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但是,在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犯罪的实例越来越多。对于经济犯罪的定义,国外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研究。我国直至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犯罪的决定》,才开始赋予“经济犯罪”这个名词以法律意义。所谓的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中破坏刑法所保护的经济关系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在商品经济的一般条件下,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或带有经济色彩的非法手段,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破坏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阶段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中,不同社会中的腐败和反腐败既有其普遍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腐败行为的普遍性特征是:1.行为者主观上有谋取私利的不良动机。2.谋私的动机已变成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腐败行为表现于思想、文化、道德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在经济上,腐败行为者侵占社会物质财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是腐败的突出表现。政治上的腐败行为以谋取权力为直接目的,归根到底仍然是追求非法经济利益。3.腐败是腐蚀、破坏社会有机体即社会关系的行为。当前…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腐败产生原因的理论诠释所谓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行为。腐败行为分为政治领域的腐败行为和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政治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中,保护人和被保护人的关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保护人的政府官员个人或小集团在分配社会有价值的事物(如权力、财富、名誉)中优先照顾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后者则以对前者的忠诚、支持或服务作为回报。经济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积府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干预的情况下,寻租活动“兴旺发达”。寻租活动又称寻求直接…  相似文献   

4.
职务经济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报体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犯罪,也有人称之为权力犯罪。权力犯罪是导致腐败和危害性更大的犯罪,历来是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的重点.因此,研究、揭示职务经济犯罪的心态,对于深入开展反贪污、贿赂斗争,惩治腐败,打击和预防犯罪,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一、职务经济犯罪的心态特征职务经济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手中握有一定权力,又系智能型犯罪,因而其心态表现和行为方式较之其它经济犯罪具…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企业腐败行为令人触目惊心,其后果是导致国有资产非法流失、企业经营困难。干群关系紧张,企业日起走向破产的绝境。事实证明,当今我国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与企业腐败行为具有很大关系。以重庆市为例,该市570余件企业经济罪案中,以厂长经理为轴心结成的企业经济犯罪达79件,涉及的厂长经理共107人,贪污、受贿、挪用、偷税犯罪金额达3690余万元,致使30多家企业陷入困境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腐败行为的程度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一、导致企业腐败浚生的原因一般来说,导致企业腐败行为滋生的原因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浅议权力腐败的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议权力腐败的防范措施林琼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腐败的根本是权力的腐败”。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  相似文献   

7.
王安胜  李林 《天府新论》2005,(Z1):168-169
经济犯罪的概念至今无有定论,盖源于经济犯罪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复杂性.经济犯罪调整的经济关系应该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和商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经济犯罪是违反经济活动管理秩序中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和商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非法从事经济活动,或者是从事经济破坏活动,而达到应受刑罚处罚危害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领域中滋生出许多消极现象,大量出现诸如贪污、挪用公款、盗窃国家和集体财产、行贿受贿、走私贩私、投机倒把、诈骗、偷税漏税、假冒商标等经济犯罪.经济犯罪的产生虽有其阶级、政治、文化思想诸方面的因素,但滋生经济犯罪的经济原因无疑是诸种原因中的重要因素,一定的经济犯罪关系必与一定阶段的商品经济关系存在着特定联系。马克思说:“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①由于经济犯罪大都发生在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过程中,由此,就有必要从经济犯罪赖以  相似文献   

9.
恶意经营是对国家和企业危害极大的发生在企业经营领域里的腐败行为, 是一种经济犯罪。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带来的缺陷和巨大的恶意经营预期收益分别是恶意经营的制度条件和个人行为条件。消除这两个条件, 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去设计公司的治理机制。社会的公共管理能力低下, 企业应强化公司防范; 反之, 可施以有效的社会惩治。“抓大放小”可使中小企业凭借公司防范预防恶意经营, 又使国家得以将有限的公共管理资源用于集中治理少数骨干企业  相似文献   

