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爱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其悲剧性的建构是以心灵世界的冲突与和解为中心的。私人的天堂与人间的幸福、野性与文明、存在与沉沦这三个方面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小说的悲剧性结构。冲突体现了自由与命运的对抗 ,而和解则显示了作品的博大气魄及深沉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文明应该如何调整好相互的关系?这是二十世纪生态文学的核心话题。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潜在地观照到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对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代人爱恨情仇故事的讲述,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自我和谐相处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的政治思考中,霍布斯是第一个明确把自然与文明区分开来的近代政治哲学家.在他看来,自然与文明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自然状态的人享有天赋的自由,却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摆脱自然状态的战争状态,人们订立契约,建立国家,进入文明社会,生活在国家的和平状态之中.从自然状态走向文明社会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政治的最大功利是保障安全,政治不能保障臣民的生命,则人类复归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4.
用形而上精神探讨人的本性,叩问人生的意义,追问与思考事物的本源,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命运的担忧,是衡量文艺作品生命力的唯一价值尺度。安妮·泰勒在其代表作《思家饭店的晚餐》中,自由穿梭于时空两个维度,运用形而下之材料探寻超越时空地域的永恒主题——存在意义及生存真理,告诫读者沉湎于过去只会倍增烦恼,只有立足当下,去找寻精神困境的出路与理想的生存状态才是生存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生命空间是个体区别于他者的标志性维度。生命空间的良性划分是个体自由发展的首要前提。生命空间被挤压必然导致个体生存境遇和心态的改变,从而加重个体对非自由的体验;个体在精神与物质的两重范畴突围,却愈陷愈深。这种态势正是人类在现代社会遭遇的普遍性生存困境。在此语境下,《围城》精确体现了人类遭遇的尴尬。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或曰"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人类除了物质方面的生存、发展之外,还有精神—心理方面"。它包括"吃饭哲学论"、"个体发展论"、"心理建设论",旨在构筑"两种乌托邦",一是"社会工程的乌托邦",二是"人性的乌托邦",以期走向"人类大同"——"自由个体"与"自由王国"。李泽厚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自由个体",也即由人类生存的总体回到个体和个体的心理,但并未舍去前者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历经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至生态文明,从技术所形成的历史语境中审视,每个文明阶段都以其特定的技术体系为支撑,使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和“人—技术—自然”系统等方面发生了转向.影响转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文明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人类的自然观和技术价值观形态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状态,技术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的转向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文学评论界对艾米莉·布朗蒂所著的《呼啸山庄》,一般倾向于强调其现实主义和作品所具有的乡土气息。例如:安纳德·凯特尔在其所撰《英国小说掠影》一书里,在论及《呼啸山庄》的一节中这样写道: “《呼啸山庄》所描写的是一八四七年的英格兰。书中所塑造的人物并非生存于什么虚纪飘渺的国度,而是生活在英国的约克郡。希刺克历夫其人决非是拜伦才思横溢的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从自然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种种矛盾的相互冲突,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其主旨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大学学术自由之风由来已久,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当代,但其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在曲折中前进,跌宕中发展.不同时期学术自由繁盛与寂寞的原因是由多个因素产生的合力促成的,尤其与政治的开明与否和文化的发达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走向政治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制度安排必须体现政治文明的根本性质,而政治文明的内容与形式又必须体现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上;法制的民主性是依法治国的特定前提,普世性的人类价值需求所产生的自由动力是现代的自由民主与古代的直接民主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人建立的城邦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起源。在这种制度下建立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是古希腊人对文明的一个极大贡献。本文从不同的侧面论述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对"自由"的定义,从不同层次探讨古希腊人城邦制度下"自由"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实现离婚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但离婚自由的实现都始终离不开一定规则的约束与限制,如何处理离婚自由与反对轻率离婚二者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婚姻立法和司法的难题。因此,对离婚自由进行适当的调控,以平衡二者之冲突,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自由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既是哲学范畴,也是人在实践中不懈追求的崇高主题和最高价值。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哲学家们探索自由的足迹。他们的思想理论既有合理成份也有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史上关于自由的全部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扬弃,以实践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自由现。今天我们追寻自由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继续探究这个比较复杂和敏感、又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前沿问题,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通过市场经济创造了近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是由资本逻辑造就的文明,是极少数金钱巨鳄、资本新贵统治世界的文明,是靠垄断称霸世界的文明,是绝大多数人陷入贫困阶层的文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提高了财富的增长速度及人类对财富的控制能力,建构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市场文明,倡导共同富裕。由此,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成为创新和培育人类新文明的基本方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中取得的积极政治成果,是政治系统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社会系统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政治文明的价值就是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逻辑必然,先进性是其价值基础,"三个代表"是其价值取向,和谐发展是其价值目标.只有从价值观的高度认识政治文明与"三个代表"的内在关系,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本质上是指能够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生活状态,也即使人成之为人的政治过程及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在价值依托上,儒家在天人一体的思想框架中寻求政治生活的终极价值,确立人类应然的政治生活状态;在制度安排上,儒家意在建立一种上下等级和谐的君权文明;在运作方式上,儒家推崇的是以德治为本,兼综政刑的礼乐文明.儒家政治文明不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二者之间应是健康互动的关系,儒家在价值追求、治国之道等方面蕴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同时,政治文明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作为秩序的政治文明,其核心诉求就是通过政治来获得秩序,通过建立国家与政府的统一性的政治权力,来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最广泛、最基本的秩序。建立秩序的政治是人类营造其文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普遍的基石。因而,没有政治就没有秩序,没有政治提供秩序的民族,即是一个混乱、贫穷和受人欺凌的“无政治”的民族。成为一个政治民族是各民族国家首要的政治文明追求。同时,作为秩序的政治文明,其追求秩序的方式需要发展由单一政治中心向民主建构秩序的方式过渡,和由民主建构秩序到自由建构秩序过渡,并最终达到秩序与自由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卢梭通过美化自然来怀疑和反对理性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是为其社会契约论服务,自然是卢梭理想化的自由与平等的社会秩序的外化.卢梭所反对的文明特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卢梭认为这样的社会起源于富人通过欺骗穷人所签订的契约.然而卢梭所主张的通过创立真正的契约而建立的理想社会秩序并不能恢复和保障人们的自由与平等,因为社会契约赋予了公意以至高无上的地位;赋予了政治体支配它的成员的绝对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