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漠北回鹘汗国自保义可汗(808-821年在位)时期直到840年,一直控制着东部天山北麓和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840年前,部分葛逻禄人迁居于今焉耆至喀什一带,并臣服于漠北回鹘;840年回鹘投奔之葛逻禄,乃此地之葛逻禄,而非七河之葛逻禄.  相似文献   

2.
至今为止,凡研究回鹘历史的人,无不将禄胜列入甘州回鹘可汗之中。这有王曰蔚的《唐后回鹘考》,(见《史学集刊》1936年一期)冯家升等著的《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1958年民族出版社)段连勤的《河西回鹘政权的建立与瓦解》,(见《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四期)吴天墀的《西夏史稿》第一章第三节注文,(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林斡的《河西回鹘略论》(见甘肃《社会科学》1981年三期)以及最近高自厚的《甘州回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传世文献的记载为基本线索,结合新疆、敦煌及内蒙古黑水城等地的考古资料,分析了西夏与回鹘阃的贸易关系,认为在北宋时期,由于受宋夏矛盾的制约,西夏与回鹘的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到了南宋时期,宋夏矛盾消亡,西夏推行了多项优惠的贸易政策,加之天盛年问国力的强盛,西夏与回鹘问的商业贸易和贡使贸易显现出繁荣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周族南迁巴地考论李炳海周族早期曾经多次迁徙,《白虎通义·封公候篇》有“周家五迁”之说,谭戒甫先生《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1]认为有九次迁徙,考辨论证详实,可参看。古今学者在探求周族迁徙的地域时,通常都把目光局限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以北的武功、...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勘于阗文书和敦煌石窟遗书的基础上,探讨了吐蕃文书Pt.1188《敕命委任状》和Pt.1082《致归义军仆射张淮深书》的写作时间和作者,勾勒出甘州回鹘汗国的早期历史。认为,甘州回鹘政权的第一代可汗登里可汗就是太子狄银,也就是唐昭宗册封的天睦可汗。907年左右,甘州回鹘政权日趋稳定,势力逐步强大。  相似文献   

6.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时间和契机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 《魏书·序纪》云: 献皇帝讳阾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 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这是现存关于拓跋鲜卑第二次南迁的唯一的一条历史记载。这条出诸“人相传授”的史料,极为简略,拓跋部南迁匈奴故地的许多重要情况都是迷离恍忽,看不清楚。1980年嘎仙洞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李敞石刻祝辞的发现,宣帝率众“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之大泽为呼伦池,已可成为定论;但,第二推寅(阾)——诘汾南迁的时间,契机等,还有待索隐考订,才能求得近似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闻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丹,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以后,在渤海故地改建并隶属于契丹(辽初建国号曰契丹,下同)的地方政权。东丹建于契丹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二月,天福城(原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为其都城。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十二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下令迁东丹之民于辽东地区,迁东丹都城至南京(即后来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这一事件,史称东丹南迁。  相似文献   

