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晋 《南方论刊》2014,(9):60-62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全球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通过合并进行重组扩张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交易形式也对财务会计处理的准确表达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国际上IASB和FASB相继取消企业合并中的权益结合法,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对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我国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非同一控制采用权益结合法,《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我国现行最权威的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处理提供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财务舞弊的空间,使企业能够通过非经营性损益财务处理达到粉饰利润的目的,本文将分析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下对于利润操纵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分析和应用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企业合并采用的会计方法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本文拟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就两种方法在我国的应用选择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论述了实务中存在的两种主要的合并会计方法: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对这两种方法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现状,对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给出了建议,认为购买法是较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会计处理的角度分析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差异,进而探讨二者对会计信息影响的差异,并依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得出应视合并业务的经济实质确定合并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1998年 10月以来 ,我国已发生了多起股权交换方式吸收合并的案例 ,合并会计方法的信息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简单回顾合并会计方法的历史 ,重点探讨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和初始法各自的优缺点 ,比较分析各种合并会计方法的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6.
潍柴动力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伴随潍柴动力A股在深圳成功上市而完成,实现了H股向A股的回归.处于新旧会计准则交替之时,在资本市场和会计处理上都备受关注.在比较潍柴动力换股合并中A股报告和H股报告会计处理的差异后,分析其经济后果,重点剖析了此次合并中的会计问题,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二元格局”、经济后果的“剪刀差”、会计信息的披露、基本会计原则等方面总结启示.最后,提出取消权益结合法,取消“二元格局”,实现购买法的一元局面.  相似文献   

7.
兼并,一般指两个公司通过法定方式重新组合,组合后只有一个公司继续存在,另一个公司被其吸收.(这种情况也可能出现在两个以上的公司之间,但重组后,只存在一个公司).我国《公司法》将合并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显然,狭义地看,兼并只是吸收合并,是与新设合并相对的一种合并形式.我国《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对“兼并”下的定义为:“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  相似文献   

8.
试论《物权法》中海域使用权的性质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物权法>第122条确认了海域使用权制度,该制度属于物权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用益物权.在我国物权体系中应当属于准用益物权.海域使用权与养殖权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准用益物权;同时海域使用权与在特定的海域内开采矿产的采矿权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研究和完善海域使用权内容及其与相关权利的关系,为未来海域物权立法设置比较健全的法律规则提供扎实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9.
合并会计方法的国际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购买法和权益法的比较和选择一直是会计界长期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对这两种合并会计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对美国会计界取消权益法的争论进行了评析 ,进而提出我国目前采用购买法的条件还不具备、应暂用权益法这一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经济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企业并购理论进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企业并购对企业的业绩会产生相当的影响.企业并购业绩的变化一般会在两个方面得到反映:一方面,企业的股票价格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波动;另一方面,企业的一些财务指标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会计指标法和非正常收益法两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1997年和1998年是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年".我国的企业并购有以下特点:一是国有股与流通股共存, 企业并购过程较为复杂;二是政府干预较多;三是企业并购大多是强弱联合,而不是强强合并;四是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较为单一.一般来说,企业并购所创造的财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效应,即A公司和B公司并购后的价值要高于并购前各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目前,企业并购整合的时机已逐步成熟,也有望成为今后的重要投资主题,随着企业并购财富效应的进一步扩散,逐利资金将会不断寻找和挖掘获利机会.  相似文献   

12.
谈谈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杨瑞所得税会计在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尚属一个新领域。所得税会计方面的信息,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得税会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用一定会计处理方法计算,处理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根据国际惯例,所得税会计采用...  相似文献   

13.
在代理成本理论中,管理者持股和公司并购(或接管)都是缓解管理者与股东代理冲突的有效机制.然而,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及其在我国制度环境下的实际效果,学术界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以1999-2006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公司并购中管理者持股缓解代理冲突的作用机理进行直接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是管理者与股东代理冲突的表现形式,而且代理成本也能显著解释连续并购频发的现象:我国管理者股权激励不足,无法对管理者的并购动机施加直接的积极影响,但管理者持股可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从而抑制管理者毁损股东价值的公司并购动机.  相似文献   

14.
试析企业合并及其反垄断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企业合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我国法学界有学者认为,企业合并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企业,通过取得财产或股份,合并为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1〕依此,企业合并仅包括吸收合并、新设合并,这与我国公司法中公司合并的规定是一致的。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合并的经济形式并不单纯地表现为被合并方主体地位的消失,大量的是一企业通过资产收购或股份收购购买另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份,从而控制被合并方,被合并方的法律地位不一定消失。如我国已出现的康采恩现象,被控制企业并不丧失独立的法律地位。〔2〕而且从国际上…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外部投入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长期以来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大难题。外部投入人力资源企业未付出代价 ,是应作为企业的负债 ,还是作为所有者权益 ?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权益的观点 ,详细论证人力资源权益的确立、计量、会计处理与报告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于愈演愈烈的外资并购而言 ,我国公司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就股权转让、合伙企业出资额的转让、《公司法》和外资法关于注册资本的不同规定、外资并购中的关联公司关系等方面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实质就是公司为获取对其他公司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行为 ,  它是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一种正常企业行为。在中国 ,基本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企业并购应从 1 993年的“宝延事件”算起。经过七、八年的发展 ,中国的企业并购数量逐渐增多 ,对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加大 ,但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并采取相应措施 ,以确保我国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农地征收与农地使用权流转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调整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差别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土地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农地征收与农地使用权非自愿、低价格、长时期转让,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两种主要方式与过程.本文首先应用生产者剩余理论,对中国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原因与程度作理论层面的分析;其次,应用我们对福建省A县的实地调查资料,描述农民在农地征收与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权益流失的方式与过程,分析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程度,揭示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根源;最后,提出我们的思考与结论.  相似文献   

19.
企业并购涉及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各利益相关者在并购中具有不同的动机,对并购活动发挥着大小不同的影响.在中国企业并购活动中,股东、管理层和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影响较大.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从并购内驱力、并购诱因和并购期望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股东、管理层和政府的并购动机,从而为全面理解中国企业并购动机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海域物权制度早已存在,近年才被民法学者所关注。随着对海域物权探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利客体不同。海域物权制度对现有物权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应分别设置,自成体系,共同构成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