了“新生代”员工,谁就有发言权,就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掌控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