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广斌 《兰州学刊》2008,(4):179-182
从“闲”入手,考察苏轼“性命自得”的运思、创获。认为闲字具有防闲去蔽和闲适闲静两种指向,两者构戍了苏轼作品中多维的“闲”世界。在生存维度上,闲是安身之策,包括对政治的疏离和对生存状态的关照;在价值维度上,闲是立命之本,包括对社会、伦理、历史、文化“习规”的疏离和对斯文、价值的承担与构建,二者统一于审美的“为文”实践。苏轼之“闲”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休宁中学”创建于1912年。1953年休宁中学被定为安徽省首批省属重点中学。2000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高中”。休宁中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省属重点中学。学校依山傍水,风景幽雅,历来以优越的学习环境著称省内外。近百年来,我校以“诚毅”为校训,衔新安率水之钟灵,负黄山白岳之毓秀,秉古朴之民风,承徽学之精髓,斯文正脉,学风笃厚,素有“徽州学府”的美誉。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浪漫及其末流勺公孔子虽心知其道难行,却死守善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逆境中仍然积极用世,这种刚健精神,着实令人敬佩。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呢?在适宋而有性命之忧时,他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在匡被拘时,他又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  相似文献   

4.
再辨“德”     
我曾作《辨德》一文,诂德之初义为“直行”,并与斯维至同志商榷。发表后,斯维至同志复作答文(《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斯文》),拜读后,仍有困惑,因作是文以求教。 一、《斯文》说:“目,叫做眼,……小篆作。即今艮字。按象种子有须之形。后人不知目为种子,又加偏旁目(眼睛)。”按,艮字甲骨文中有其字,形作:(字见唐兰《殷虚文字记》102页)。显而易见此字上部象眼目之形,而非种子形。唐兰先生释此字谓:“艮为目顾之义,艮顾亦双声也。……后世假借为很,为限,而本义淹晦矣。”旁注:“眼字从目艮声,  相似文献   

5.
陆机<文赋>开篇有一段著名的话,谈到作者在创作之前的准备:“但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作文之由,总归两途:一感于物,一本于学。下文紧接着就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干劲秋,喜柔务于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沙妙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投笔,聊宣之乎斯文。此数语即是就上文“玄览”“典坟”二端分别铺陈而言的。其中“遵四时以叹逝”至“喜柔条于芳春”明显就是上文“但中区以玄览”的演绎;自“咏世德之骏烈”至“嘉丽藻之彬彬”无疑是“颐情志于典坟…  相似文献   

6.
孔子以承担斯文自命,而斯文在孔子之前,则是尧舜之道与三代礼乐,其实践的主体为帝王,其实践的方式则是制礼作乐;孔子不得其位,只能以教(具体说就是六经的整理)承担斯文,由此而导致了斯文的结构性变化,斯文具有道、教、经三个层面,合之方能见斯文的总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追溯了“斯文”及其栽体在古代中国的大致形态与作用,认为它们是一统帝国存续与繁荣的基础.进而结合后现代情境中的人及文化的若干特质,分析“斯文”在当代面临的危机,并从文化与价值认同角度略论其如何重光.  相似文献   

8.
论曹植的政治悲剧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成就,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而曹植,就是这一时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钟峰在描述建安文学的盛况时指出:“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帧、王某为其羽翼。”①充分肯定了曹植在建安文学中的骨干地位。曹植,字子建,曹操第四子,天性聪慧,少年时即通声律,善歌舞,精跳丸击剑,“世间术艺,无不毕善”②尤长于文学,十余岁即“善属文”;著述甚富,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载其流传下来的诗、赋、书、论、表、章、颂、赞及其它文共有二…  相似文献   

9.
"斯文有传"是苏轼对欧阳修传承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评价,也是欧阳修赋予苏轼的文化使命。孔子是"斯文"最早的整合者与承传者。在欧阳修、苏轼的时代,"斯文"主要代指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化。苏轼一生弘扬儒家之道,使"斯文有传",是他平生最为看重的功业。  相似文献   

10.
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绍良 《文史哲》2002,1(3):98-102
追求“闲”、“空”之趣是中国传统自然诗的一般特征,陶渊明和王维是典范作家。但由于王维深受禅宗义理的影响,其“闲”、“空”之趣的生成方式较陶渊明还是有所不同。其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观照方面,王维突玻了陶渊明“非A即B”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由“非A非B”到“即A即B”的模式。其二,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王维诗歌也一改陶诗的“去俗”之趣,以“合俗”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而表达一种“不言言”、“不物物”的真意。  相似文献   

