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爱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其悲剧性的建构是以心灵世界的冲突与和解为中心的。私人的天堂与人间的幸福、野性与文明、存在与沉沦这三个方面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小说的悲剧性结构。冲突体现了自由与命运的对抗 ,而和解则显示了作品的博大气魄及深沉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2.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文明社会回归原始荒野的故事。杰克·伦敦赋予狗以人性,通过描写狗的人性和野性,来揭露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争夺。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揭示了作者对人类返朴归真,重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具有深刻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文明应该如何调整好相互的关系?这是二十世纪生态文学的核心话题。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潜在地观照到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对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代人爱恨情仇故事的讲述,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自我和谐相处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曹禺名剧《原野》,认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对抗是该剧人物之间冲突的根本。文章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原理为视角,再度审视《原野》剧中的矛盾冲突,认为阶级冲突只是人物矛盾冲突的外壳,其内核是文明与人之本能,理性与野性之冲突,该冲突最终导致人自身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小说描写一只名叫巴克的狗被骗卖到北方之后逐渐由狗变成狼的过程。在巴克身上,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身影,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渴望和追求。可以说,巴克是杰克·伦敦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相似文献   

7.
对《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的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小说描写一只名叫巴克的狗被骗卖到北方之后逐渐由狗变成狼的过程。该文通过对巴克形象的塑造,以狗喻人,来反映作者对现实“文明社会”的看法,阐述自己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作为其长篇小说的典型将自然主义的观点刻画得细致入微。在小说《野性的呼唤》当中,通过对南方狗巴克命运的描述突出了回归野性的主题,而这一形象的塑造在艰难生活背景的烘托下更加突出了自然历练以及人性冷漠对于巴克的种种考验,它必须在自然环境的适者生存原则中打败对手,进而获得生存的权利。巴克的成长史始终渗透着自然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而这也进一步奠定了杰克·伦敦自然主义作品的创作基础。本文针对《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小说《洪堡的礼物》在批判当代物质至上和精神堕落的同时,也对人生价值、友谊情感等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品,索尔·贝娄的这一代表作成功地把一群追逐名利者典型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在焦虑中都能把精神的宝贵处囤积在各自的心中。这一扛鼎之作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文明现实的可怕,一方面又给人们指明了一条既与现实和解,又保持个人尊严的生活道路。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一种带有当代文明的目光,完美再现了美国20世纪的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10.
论人类未来文明是物种文明——兼评其他两种未来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传统至现代通行的传统文明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取代传统文明观的未来文明观,和重新设计人类未来的文化生活方式,其中主要有生态文明观、和谐文明观与高懿德所提出的物种文明观。物种文明观以为:传统至当代的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未来文明在本质上则是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物种文明"这一概念是对未来文明本质的准确定义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只是探寻和走向未来物种文明形态的中间过渡环节,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未来形态。和谐文明观作为对未来文明观的一种描述诚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未把握未来文明的真正本质,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未来文明观。  相似文献   

11.
在《呼啸山庄》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地位独特的女主人公,即凯瑟琳和凯西。由于她们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于是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间因此而产生了深刻的对抗,即原始与文明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与文明的对置——评《呼啸山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命运的分析 ,认为林家族若不注入恩萧家庭的血液他将是短命的 ,这是近代工业所催生出的城市文明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日渐疏离所酿成的苦果 ;同时 ,人类的原始天性若不受理性的修剪 ,在振奋人类精神的同时也能毁灭一切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不同寻常的爱情源于主人公彼此强烈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产生的源泉是大自然与主人公的孩提时代。亲和力的发展使成年岳的主人公命运相联。彼此不可分离.他们反叛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希望借助死亡来实现爱情的完美。最终导致毁灭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的人性复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的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历夫与凯瑟琳之间的关系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凌驾于有限的时空之上的,他们实则是一个灵魂.失去对方对他们而言无异于自身的终结.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他们间的和谐关系只有通过死亡(先是凯,后是希),由代表他们青春化身的,身上流着他们血液的哈里顿和小凯瑟琳重新建立起来.这里肉体的死亡意味着精神的再生,庄园的毁灭之后是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以及世界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作了介绍.对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以及希刺克厉夫的"爱-恨-复仇-人性复归"这条主线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研究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分析《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凯瑟琳和埃德加、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之间施虐与受虐的性变态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死亡动机,可以清楚地揭示人物的主要性格.  相似文献   

17.
《呼啸山庄》尽管提出了人性的扭曲和复归的问题,但其最重要的贡献却在于提供了19世纪前期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农村调敝、社会变动的景象,显示出庄园主的没落衰败,尤其是揭示了其精神的腐朽和崩溃。尽管小说运用了如象征、性格分裂等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它并不是一部现代主义作品,从总体构思、创作倾向和表现方法上看,它完全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这与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命题相契合。从自然、自我与爱,父权、非我与恨以及自然、爱与自我回归的三个维度出发,可以明了小说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在中世纪呈放光彩,对世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这两大文明渊源不同、特色各异,前者是伊斯兰文明而后者是古老的基督教文明,由于拜占廷帝国和新兴的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使这两大文明一开始就发生碰撞,但军事冲突并没有妨碍相互间的文化交流。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的关系涉及阿拉伯与拜占廷两大帝国数百年间的战与和、直接冲突与直接交往,是两大文明不断接触、反复较量、碰撞而又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呼啸山庄》的读者和评论家眼中,伊莎蓓拉一直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形象,对她的既往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作者艾米莉对这一形象的塑造颇含深意:她赋予伊莎蓓拉行为叙述者的身份,给予她言说的机会,让她澄清事实真相,戳穿希克厉颇含心计的谎言;作为由愚钝走向成熟、敢于挑战男权的女性形象,伊莎蓓拉凭借微弱的一己之力,让我们从宝贵的女性叙述视角,窥探到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内幕——其中包括不幸的婚姻、男权的滥用和家庭暴力屡见不鲜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