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因此该地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兴趣其来有自.不过历史学家指出,他们从中国史料记载中了解到的东南亚诸国的历史,要远远多于从该地区史料记载中了解到的关于中国的历史.相比之下,该地区对当代中国的专门研究似乎是晚近的事情.大致来讲,东南亚的中国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即中国开始相继恢复与该地区诸国的外交关系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肇始于冷战之后。冷战后两极格局的瓦解,战争和传统军事威胁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下降,以粮食安全、人口问题、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进入各国视野,引起全球关注。徐华炳先生的《危机与治理: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与战略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7月出版)一书,通过比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总结出非传统安全的定义及其特征,并把非传统安全问题置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中,突出其重要性。接着将研究视角转回中国国内,  相似文献   

3.
《和平研究:理论与实践》(Peace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于2011年出版,是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的"和平与冲突解决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作者彼得·瓦伦斯滕(Peter Wallensteen)现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ld)和平与冲突研究系教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出于建立"反苏统一战线"的需要开始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间的关系,东盟国家也因为在安全方面受到来自苏联和越南的压力而与中国达成了有限的合作。双方的接触暴露了此前中国外交政策在东南亚地区的一系列问题,它们集中反映出中国对该地区旧的认知定位与新的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在思考和解决它们的过程中,中国调整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同时对东南亚的战略角色做出了新的判断,这不仅是下一步中国对这一地区政策转变的基础,更成为后来"周边战略"的滥觞。因此,中国与东南亚的安全合作就具有了承上启下、弃旧迎新的双重意义。认识这一点对于把握当今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外交政策的走向和地区局势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施雪琴 《创新》2013,7(1):12-18,126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地区,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侨华人聚居的主要地区,如何利用华侨华人开展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在跨国移民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框架下,探讨移民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角色与优势;以中国在东南亚开展侨务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历史为鉴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东南亚以侨务为轴心的公共外交方式、特点、效果与局限;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挖掘并整合东南亚华社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在东南亚促进公共外交的新方式、新媒介、新平台的现状,可为中国政府如何依靠公共外交来塑造中国形象,提升软实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也引起了世人瞩目。和平崛起的要旨在于解决国内问题,增强综合国力;对外要求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东亚安全合作要求各国摒弃以实力抗衡谋求安全优势的旧式思维,通过加强各领域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共同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积极参与东亚安全合作, 和平解决东亚热点问题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天然要求。和平崛起与东亚安全合作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也引起了世人瞩目.和平崛起的要旨在于解决国内问题,增强综合国力;对外要求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东亚安全合作要求各国摒弃以实力抗衡谋求安全优势的旧式思维,通过加强各领域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共同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积极参与东亚安全合作,和平解决东亚热点问题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天然要求.和平崛起与东亚安全合作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海洋安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  徐质斌 《太平洋学报》2011,19(2):93-100
安全是抗拒不确定性威胁的稳定状态,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国际关系理论流派都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其中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影响深远,并产生了经济安全观、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和新国家安全观等国家安全理论。思考这些理论的政策含义,就必须在国家海上主权面临严重挑战的形势下,拓宽海上安全战略的地缘和历史视野;以国家安全战略的总目标为依据,对各种利益目标正确排序;综合施策,提升海洋国力。  相似文献   

9.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的目的在于"通",关键在于"心",基础在于"民",途径在于"相";"民"心"相"通"四个字既构成了民心相通的内在逻辑关系,也揭示了民心相通的基本运行规律;民心向背既是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其民心相通目的的前提基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缘、族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但由于受战略互信、领土争端、政局动荡、投资保护、大国干预、宗教问题、旅游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需要从心开始,通过政府、文化、经济、旅游、制度等路径选择,运用交心、动心、凝心、化心、合心等实践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民心相通效果.  相似文献   