9.
10.
沙州回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敦煌的历史上,回鹘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我这里所说的回鹘,不是指甘州回鹘,而是指沙州回鹘.从唐末到元初,沙州不但居住着众多的回鹘,而且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因此,我认为,敦煌的历史应该有一个沙州回鹘时期.十一世纪初.有个名叫禄胜的回鹘可汗,遣使宋朝,表示愿意为宋朝效力,进攻西夏,《宋史》记载此事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以往学界未能完全分清的元代畏兀儿人安藏、扎牙答思二人,根据回鹘文、藏文、汉文诸文献进行了区分,认为惟有《元史·迦鲁纳答思传》将安藏扎牙答思连属,孤证不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中的斋牙答思即扎牙答思,与安藏判然二人。从语源与含义上看,源自汉文的安藏与源自梵文的扎牙答思毫无关联。本文还探讨了安藏家族人名的语源,将其父名还原为腆藏帖林护迪(T?ntsang t?rim quti),认为安藏家族三代人名都有显著的汉语佛教文化因素。由此判断,蒙元时期西域回鹘与中原的联系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2.
岳珍 《殷都学刊》2003,(1):73-79
本文通过测算道里远近,计算行进速度,并参考唐代左降官的行程时限,考证韩愈南迁潮州的行程,并对韩诗"南行逾六旬"作出实证性诠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回鹘文及其他文献为依据 ,结合汉文史籍的记载 ,指出不论就字型还是就回鹘文创制的历史背景而言 ,回鹘文的来源都可推定为粟特文 ,从而否认了学界长期流行的福音体文字说 ;回鹘文创制之初 ,其字母并不固定 ,先为 18个字母 ,后发展为 2 3个 ;回鹘文的得名当来自蒙古人的称呼 ,这种文字对后世蒙古文、契丹文、满文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三二年(宋仁宗明道元年),在赵元昊指挥下的西夏军队又一次攻占甘州,从此,以甘州为牙帐的回鹘政权正式宣告结束。但是,甘州回鹘政权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甘州回鹘从此就在历史舞台上全部消失,它们还有着迁徒、融合,甚至又重新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是由于史籍的缺略而将这些史实掩盖起来,今天要尽知其底蕴虽已不可能,但探微索隐,窥其涯略,我认为还是一项于甘州回鹘史研究有裨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九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以后,原属回鹘汗国所有的西域形势发生剧变,天山以北的部分地区一度曾为黠戛斯汗国所攻占,天山以南地区则一度陷没於吐蕃。不久,两迁的回鹘与西突厥的余部相联合,在原来唐朝安西都护府的东部地区建立了安西回鹘国。因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龟兹国的首都,所以,后来又称安西回鹘国为龟兹回鹘国。此后二百多年中间,西域动荡不安,龟兹回鹘几经迁移。十三世纪初,蒙古勃兴,成吉思汗派兵经营西域,击  相似文献   

16.
赵贞 《西域研究》2006,(2):23-30
回鹘归义军是会昌二年六月唐中央为表彰嗢没斯的慕义归化之举而建立起来的,最初有回鹘士兵2600人,居所为天德军城。以后在讨伐乌介可汗的过程中陆续吸收了党项、契苾、退浑、沙陀等部族,力量有所扩大,至会昌三年二月解体时有士兵3000人;虽然它的存世时间仅有240余天,但这不失时机地增加了唐北部重镇的防御力量,并自始至终影响着唐对漠南回鹘的态度和立场,是唐朝最终解决回鹘问题的重要一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唐中央“分而治之”和“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7.
苍梧是我国一个古老的部族,源流绵远,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业已产生,可是,到汉朝紉年已不为人们所知。它究竟是溶合于其他民族,还是发展成新的民族?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古老成员所形成和演进的过程。一、苍梧族的起源早在帝颛顼高阳氏的时候,有才子八人,第一个就是苍舒,即苍梧部族的首领。舒与梧同属音韵豫部,其音相通转。梧与吾亦同。吾,《尔雅·释诂》:“我也。”即人的自称。苍梧亦作仓吾(《逸周书·王会解》)。舒亦含有吾、予与仲之义。所以苍舒即苍梧,后来以苍舒为首的部族便以苍梧为名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先介绍了回鹘文及其文献 ,然后分析了汉语借词进入回鹘文的途径 ,接着就回鹘文借词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及其规律进行了探讨 ,这对深入研究汉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关系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姬姓吴国的建立与南迁何光岳周族的支裔泰伯、仲雍,乃姬姓古公父的长、次二子,受封于周原北缘的陇县吴岳,主祭祀天神之职,其后南奔荆蛮,迂回于赣、皖、江一带,最后建都于无锡梅里,形成强大的吴国。其南迁时,似乎负有为周族开拓南疆长江流域,从南面包抄商朝为灭...  相似文献   

20.
石云涛 《河北学刊》2020,40(5):82-92
中唐贾耽《入四夷之路》记载的"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为唐后期交通北方游牧民族回鹘的要道,也是"安史之乱"后传统丝绸之路阻塞后交通西域和丝绸贸易的重要通道。这条道路的起点中受降城、筑城之唐朝名将张仁愿和交通枢纽鹈泉屡受诗人的歌咏。唐后期与回鹘通使、和亲及绢马贸易充分利用了这条道路,因此备受诗人注目,从中可以了解唐后期边防形势和唐人情感心态。唐诗资料为认识这条道路的利用和唐后期北方边防形势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