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西藏的弓箭发展有其自身演变的过程,并经历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汇积,形成了颇具中华文化特色,又兼有藏族文化特质的弓箭体系.工布响箭是在古代西藏弓箭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并受到古代中原地区弓箭发展的影响.它的产生、发展对藏族体育文化、藏族体育地方经济、藏族社会体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圣地移植是西藏历史地名“一名多地”特点的重要形成原因? 它不仅是藏族文化发展史的动态反映?更 为我们研究西藏早期历史上的象雄与吐蕃关系、吐蕃王统世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概而言之?两个“ 魏摩隆 仁”?凸显出西亚、中亚、西北印度文化对以象雄苯教为代表的西藏早期本土文明的影响?两座“苯日” 不但标志 着源自西藏阿里冈底斯神山的象雄苯教在工布地区的传播?也暗示了早在雅隆王朝(吐蕃王朝的前身)正式成 立之前?象雄就已武力征服藏东南的娘波、工布、塔波三小邦?两座“拉日江妥”?揭示了雅隆- 吐蕃王朝的政治 中心由工布向山南雅隆河谷迁徙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3.
白龙江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藏族服饰结构式样,特别是藏族妇女服饰,形成了"十里不同装"的靓丽风景。白龙江流域藏族妇女服饰大致分为上迭服、下迭及舟曲上河服、舟曲山后服及博峪服四种类型。这些服饰总体特征与其他藏区服饰有所不同,体现了鲜明的区域个性。丰富多彩的白龙江流域藏族妇女传统服饰,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透视了该地区藏民族的审美价值观,也体现了藏族区域服饰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龙江流域藏族包括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两县及甘肃陇南地区的文县、武都及宕昌的藏族。该区藏族服饰因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服饰习俗,它以其夸张的外形、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样的款式及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艺术中别具一格,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卓尼藏族服饰是洮州地区农业区藏族(今卓尼县)特有的服饰文化。它的产生、发展是区域文化的产物,由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以实际调研为基础,结合文献记录和图像资料为证。从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卓尼藏族服饰在融合了汉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受到蒙古族和满清服饰文化的影响,并具有时代性质。  相似文献   

6.
西藏林芝藏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宗教氛围和艺术审美。文章系统梳理目前学界关于民族节日的研究成果,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入手,进一步梳理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中的代表,总结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保护研究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以期为西藏林芝节日文化乃至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藏族居住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历史因素所形成的独特社会环境,使得藏族服饰独具特色。它异常丰富多彩,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实用、审美价值。它体现了藏族的历史发展,经济状况、习俗和文化。民族服饰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实证。长期以来,藏族服饰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山区的一部分说藏语安多方言,且具有浓郁藏族生活风情的回族穆斯林,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热衷于从卡力岗回族的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中去寻找所谓的藏族文化遗存。事实上,随着当地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卡力岗山区与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卡力岗回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藏文化的遗迹已经越来越少。这些生活文化的变迁,体现出卡力岗回族向河湟地区回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与藏族文化的日益疏离。  相似文献   

9.
华锐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分。与传统藏族服饰相比较,华锐藏族服饰在其形制。制作工艺。审美趣味上保持了传统藏服同源性的同时,也展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色。华锐藏族服饰工艺更是多元文化在长久历史沿革下碰撞融合的具体体现,更是民族工艺中的优秀产物。  相似文献   

10.
瑶族服饰自古以来便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是瑶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瑶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对弘扬瑶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一、瑶族服饰文化的特点瑶族服饰与瑶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将瑶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工艺技能等文化传统浓缩汇集于一身,从而形成了鲜明特点,其表现是: (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各地瑶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生活各异,在服饰上形成了众多的款式和鲜明的地域风格。  相似文献   

11.
1739年(乾隆四年)成书的《雅州府志》专设有西藏篇目,以记载清初西藏诸多方面的情况,实为“西藏简志”或“西藏小志”,是西藏最早的地方志之一。其资料来源主要取自《藏纪概》和有关档册。该资料有助于清代乾隆初期的藏史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有其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案看,会议召开是保障西藏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的需要和有力开展国际反分裂斗争的需要。从国内背景看,会议召开是西藏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新形势下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缩小西藏和内地发展差距的需要,也是中共中央治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1929--1930年间,刘曼卿以一弱女子,肩负民国政府的特殊使命,毅然进藏,冒着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最终完成这一壮举。她的进藏之举,是为国家分忧,同时亦是对西藏深厚的桑梓之爱的表现。刘曼卿个人深受五四精神影响,服膺三民主义、信奉回教,在多元思想文化影响下,在进藏期间,她呈现出同情、怀疑、批评、平等、包容等心态。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13世纪中期被正式纳入元帝国版图,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管辖,设置宣政院机构并以帝师兼领院事;在西藏地方设置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封授有实力的地方实力集团为万户等。元朝对西藏地方的直接治理和萨迦派为首的藏传佛教上层在元朝扶植下的政教合一形式的统治对其后700年的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中央对西藏的管理形式也成为明清两代中央王朝统治西藏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确立“广行招谕”的治藏政策,先在甘青藏区用兵,以此为立足点,继而广泛招抚藏传佛教各派高僧来朝输诚,同时派遣使者招谕吐蕃各部,尤其重视已归附的藏区首领、内地的佛教高僧参与入藏招抚。对前来归顺的藏族各部僧俗首领,视其原职务地位高低予以相应的封授。上述治藏方策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大于实际管理意义,但也存在着与藏族地区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不相吻合的憾缺。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西藏与中央王朝政府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与此同时,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印度发生着阶段性的贸易关系变化。这种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南亚贸易格局如何深刻地影响着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心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形成了不同时期的西藏发展和稳定的思想,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推进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西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诗性建构,在汉族作家的笔下,在不同的文本中显现出不同的面孔,阐释和表达本身就产生西藏的形象和意义:西藏是一种对生命憩园和情感故乡的追寻;西藏是一种空间性的参与因素,是作者表达历史意识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西藏是动态的施动意义的救赎力量。当然,作为异质文化者的作家对于西藏的表达不可避免也会表现出疑惑与困境:马丽华表现出一种情感与理智之间难以调和的文化困境;马原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试图摆脱面对异于自己的西藏文化时不知如何表达的尴尬,暴露了他的叙事之中的潜在裂缝。  相似文献   

20.
玉树地区由于地处川、甘、藏的交接地带,因而一度受到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文章依据有关史料,主要探讨了清末民初玉树地区的经济状况及与其经济发展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