10.
何伟  张建中 《理论界》2004,(2):149-150
一、腐败的含义和构成要素“腐败”一词源于生物学用语,是指动物或植物发生变质的过程及结果,即而失去原来的机能和功用。现为人们所常谈的“腐败”是指社会成员中的个别人,背离为人之道或背离本来职责而蜕变本质的社会现象。腐败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凡是个人在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可以视为腐败行为,如:黄、赌、毒等行为,同时它也包括狭义的腐败。从狭义来说,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达到谋取某种私利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所要分析的只是狭义的腐败,也就是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和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效应,以贪污贿赂犯罪为突出表现的各种经济犯罪也日益抬头。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一类经济犯罪。它的主要特征是:犯罪主体一般是特殊主体,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实施了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行为,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政治顽疾,其已超出政治领域而向社会领域蔓延,具体的表现为社会经济领域的腐败,它会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国现阶段企业内部不太重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内部腐败现象严重,腐败存在于企业的重要环节和领域,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并对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了破坏。社会经济与人民的生活休戚相关,腐败会严重侵蚀企业的社会责任。文章认为,抵制贪污腐败行为是民营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反腐败应该是经济领域各种所有制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对我国经济系统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反腐败社会责任现状及提高企业的反腐败社会责任的对策或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民营企业的腐败行为不仅损害所有人和投资人的利益,贻误企业发展,也破坏政治生态,助长社会腐败风气,影响国家治理的效果和反腐败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对公共权力领域的腐败重拳出击的同时,也通过推进简政放权、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倡导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努力遏制民营企业从事腐败活动的动因。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腐败治理在经济政策、法律保障、反腐格局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应当有针对性地予以化解和应对,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汉代经济犯罪的类型及惩治的司法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经济犯罪的类型及惩治的司法原则熊伟华西北大学秦汉史研究室经济犯罪是指破坏和侵害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及经济关系的一种犯罪类型。在汉代,以贪污罪和贿赂罪为核心的各种经济犯罪类型史不绝书。作为经济迅速发展和法制逐渐完备的汉代,既不能避免汹涌而至的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15.
一、经济犯罪活动的几种类型 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走私贩私、贪污受贿、投机诈骗、盗窃国家和集体财产,都是经济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国家禁止任何人利用任何手段,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侵吞、挥霍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危害公共利益。”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走私、投机、盗窃、诈骗等是经济犯罪活动。如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要打击“以走私、投机倒把为常业的,走私、投机倒把数额巨大的或者走私、投机倒  相似文献   

16.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使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贪污贿赂、盗窃诈骗、走私贩毒、徇私舞弊等经济犯罪活动日渐突出,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碍国家正常管理活动,危害国家、公民利益,毒化和腐蚀社会肌体。因此,探讨、研究经济领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规律,是预防、控制和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一、新时期经济犯罪及其特点经济犯罪的概念,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社会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所内蕴的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及其对主体行为的应然要求,催化着经济犯罪随着社会结构诸要素的互动过程,不断进行变迁.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控制成为经济犯罪现代化的重要变迁动力.为更好实现对经济犯罪的有效防控,有必要对经济犯罪的变迁动力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是人类社会肌体上的毒瘤。腐败的本质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背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小集体谋取物质利益,即以公权谋私利。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如何清除腐败、保证政治清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腐败形式正在我国呈现出一种蔓延的趋势,那就是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集体腐败行为。集体腐败是相对于单个个体的腐败而言的。集体腐败是指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某政府机构中的一些人或全体成员共同利用本机构的公共权力谋取本单位成员私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犯罪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叫经济犯罪,这是任何一个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但是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正处于大发展的现阶段,伴随了经济犯罪增长的现象,这给我国犯罪学和刑法学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经济犯罪与商品经济有什么关系,现代意义上的经济犯罪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领域的犯罪有什么关系,经济刑事法律与传统的刑事法律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等等。要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经济犯罪案件明显增加。据有些学者预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到本世纪末,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犯罪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持续占到相当比例,会给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研究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值得注意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图对这类犯罪的动机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及预防措施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