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WH-移位与WH-原位差异的研究是TG理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英语的WH-移位和韩国语的WH-原位是客观事实。两种语言中共有wh-词的一词多功能现象。如果以英语和韩国语wh-词的形态与功能的不对称现象为着眼点进行对比,人们会发现,英语wh-词的一词多功能区别特征在于语序系统中的错位语序上;而韩国语的wh-词的一词多功能区别特征在于超音段音位之上。以此为依据,可以部分地说明英语WH-移位的必要性和韩国语WH-原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德语、波兰语等语言wh成分部分移位问句发生wh特征移位,其带有i[Q]和u[wh]*特征的标句中心词C与带有i[wh]和u[Q]特征的wh成分进行多重一致关系特征核查使后者处于低于句首辖域位置的Spec-CP位置.匈牙利语、阿尔巴尼亚语等语言wh成分部分移位问句进行焦点特征移位,其带有i[Q]和u[Fbc]*特征的焦点中心词F与带有i[Foc]和u[Q]特征的wh成分进行Foc特征一致关系核查并使后者前移置于CP之后的Spec-FP位置.  相似文献   

3.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只有通过WH-移位操作,才能得到特殊疑问句的最终形式。移位后产生的疑问句有缺位语迹,移位的成分仍保持相关的形式特征且移位具有无界性。但移位受岛制约现象的制约,岛制约现象的成因主要有最小连接条件、毗邻条件、空语类原则等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4.
首先分析了逻辑式移位存在的4种证据:优先效应、疑问词论元/附加语不对称现象、选择限制和弱跨越效应;然后指出其存在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最后应用阻隔效应检验了原位WH词的移位情况,认为WH副词在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而WH名词没有移位。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逻辑式移位存在的4种证据:优先效应、疑问词论元/附加语不对称现象、选择限制和弱跨越效应;然后指出其存在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最后应用阻隔效应检验了原位WH词的移位情况,认为WH副词在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而WH名词没有移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WH-分裂句的语用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到WH-分裂句,以往的大多学者认为它含有新/旧信息,或预设/焦点这样两种成分.笔者在此通过对实际语料的研究,指出有必要就WH-分裂句的语篇功能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移位是转换生成语法中最重要的句法操作之一,像英语的名词移位和WH移位都是显性的句法移位,而量词提升及汉语的WH移位只体现在逻辑式层面上,为隐性移位。本文分别介绍这几种移位形式并分析其遵守的条件。一、显性移位1·名词移位和WH移位请看以下三种名词移位,相关的表层结构如  相似文献   

8.
派生法对丰富一个语言的词汇系统和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及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者"和"- /家"是韩汉两种语言中构词能力很强的人称后缀,其使用频率高于其他词缀。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构词方面,汉语比韩国语构词方式更为丰富,派生力也更强;在语义功能上,韩国语的核心附加义比汉语丰富,韩国语"- "与汉语的"-者"和"-家"对应;从语体附加义考察,二者在[+知识专业]义上共同获得[+尊敬]属性,而韩国语"- "在[+能力]义上,汉语在[+性向]义上具有[+尊敬]属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其与动词的组合关系及语法功能的考察,可将“下”一分为二:“下1”的语义特征是[+计数],“下2”的语义特征是[+计时]和[+广义动量]。“下”最初只与有界动词组合,只有[+计数]的语义特征,不能满足对动作行为的描写,这是“下”分化的内部动因;情态动量词功能自足性产生的结构压力是"下"分化的外部动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英语There存在句进行VP壳分析发现,动词的句法特征与其补足语的位置之间关系密切。There存在句中的动词是非宾格动词时,非宾格动词短语由vP+VP构成,其补足语留在原位;There存在句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时,具有可解特征的Tr在vP和VP之间投射形成及物性短语TrP,被动语态动词短语由vP+TrP+VP构成,其补足语前置。在"一致"核查中,T作为探针与目标短语进行特征匹配,不可解特征被删除后获得具体的形态和语音拼读,同时目标限定词短语获得主格格位。  相似文献   

11.
汉语声母系统在由中古向近代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简化。这种简化主要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清化造成的。全浊声母的清化,虽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却并没有影响同样具有浊音特征的次浊声母。通过标记理论和区别特征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全浊音清化只涉及阻塞音中的f+浊音】特征,而不涉及响音中的【+浊音】特征,即全浊声母清化的实质是由有标记项向无标记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马庆株认为“给”由意义条件决定其表被动还是表主动。“叫、让”也是如此。论题认为主动意义由[+意愿]和[+可控]构成,被动意义由可控性关系反向和意愿反向构成。意愿和可控是决定“叫、让”是表被动还是表主动的意义条件。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二阶非线性中立型微分方程{r(t)[x(t)]z'(t)}'+q(t)g[x(t),x'(t)]+k(t)f[x(σ(t))]=0t≥t0{r(t)[x(t)]z'(t)}'+q(t)f{x[δ(t)]}g[t,x(t),x'(t)]=0t≥t0的振动性,其中:z(t)=x(t)+p(t)x(τ(t)),得到了方程振动的充分条件,并举例说明了定理的应用,推广了文献[2]和[3]的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歧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仅对歧义句进行描写不利于对歧义句的研究的深入。文章在转换生成语法框架内解释了论元在表层结构的可能线性组合、论元在深层结构的可能组合、逻辑性结构歧义三个方面解析了歧义句形成的原因。论元在句子表层结构或深层结构的可能组合是形成歧义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歧义解释;管辖与约束理论引进语迹,认为逻辑性歧义句是由于WH-词、量词或否定词有不同的辖域;最简方案以逻辑算子为基础,认为逻辑结构歧义是由于在特征核查中形成的不同的语链。  相似文献   

15.
以语义临摹性之“距离原则”为理论指导,主要尝试探讨《清平山堂话本》中“动+了+【宾】+补”和“动+补+了+【宾】”.两种句法格式在语序形成中的语义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6.
"若"类让步连词与假设连词在语义上具有关联性,而且"若"类让步连词的使用年代均不早于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根据语法化相关理论推断"若"类让步连词是由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语法化而来的。语法化过程发生的句法环境是转折假设复句,语义上则经历了从[+假设]、[±转折]、[?让步]到[+假设]、[+转折]、[+让步]的转化。这两类关系密切的连词在表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有否前项,能否表示周遍性意义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方式介宾状语是动作行为实施的样式或状态,是其动作行为自身的一种构成因子,它应具有[+外现性]和[+融谓性]两个语义特征;它所出现的"PX+VP"结构当能转换为"显现VP之行为的是X"和"X是VP所采用的态式/样式"两种形式。根据语义功能,方式介宾状语可进一步划分为"行为手段"、"行为载体"、"主体情态"三种类别;不同次类的方式介宾状语,其语义特征、抉择的对象及其语义指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介词在法语复合名词中可以是词汇介词,有实在的意义,作离心结构复合词[P N]的内中心语,或向心结构复合词[P N]的名词中心语的修饰语;也可以是功能介词,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作为作语素间的关系连接词,赋予复合词[VR+x P N]n和[N1P N2]n的右边名词语素补语身份。  相似文献   

19.
从特殊情况研究多项式f(x)=xn+1在有理数域上的因式分解.对于正整数,设H(n)是n的大于1的奇约数的个数.本文用初等数论和近世代数的知识证明了:多项式xn+1在有理数域上可分解为H(n)+1个不可约因式的乘积,即D(f)=H(n)+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