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西合璧”建筑是无锡传统民居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这类建筑将东方建筑的形态美与西方建筑的技艺美结合在一起。文章基于对无锡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中西合璧”民居的调研,对其建筑细部的结构和形式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无锡“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变化是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极佳例证。 相似文献
2.
赵红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38-41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不是一个单面的板结块,而是有层级差别的。这种层级差别体现为中国价值观念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如果说中国价值观念的“小传统”指作为潜意识而在民间流行的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话,中国价值观念的“大传统”则指历史上经过思想家加工定型了的、为统治者所倡导的、作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主张道德优先的价值取向,推崇尽忠尽孝的礼义规范,强调以德感人的道德教化,标榜取义舍利的君子人格,追求德治社会的理想目标,构成了中国价值观念大传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冯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大背景,认真考察和分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适应性,指出传统价值观念内含的保守观念、整体观念、宗法观念、德治观念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观念、个性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有着深刻的对抗性。同时,本文又指出传统价值观念的部分内容在当代中国仍具有积极的影响力。文章强调,世纪之交的中国必须努力实现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重构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4.
王永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4):48-53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 ;在主体实践的层面上 ,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立德、立功、立言 ,注重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与追求永恒的人生意义的相统一 ,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统一。在当前 ,我们应该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中西传统价值观念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素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36-42
一定的价值观念孕育于一定的历史土壤之中 ,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折光反映与思想标记。中、西传统价值观念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各自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品格。总的看来 ,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基点 ,以幸福主义为目标 ,以科学主义 (正 )和法治主义 (负 )为调控手段。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整体主义为基点 ,以禁欲主义为目标 ,以德性主义 (正 )和人治主义 (负 )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价值观念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互作用的微观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日本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凸显出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日本传统价值观念对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有导向作用.20世纪末期,日本大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生了变革.本文通过对日本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演进的透视,探析日本传统价值观念与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相似文献
7.
8.
魏佐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8-60
价值观念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经济建设间存在诸多矛盾。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现代价值观念,才能成功地建构与现代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邬焜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1-4
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以建立在自我传播和亲身传播基础上的,短程而分散的,通过团体和组织传播信息的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难以形成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工业文明时代的高度统一的大规模经济体制、高度国家集权的政治体制,以自上而下权威制控的大众传播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很容易形成以多数民众为基础的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社会文明时代的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则以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在其形式上具有交互性、平行性、开放性、全球性、多元性、自由性、共享性、平等性和非权威主义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网络化信息活动方式的发展和普及,有可能使人类价值观念模式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不同的文明时代,人类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的时间方向也从指向历史、关注现在,转变到了创新未来。 相似文献
10.
陈禅友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3):31-33
对田间发现的胡萝卜雄性不育株作了调查与观察,并与可育株作了形态特征比较.结果表明:(1)胡萝卜雄性不育株占群体总株数的0.786%.(2)不育花花瓣为绿色,雄蕊为绿色瓣化型,不完全花瓣状,无花丝、花粉;花柱、柱头及子房完全被花瓣状结构所包裹,不易被发现.可育花花瓣为白色,花丝细长、白色,白色花药肥厚,布满花粉;花柱、柱头及子房明显.并观察到不育株育性对温度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资源和理论依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根基,必须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价值观,必须借鉴传统社会培育价值观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2.
无锡传统民居的屋脊造型是影响无锡传统街区建筑风貌特征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调研及史料,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以正脊为代表的无锡传统民居屋脊的基本造型与变化,阐述了无锡传统民居屋脊在继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具有“物尽其用,效率为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赵馥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邓小平价值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对人民负责”与“民为贵”、“三个有利于”与“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两个文明”与“正德、利用、厚生三事”、“讲效益”与“明道计功”等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批判和改造,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内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价值主体上对重群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价值取向上对重德和民本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价值标准上对重义轻利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价值实现途径上对自强奋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王岩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5)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是西方国家商品经济发展的哲学之果。两者既存在着尖锐冲突的一面,又存在着互补的一面。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价值观的建构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道德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儒家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价值理想,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及和谐的处世观的重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于海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9-74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形势下,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各自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两国彼此的不同国情导致了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出现了五个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两国的历史发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探讨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的差异及其影响,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中日两国必须探索具有本国特色和充满理性精神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正确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范青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得到中国先进分子及普通民众的认可,是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的"重人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内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前提,二者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契合。价值契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完成颇具时效性的政治使命,还要使之成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邓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82-84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并形成的。中美两国文化中基本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取向、稳中求发展和重义轻利;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讲求竞争与金钱至上等等。认识中美文化中不同价值观,旨在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20.
和谐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体系陷入无序状态,这不仅对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带来严重威胁,而且将阻碍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回归和谐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