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揭示了社会政治斗争的规律,大至政治战略,小至权谋法术。特别是对智谋的深刻描写,为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本文着重探讨了《三国演义》描写中的智谋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议《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及其塑造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刘备形象,是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理想化的明君典型,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三国演义>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可争议之处,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演义大辞典>问世了,这部凝聚沈伯俊、谭良啸20年心血的成果,是海内外唯一的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大辞典,是有关<三国>的小百科.它的同世,无论对<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文化的研究,还是对广大读者的欣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而且随着时日的延伸,将日益彰显其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宝记 《中州学刊》2005,(3):231-236
关羽作为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最终演变为一个神威赫赫的神灵形象,在历代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因素在关羽身上折射出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现代社会关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罗贯中极有可能是王越化名.罗本贯中,也即罗列资料史事,追溯本源,以"义"贯穿其中的意思.<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成化末作品,王越有充分的动力和条件创作此不朽名著.王越思想文风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十分契合,<王越集>内诗文所表达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意旨及情节已大体具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流传及最初的书目著录,都和王越有极大的关系;<三国志通俗演义>和<王越集>有相同的误文,且契合之处甚多.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天下奇才的诸葛亮一生行事却非常谨慎.这一点无论是其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评论家都有共识.本文主要从其对入世的态度,对刘备的态度、对关羽的态度和其军事用兵的原则等方面来分析其为人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红波 《天府新论》2010,(4):135-139
<三国演义>虽然叙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风云,但大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的影子却贯穿于是书始终,发挥着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者感情取舍的重要功能.其中刘备形象演变中尤其寄托了作者重要的"明君"理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汉籍在域外的传播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从朝鲜半岛的史籍、文人文集入手,搜集、梳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传播的第一手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介入朝鲜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朝鲜人民不仅接受了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忠义观念,而且以此小说为模式,创作出一系列朝鲜小说.在朝鲜小说 史上,<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朝鲜小说的衍变、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光彩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雅气度是人们脑海中的不灭形象,直到今天他依然是预见和智谋的象征.从文本出发寻绎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一系列统战政策,透析其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意义,也许会给21世纪的人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三国演义>的流行,曹操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对其形象的评判从古至今褒贬不一,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使小说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糅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我们努力从历史的和艺术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曹操.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注重选取民间传说中的三国人物故事作为创作素材,思想倾向主要来自民众的道德评判,着力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意义的"经典"文本.在审美接受意义上,成为一个非理性吊诡的民间文化事件.然而,它却是官方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影.客观地说,它已经成为民间和官方共同认可的"话语"符号,成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同构和逻辑化的全社会理性共谋.如此而已,它必然性地提升为一个值得我们展开哲学警惕和美学反思的问题.换言之,如果对它缺乏基本的和清醒的美学批判,势必意味着我们民族整体的历史理性的沉沦和审美体验的麻木,意味着我们现代文明的建构依然面临着人本主义的精神断裂和诗性情怀的缺席.<三国演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循环论和战争与正义的悖论,显示整个文本内涵的思维鄙陋,而普世性的人道主义的缺席则构成小说的精神背景的灰暗色调.与此相关的英雄崇拜、权力情结和男性霸权,在另一个场景呈现出对于生命尊严的漠视和对于女性价值的贬损.最后,断裂的时间叙事和破碎的空间结构也影响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做出基本的审美判断,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思想粗俗、艺术上缺乏起码美感的民间流行小说而已.  相似文献   

13.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是在<三国志演义>确立的编创方式的影响下,经由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模仿、炮制,迅速走向繁荣的;与此同时,小说评点者的引导、时代审美风气的影响、读者大众阅读需求和口味的制约,又促使历史演义的编创方式不断地发生着丰富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史料笔记著作之一的<万历野获编>,是我国明代杂史传记、掌故琐闻类笔记中的翘楚,而关于明代政治的记载,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万历野获编>通过从"失政、弊政"、"宦官干政"、"皇权专制下的政治生态图"三大方面描摹出了明代的政治风云图.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王制>的开场非常著名,本文通过细读这段开场描写,着力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对<王制>主题的寓意,并尝试解释柏拉图这段笔法的政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元散曲中涉及的三国人物,若以三国鼎立的阵营而论,当以蜀汉集团中的人物为最多;若以个人而论,则以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最受曲家注目.无论曲家们对三国人物持怎样的态度,但基本上表现出肯定蜀汉、否定曹魏的政治立场,也集中表现了元曲家们所认知的三国人物的形象特征.曲家们笔下的三国人物既非历史人物,也非艺术典型,而是一种文化形象.这种反映着元曲家特殊的文化心理的三国人物形象的出现,受到元代文人坚守民族意识和叛逆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时代思潮的影响,他们不仅积淀了元代文人的审美理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美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美女的文化源头.<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美女有两个层面.其一,女性的整体之美.其二,女性的外在美.在<诗经>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男女身份上的相对平等,男性的审美目光是平视的.  相似文献   

18.
<创业史>的修改主要表现为结构和题头的重新安排、情爱描写的删改以及配合政治形势所作的"重大修改"三个方面.其中题头的改动清晰地反映了柳青对小说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在其影响下的其他种种修改,于体现史诗性艺术追求的同时也积极适应了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太平经>将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做一体化的思考,其家庭观念与政治思想紧密相关.作为社会范畴的"家"和作为社会角色的"父"、"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们常常被用作论说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政治思想及相关的道德思想的重要理据.在<太平经>中,家庭法则与政治法则是一种相互比附、相互论证的关系,父权至上成为王权至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描写了大量的草木鸟善等自然名物.这些自然名物的运用,造就了<诗经>的灵动之芙,表现在:从表层看,"草木鸟兽"的动态描写,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灵动画面;从深层看,"草木鸟兽"所构成的动态图景的背后,跳动着周人的生命热情.<诗经>的灵动美在<国风>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