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它对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的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与辛亥革命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2.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对外宣战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达给内阁的"上谕",其实只是慈禧对清王朝内部关于"和战剿抚"问题争论的决断和表态,属于内部性质的谕旨。有人把它解读为"宣战诏书"是讲不通的。因为它既没有对外公开颁布,也没有送达任何国家政府或使臣,而且其措辞写法也根本不像宣战诏书的样子。因此,所谓清政府对外宣战的说法不能成立。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外媒体、有关的外交往来函电、列强的反应以及国际公法的视角中,也都找不到清政府对外正式宣战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清末官制改革中官员的俸禄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官制改革中 ,清政府在内外力量的推动下 ,经过一系列的酝酿 ,出台并有限度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旧有俸禄制度的措施和方案 ,以借此达到高薪养廉 ,澄清吏治。但事实上清政府不彻底的俸禄改革如同其不彻底的官制改革一样 ,并不能挽救清政府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清末的制度变革是在"排满"革命压力下启动和逐步展开的,虽然清政府顶住"排满"革命压力,加快立宪步伐,并以"大民族"民族主义思想推动制度变革,但是"排满"革命使平"满汉畛域"逐渐形成了话语霸权,并进而对立宪改革的路径产生重大影响:"预备立宪"所进行的制度变革不再是纯粹为促进宪政服务,而更多地成为平衡满汉权力的工具。合法性资源远远不足的满族"少壮贵族"在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上最终滑入"路径依赖"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开始了以编练新军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改革,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覆灭。晚清军事改革,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引起了正在中国进行激烈争夺的列强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当时的清政府对西方近代军事思想、军事制度、战略战术和训练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仍然所知甚少。因此,以军事近代化为目的的军事改革,便不得不依靠外国教习和顾问的帮助,列强各国特别是德、俄、日三国为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扩大在华利益,围绕着中国新军的训练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本文旨在对德、俄、日三国与晚清军事改革的关系及其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条约体系形成。在列强的威逼之下,清政府的守约意识增强,其"以民制夷"政策随之改变。在处理潮州反入城事件中可以看出朝廷在"守约"与"得民心"之间倾向于前者,该政策在处理天津教案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朝廷以民意为名抵制列强条约外的勒索。  相似文献   

7.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于1901-1911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史称"清末新政"。这些改革措施也涉及到了体育领域。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时期国民体育意识的变化,认为现代国民体育意识由此开始兴起,体育成为国民的责任之一,体育事务也成为国民关心的国家事务,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初步认...  相似文献   

8.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实行的一场自我挽救的改革运动.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这场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从结果看,新政不仅没有帮助清政府实现自救的目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清政府以旧人办新政,改革者藉改革之名,牟取暴利,争权夺利、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多种腐败现象相因相成,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腐败恶性发作,不可救治.腐败葬送了改革,也埋葬了清王朝.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监狱管理以及监狱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清政府的监狱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近代西方监狱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监狱的近代转型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监狱改革的执行缺乏力度以及传统监狱观念的影响,清末的监狱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政府机构改革应以加强政府的有效性为目标,将政府机构改革与"有效政府"结合起来。这需要切实转变政府治理理念,以"善治"理论为指导,加强政府的"善政"能力并大力培养和推动以"第三部门"和公民参与为内容的公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立宪派作为清末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施曾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在预备立宪前期与清政府亦有过短暂的合作。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最终归途依然是维护皇权,其宪政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模式与立宪派的方案始终存在分歧和矛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分歧也日益扩大,矛盾越来越激化,导致双方关系经历了一个奇怪的嬗变过程:合作——对抗——背离,最后以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初期转向革命,同革命派一起推翻清政府而结束。  相似文献   

12.
清末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的极度重压下 ,清政府被迫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良 :设置了全国性的农业管理机构 ,选派留学生出国习农 ,设立农业学校 ,兴办农会 ,重视农事试验 ,并着力改良棉、蚕、茶业。这些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进程。但清政府对农业的改良是以服务于工商业为目的的 ,农业政策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都表现得摇摆混乱 ,难以得到有效施行 ,妨碍了近代农业的充分发育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随着基督教对蒙古各部渗透增强,清廷传统的保护蒙部政策随之废弛,行之有效的政策尚未形成。宁条梁等教案爆发再度导致清廷应对蒙部变局措手不及,在各国势力胁迫下,清廷只能对蒙部问罪,包括迫使蒙部赔款、允许基督教在蒙部自由传播、要求蒙部承担保护教堂义务等。这些做法给蒙部和清廷都带来了恶劣影响,使得蒙部信仰空间彻底向基督教开放、牧地日益丧失、部众日益贫困、对清廷亦恶感渐生。清廷也开始忽略蒙部重要性,贱视其传统宗教信仰,力行压制之能事。此等失策给了沙俄渗透蒙部可乘之机,清廷同蒙部矛盾终未解决,最终导致蒙部部分地方乘辛亥革命之机,脱离清廷独立。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书院的兴衰和清朝政府的态度具有很大关系,政府加强书院建设是为科举培养人才,书院只有和科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发展,故清代书院表现出与科举同命运的特点,因科举的兴衰而兴衰,因科举的废除而改制,书院俨然成为科举的附庸,许多书院的条规都是围绕科举而制订的,如书院的活动安排和章程的制订,都以科举为中心,这说明书院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归化城成为蒙古各部宗教信仰的中心。清统一漠南以后,采取尊崇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羁縻蒙古诸部。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拥有诸多政治特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一种潜在的政治势力。在清朝统一西北的战争中,喇嘛教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也在许多情况下,背离清朝的意志,与清为敌。针对这种情况,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加强喇嘛教的管理,另一方面设置军事驻防对其监督防范,达到对喇嘛教既利用又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荒政是清政府对新疆工作的重要内容,报灾是进行救灾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清代新疆报灾程序的形成及其演变。第一部分,以清文献分析了报灾程序的建立与发展。第二部分初步探讨了建省前新疆各地的报灾流程和各地不同的报灾方式,同时分析了建省后新疆报灾程序的变化趋势。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报灾期限及其社会影响。报灾是清政府救济机制运行的关键,体现了新疆地方行政制度与内地划一的行政职能。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对于清王朝而言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清王朝通过科举制度还掌控了传统封建社会的士阶层。而这个传统封建社会的精英阶层恰好就是清王朝延续其统治的核心力量。清王朝废除科举制度最大的后果就是将这个精英阶层剥高于其统治之外,这是最终导致清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开始致力于扩充在华电信力量,晚清政府拒阻海底电报登陆及在中国陆地设线,但由于缺乏领海权意识,并不禁止外国在中国沿海海底敷设电报线缆。这种立场和原则使晚清政府丧失了海上通信权和国际通信主动权,面对西方电信势力的冲击,进而在事实上失去了海底电报登陆控制权。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对中国清末地方自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而提出来的.地方自治思想一经传到中国,就成了近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思潮.地方自治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进步、民主思想潮流之一.地方自治改革,是清末社会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清王朝"预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是在中国近代民主潮流高涨中出现的.其出现固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戌戊以来中国民主思想潮流的涌动及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折射.而日本对清末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