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在一些论述中探讨过茅盾艺术风格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学运动、文学风尚、社会思潮以及他个人的思想(社会的、艺术的)、生活环境、文学渊源、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联系。在这篇文章中打算着重研究茅盾的性格与他的创作风格的关系,这对探讨他的创作特色或许有所裨益。如何解释人的性格、个性以及艺术风格、个性,这些问题学术界仍在探讨中,我只是依据个人的看法来谈谈茅盾的性格与创作风格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我把性格解释为人以习惯方式表达对客体事物的态度及自己言行的特点,把性格作为个性的重要方面,并不包括组成个性的人的气质、能力等因素。至于风格,不是把它理解为体现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中诸因素凝成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而是把它看作由  相似文献   

2.
30年代以后的茅盾,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突出强调形象化。他把“形象”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联接着作家主观的思想倾向、心理情感和客观的社会生活,也联接着作者与读者。这在当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 茅盾塑造了一系列“时代女性”形象以后,再经过《路》和《三人行》的创作,从《子夜》开始,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如吴荪甫、唐子嘉、何耀先、王伯中、阮仲平、林永清、严仲平等,达成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有贡献。冯雪峰曾说:“要寻找一九二七年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除了《子夜》,依然不能在别的作品中找到。”我们不妨进一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以深沉的思想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塑造出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的,还找不出第二个人。  相似文献   

4.
赵江滨 《浙江学刊》2005,(2):109-114
<无名书>是现代著名作家无名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倾注毕生思想和艺术才力创作的大书,蕴含了他的大文化追求,渗透了他独特的艺术主张.本文从<无名书>的创作过程、艺术结构、主人公印蒂的形象蕴含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生命骚动与思想深度的"诗与哲理"小说.它的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贡献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茅盾从本世纪20年代初直至建国以来在宣传和捍卫鲁迅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强调他在提倡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鲁迅方面是如何不遗余力,并指出这些成为了茅盾的整个战斗业绩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27日,是茅盾逝世十周年。为纪念茅公,本刊特辟“茅盾研究”专栏。丰昀的论文,较详尽地研究了茅盾小说的客观化思想,指出茅盾引以为圭臬的主要是欧洲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作家,但茅盾超越了自然主义作家,将人物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是他高于前人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7.
茅盾对于典型问题有大量的论述。他强调了人物创造的类型化,更强调人物的个性,这两者是可以完美统一的;他也论述了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互相影响的关系。本文重点探讨了茅盾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思想,在肯定了茅盾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茅盾主张写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除受到西洋文学思潮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他自己对新文学现状的判断中所得到的认识,包括他的进化的文学、为平民的文学以及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可以说,茅盾在“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他能对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文学给予关注并及时捕捉、发现新文学的要求。这就使得“五四”时期茅盾的文学主张适应并代表了新文学的发展趋向,对后来的新文学发展和文学史评价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学,以它开创的朝气,揭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同时,它又呼唤着大批奋发有为的文学青年为这块新地播种耕耘。在开拓者的行列里,茅盾以他卓越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创作实践为现代文学这棵新苗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试就茅盾早期的文艺思想,特别是他与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三卷,八十三万多字,于一九八八年出齐。此书茅盾生前只写了一半,即写至一九三四年,以后的这一半是由亲属续写的,从严格的“自传”意义上讲,茅盾写的回忆录只有前半部,后半部因非出于他的手笔,故被叶子铭先生称之为“续貂”①。又因是其家属根据他留  相似文献   

11.
对茅盾的中、长篇小说创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而对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却除了《林家铺子》《春蚕》等少数几个名篇常有提及之外,还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际上,茅盾开始中、行篇小说创作不久,也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五十多篇短篇小说,成为他的整个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作品,以生花妙笔揭示了各式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绪,从各个侧面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时代面貌及其发展进程。它们是作家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来看,我认为可以把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以198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为据):从1928年2月完成第一个短篇《创造》到1929年2月完成的《昙》——即《茅盾短篇小说集》中的前五篇,属于第一阶段;从1929年11月完成的《陀螺》到1930年10月完成的《大泽乡》——即《茅盾短篇小说集》中的第六篇到第九篇,为第二阶段;从1931年10月发表的《喜剧》到1948年完成的最后一个短篇《春天》,为第三阶段。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分别作一些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茅盾,是享有国际声望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几个国家的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其中译本最多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集,而国外研究论文比较多、意见又比较分歧的则集中在短篇小说方面。不同倾向、不同流派的理论家们各自按照自己对社会现实和文艺现象的理解去解释他的作品,呈现出一幅国际间百家争鸣的局面,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包括其中和我们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思考许多问题。在编辑《茅盾研究在国外》一书的过程中,虽辑入不少国外对茅盾短篇小说的研究论文、外文译本序跋和目录索引,但限于篇幅,未能全部入选。下面,就我们所见到的资料,谈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被称作“时代女性”的形象,茅盾的周定慧(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梅女士)是其中的突出者。说来也怪,除梅女士是《虹》的主要人物外,其他三人着笔并不很多。茅盾自己就曾说过,慧女士在《幻灭》中是作为静女士的陪衬人物出现的。孙舞阳在《动摇》中只第九章占居重要地位,其他各章着笔都不多。章秋柳在《追求》中倒是重要人物,但也可说与胡仲昭、张曼青机会均等。但作品一问世,这些人物就被人们刮目相看,今天仍为读者所重视。茅盾自已称这几个人物为“特异的女子”,大概正因为这“特异”才使她们得到如此厚遇,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创造是不宜平凡的。那末这些人物如何“特异”,有何意义,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同中国现代,尤其是五四时期的多数作家们一样,茅盾也有一个忧患的灵魂。面对着茅盾的精神世界,我们虽不能一下子看得出,是由于他忧患于历史和现实而寻找并找到了某种社会理想,还是因为他的意识中一直有一个或朦胧或清晰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从而使他为此而忧患一生,但...  相似文献   

