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街头访问、随机发放问卷的基础上,以权利的他者为分析视角,对辽宁省养老扩面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本文认为,灵活就业人员整体上认可社会统筹养老这一保障模式,并有参加社会化养老保险的意愿。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缴费标准过高等不足的存在,使许多灵活就业人员被排斥在社会化养老保障之外。因此有必要进行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江苏太仓、启东、赣榆三地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及社会保险试点情况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江苏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支持力呈现持续不断弱化的态势。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农村的家庭养老支持、农村社区养老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支持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江苏经济发展情况提出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思及政策建议:力争消除城镇与农村的二元养老保障制度,突出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方面的主导地位,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从多方面切实增加农民的经济纯收入,从根本上使广大的农村居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导致了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西省FL县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的实证调查,揭示了该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代际支持与制度供给角度出发,利用CGSS2015年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代际陪同、对政府生活保障供给满意度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以及生活在农村与中部地区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认为政府应发挥养老保障作用,而子女经济支持、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以及年龄对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不显著。代际陪同与政府在生活上的保障能有效促进家庭养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运用CFPS2012和2014年入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支出的受益归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支出的受益归宿总体上具有累进性,其支出使得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降低了7-9个百分点。但是农村养老保障并没有向农村最低收入群体倾斜,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最大受益群体。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实现自愿参保,通过进一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参与概率模型,发现影响最低收入群体参与概率的主要是家庭收入、是否务农、年龄、宗教、健康以及是否受到政府不公正对待等因素。文章最后提出农村养老保障政策需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激励,改变与参保者缴费水平挂钩的财政补助政策,同时加强宣传,提振农民对养老保障政策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代表性省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但仍存在问题,比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亟需解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陕西省农村养老保障在诸如家庭养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敬老院养老及土地养老等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建立、健全陕西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陕西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7.
降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风险是实现农村老年家庭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安徽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的调查数据,考察养老风险感知的总体水平和结构特征,分析传统家庭保障、社会网络保障和社区保障环境对养老风险感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养老风险感知的总体水平较低,分为生存型风险感知和情感型风险感知两个子维度,老年人对于生存型风险的感知水平高于情感型风险;在传统家庭保障因素中,子代提供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均能有效降低养老风险感知;在社会网络保障因素中,亲戚支持网络能显著降低养老风险感知;在社区保障环境因素中,国家级贫困村和有村级正式养老机构会显著提高养老风险感知,而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养老风险感知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我国4个省份578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村居民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居住方式、子女经济支持、未来照料忧虑及经济供养来源等变量对农村居民养老居住意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是农村居民选择分居式养老意愿的重要原因,而对未来生活照料需求的担忧则是其主要的抑制因素。因此,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发挥农村社区的养老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的服务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农民的养老观念与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关系。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即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和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正态分布,而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偏态分布,即农民相对较认可新农保的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而不认可新农保的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农民的养老观念对新农保不同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农民的养老观念中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社会养老观念、家庭养老观念,而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机构养老观念、精神养老观念、社会贡献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制定政府养老支出财政预算,通过对养老保障需求的概念分解,构建起人均养老保险需求预测模型;根据1998—2008年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数据,测算了1998—2008年福建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养老保障需求,并对2009—2020年的福建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养老保障需求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问题发生的中国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土地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共时关联性分析以及城市化、征地补偿安置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历时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问题发生的中国情境做出回应。在土地承担保障功能且土地保障与养老结合最为紧密的宏观背景下,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混淆是我国征地补偿安置长期存在的显著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政府通过土地重新分配或非农就业安置间接承担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基本责任,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混淆并没有实质性地损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利益;但在市场化转型时期特定的政策内外环境系统中,由政府主导进行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分担结构内部,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养老责任的"后撤"同时意味着非正式的和制度性的被征地农民个人养老责任的"强化"。被征地农民在没有得到公平补偿的现实情况下,只能主要通过自我积累与市场竞争来实现养老需求,并最终导致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发生,且因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2.
西藏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左右,西藏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发展远落后于内地省份。通过对西藏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其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矛盾、土地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农村老年人精神与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略显不足、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与宣传贯彻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巩固传统的家庭养老地位、增强土地的保障功能、开展社区养老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的养老压力加重。长期以来我国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这种"碎片化"的养老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影响到了人民的公平感和社会的稳定。文章基于2008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比较了现阶段我国在不同单位属性就业的人员在养老社会保障待遇公平感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进一步分析养老保障公平感与整体社会公平感的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障的公平感优于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障是否公平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感,以此说明目前的养老保险"双轨制"不仅没有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反而加重了不公平感。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 以下简称CSS(2015)]的数据验证了养老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结果表明, 养老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的社会冲突意识具有显著性影响, 农民工对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 社会冲突意识越低。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收入公平感, 社会地位公平感, 城乡待遇公平感, 幸福感和政府信任度的中介效应显著。养老保障满意度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的收入公平感, 社会地位公平感, 城乡待遇公平感, 幸福感和政府信任度, 而农民工的收入公平感, 社会地位公平感, 城乡待遇公平感, 幸福感和政府信任度的提升可以显著降低农民工的社会冲突意识。  相似文献   

15.
贫困地区农村老人是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养老保障能力大为弱化,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面临许多新问题,其现状令人担忧.笔者通过对四川东部、北部一些贫困地区的实际调查,反映一些实际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提出家庭养老是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的最现实选择,应强化家庭养老的作用,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国家应责无旁贷地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的财政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到2015年,浙江全省将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浙江省养老工作的重点.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服务的评估质量与评估管理水平将是今后发展养老服务的关键.作者基于浙江省杭州、宁波部分典型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其评估的研究与调查,对服务系统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其政策保障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对兰州市居民参与以房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支出方向、岗位职业、养老体系满意度、家庭工作人数、是否为“421”结构家庭、子女埋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居民参与以房养老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有无配偶、家庭支出水平、对以房养老的了解程度对居民参与以房养老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制定多元化的以房养老模式、以中低收入群体为突破口、加强以房养老模式宣传、构建健全的以房养老信用体系、政府提供相应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养老保障满意度的研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都是基于养老保障满意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且未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及理论预测。由于事物之间关系复杂,变量之间往往呈现非线性关系。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养老保障满意度非线性模型。用于研究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样本数为8 339份。结果显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模型对养老保障满意度预测精度高于76%,预测性能优于二元逻辑回归预测结果。表明养老保障满意度与受教育程度、受教育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总体生活满意度、对社会总体评价等5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养老保障满意度非线性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甘肃庆阳市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养老现状进行了考察,认为贫困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并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村养老困境的原因,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给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冲击,使得家庭权力结构逐渐分散,子女孝养的功利性增加,家庭养老经济保障变得脆弱。但是基于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农村家庭养老的深厚文化土壤以及国家和政府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和具体的物质支持,这些都使农村家庭养老仍有其生存的空间。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需要进行新的调整。例如积极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障,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集体养老相结合,更注重老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