11.
试说“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末的仲长统,就“性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常无语,时人或谓之狂生”①。其个性和举止,已开魏晋风度之先。曹操“任侠放荡”、“为人佻易无威重”,曹丕慕通达而敢作为,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氏父子的放浪性格和反传统行为,对魏晋风度的普遍形成起了导扬作用。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的建安文士,大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并受曹氏父子影响。“曹氏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指曹丕、曹植),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②“刘桢作诗”仗气受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③,为人处世也即如此。诗文为“建…  相似文献   

12.
张九龄政治风度是“九龄风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负经纬之量,有谋猷之能”的政治能力、“义疾耻无勇”“输诚靡所惜”的政治行为原则、“为善在己.执一心之既定”的政治情操。张九龄的政治风度凸显出其行为总特点即清和人格,王夫之对此有精妙阐述。“九龄风度”之政治风度及清和人格,既与故乡风俗习染相关,也是唐代前期政治人物风度的典型体现,是我国政治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人格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几千年的统绪在近代被打断或扰乱了.伴随着政统的裂变,学统也发生了裂变,道统也就无法不裂变.以"中国哲学"界具有师生关系的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三代学者为个例,分析"五四"以来学者面对这个巨大断裂,在不依托旧制度的情势下如何努力重建、赓续学统,赓续斯文,赓续历史.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学术建构方法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问题,即无法摆脱时西学的依傍而自立,使它既无法在其产生与处身的现代建立学统,也无法有效赓续古代历史.学者之努力与斯文之断裂,也就相互交织,并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钟峰在《诗品》中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党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谁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陷及建安,曹公父子,驾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帧王浆,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在汉代文坛沉寂数百年之后,产生了建安文学,它以崭新的风貌崛起,带来了我国文人诗歌的第一次大丰收,并以其特有的“建安风骨”彪炳诗史。这都是与曹操的创作密不可分的。建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年代。时势把曹操这样的人物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以雄武之…  相似文献   

15.
赵楠 《江淮论坛》2007,(6):138-142
战国纵横术在“纵横”本义上即与地“形”联系紧密,使得各诸侯国在聚散中遵循着特定的规律。从纵横术的使用角度来看,地“形”亦为游说之重要切入点,而“三晋多权变之士”则说明地“形”是促动纵横术多向衍生的一种重要间接因素。纵横术之“短长”、“抵蛾”、“捭阖”核心要旨,也都在于创造有利之“形”,将潜在的有利因素具象化、实物化,使之现之于“形”,易于控制;亦善于顺“形”顺势在巧处对阴阳双方进行转化,及把握“形”转化之间的时机。这种对“形”的重视和利用,是对老子“反动”、“弱用”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以为,自然、人体、社会及人的思维活动,自始至终贯穿着“出入之道”。所谓“出入之道”,是指在自然、人体、社会及思维运动的过程中,“出”与“入”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有出必有入,有入必有出,否则,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韩愈说:“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而不出、出而不入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出入一旦失去平衡,自然生态即遭破坏,人体即因机理失调而陷入瘫痪与疾病,社会便不能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人的思维因失去依据而产生错误决断。所以,“出入之道”,是自然、人体、社会、思维的共通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是对立统一规…  相似文献   

17.
“存在即被实践”论析──“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启示之四康健当代中国哲学界围绕着“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实践主义”的倾向。我们以为,在“实践主义”的基本精神即“存在即被实践”,与作为“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  相似文献   

18.
“人性善”是我国思想界的传统命题,作者认为,适应我国明清之际反对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空谈心性、倡导所谓“实学”的需要,陈确进一步发挥“人性善”学说,认为“人性善”即人的“气”、“情”、“才”善。进而他指出,人性善恶之别,是后天“习”作用的结果;人性之善是建立在人知善行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的,从而赋予“人性善”以实践的品格和特性。  相似文献   

19.
《离骚>中“民”牢地六见;“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民生各有所乐兮”、“览民德焉铝辅”、“相观民之计极”、“民好恶其不同兮”。王逸<楚辞章句>一律释为“万民”。游国思主编<<离骚>塞义>按日:“民生即人生,本书多以民代人,下文终不察夫民心,相观民之计报,民好恶其不同;<哀那>民离散而相失,皆是也。”其实,这六处的“民”字涵义并不全同,有细加区别之必要。<说文解字》云:民,“众荫也。从古文之象”。萌即“氓”也,“虽也,从民亡声”。《康熙字典》释日:“按民字之义非一。有总言人者,《诗》天…  相似文献   

20.
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的五夫里在宋代是人才荟萃之地,累世簪缨的刘氏家族在此日渐形成了忠节与斯文并重的家族文化传承,堪称传统家国文化中的典范.本文尝试通过对刘(韋合)祖孙三代尽忠为国的壮举、教化乡里的风尚和刘(韋合)对岳飞的提携以及刘子羽、刘子翚对朱熹的教导,探析刘氏家族忠节之搡守与斯文之风尚的相互关联和家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