15.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以他独特的审美能力,吸(?)消化了大量江浙方言、俗语,从而使作品添上一层浓郁的以乡土美为特征的地方特色,使作品更加馥郁斑斓,多姿多彩。本文想联系茅盾的语言观,对其作品中江浙方言、俗语的运用作些探索。所谓方言,实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对方言的理解和认识,茅盾说得十分晓畅明了,他说:“中国之大,各地人民口说的话,也就多种多样,甚至于不能互相通晓;这些各地的互不相同的口语,通称‘方言’。”接着,茅盾进一步阐明白话和方言的关系,“照这样看来,‘方言’就是某一特定地区的‘白话’,离开了‘方言’的‘白话’在理论上是不通,在事实上是没有的。”(《再谈“方言文学”》)同时,茅盾对方言的美学功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说:“各地方性的大众语(方言)中间最有风趣最能传神的腔调和语汇,在所谓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论大众语》)还说:“方言中间有些语法能够传达某一种情趣  相似文献   

16.
一茅盾在青少年时期,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史子集外,对中国的戏曲、弹词也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踏进文学的门槛后,他就大力介绍外国的著名戏剧作品和作家,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年,先后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了萧伯纳、易卜生、高尔基、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戏剧活动和剧作,介绍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戏剧发展史和现代戏剧的各种流派。在这些文章中,不仅看出茅盾早期对戏剧艺术已经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造诣,而且初步表明了茅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他认为“近代文学,是现代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在茅盾看来,戏剧之所以成为“中心点”,是因为戏剧是人生更为直接的反映。茅  相似文献   

17.
庄钟庆同志研究茅盾的专著《茅盾的创作历程》(以下简称《历程》),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了。《历程》具有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并用丰富翔实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全面、具体地阐述了茅盾思想和创作的历程,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力作,是茅盾研究方面带有突破性的新收获。《历程》收集的材料丰富充实。书中在论述茅盾的创作及生平思想、文艺观时,不仅广泛引用了茅盾自己的有关论述,而且旁征博引了国内外有关茅盾研究的有价值的资料,诸如叶圣陶、宋云彬、黄果夫、沈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茅盾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化背景.文章认为,茅盾童少年时期的时代条件和家庭影响使他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五四"时期的时代条件,为他以后的政治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双重定位准备了条件.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走上文学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又有时代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从文学批评开始的。他是新文学创作最早的扶植者和评论者之一。他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方法,以及文学批评家应具备的条件,都有精辟见解。今天,我们亟须加强和改进文学批评,研究一下茅盾有关文学批评的主张,是有现实意义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茅盾有过一系列论述。一九五八年,当他把自己十年来写的文学评论结集为《鼓吹集》出版时,他回忆了自己三十九年前写第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时,就是为了“赶任务”。那时的任务是反对既有封建思想又有买办意识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后常常写些小文章,都是为了赶任务。解放后,他更感到“在党的领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鼓吹党的文艺方针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这是“最光荣的任务”,自己能“厕身于这个最光荣的任务的行列”,是“光荣的事儿”。联系文学战线的实际,对文学运动中有  相似文献   

20.
茅盾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去日本,一九三○年四月归国。他在日本究竟移居几次?这即使在他的回忆录中,也交代得不很明确。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同正确解释他在日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虹》为什么中途搁笔有密切关系。《虹》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作者本意是想表现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后的十年间中国历史之“壮剧”。但实际上,此书仅从一九一九年写到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为什么没按原计划完成而中途搁笔呢?茅盾在写于1930年2月1日的《虹·跋》中解释说:“右十章乃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