10.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但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和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相关的工作经历,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造成教学方法生硬,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应主动深入企业和政府一线服务社会,不仅解决困扰政府和企业的食品安全难题,还运用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安全质量部门的资源,来打造优质的食品安全管理教学案例.将教师服务社会和学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使高校教学和社会实践资源互利多赢,构建食品安全管理课程可持续性发展生态体系,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实战能力,激发学生投身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1.
在解决石油安全方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极具合作的现实可能性。本文就是通过中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哈萨克斯坦石油储藏的现状 ,以及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石油安全方面合作现实可能性的分析描绘了中哈两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合作的新场景  相似文献   

12.
杨敏 《创新》2009,3(11):5-1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问题现象有着根源性含义,故亦称之为"社会学的元问题"。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催生了"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又促发了更多切近经验层面的社会现象研究,如社会行动的现代性变迁研究、中国扶贫研究、社区建设研究、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研究、农村民俗制度变迁研究等等。其中,"个体安全"研究既是理论扩展也是实际应用。也许,上述研究更重要的启示在于:社会学是一门不断生长的学科,正是对于现代社会世界之问题性的关切使这一学科获得了新的生长点。"个体安全"研究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社会学持续生长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3.
《魏玛塑造的身体:运动员、性别与德国的现代性》(Body By Weimar:Athletes,Gender,and German Modernity)一书于201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埃里克·詹森(Erik N.Jensen)是美国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的历史学副教授。在《魏玛塑造的身体》一书中,作者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运动员们怎样在国家战败、  相似文献   

14.
《国际调解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Mediation)的作者雅各布·贝尔科维奇(Jacob Bercovitch)于2011年6月逝世,生前为新西兰坎特伯雷(Canterbury)  相似文献   

15.
出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是胡鞍钢教授领衔创作的新著。这本书前瞻性地提出了以中国2030年共同构建共同富裕社会为主题的长远战略构想。创意性地提出了2030年全球一同构建"大同世界"的新理念、新目标,首次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综合研究国情和世情。该书从人类历史总体进程、国内国际大视野中分析了走向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动、大趋势。作者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专业化的国情与世情研究,分  相似文献   

16.
董勤 《阅江学刊》2016,(4):27-34,144-145
当前,国际社会在缺乏科学证据的情况下,把一些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灾难的诱因简单地归结为气候变化,尤其是把一些军事性冲突武断地归因于气候变化,夸大气候变化的安全含义。一些西方大国是气候变化问题过度安全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试图给新兴发展中大国贴上全球气候安全破坏者的标签,借机为推动安理会对新兴发展中大国采取干预和遏制措施寻求法理依据。中国必须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过度安全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敏锐把握西方大国政治观点的理论漏洞并坚决予以驳斥。在气候变化与武装冲突的关联性方面,当前国际安全学界的科学研究总体上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在中国的气候外交中,要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加强观念沟通,阐释综合安全与合作安全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安全共同体意识,加强南南合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世界格局处于尚未完全定型的过渡时期,也是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存与相互交叉的时期.各国处理国际国内事务的战略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国际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于是认真分析和把握我们这个时代国家安全问题的实质和特征,就如何应对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进行深入研究,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新课题.文章拟从新安全观及其与我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这一角度,就如何维护并增进中国国家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迎来了全新的战略机遇与挑战。就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客观环境而言,竞合时代背景下的东亚地区海洋安全问题呈现出新旧问题交融的特征,并呈现为以海洋战略对冲为核心的域外大国安全态势、以海洋领土主权为核心的域内国家安全态势和以海洋公共问题为核心的地区公域安全态势。在此基础上,中国海洋安全业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而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战略指向分别是积极防御姿态下的“大而渐强”、发挥主导优势下的“有效塑造”以及维持总体稳定下的“创新引领”,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主要机遇是中国国家实力的稳步提升、地区海洋秩序的变动状态以及全球海洋问题的治理需求,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主要挑战则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外溢效应、东亚域内国家的权利争议以及全球海洋安全的合作困境等。有鉴于此,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应当在相应总体战略规划基础上,围绕传统安全的维护与拓展和非传统安全的预防与合作予以相应的战略安排,从而形成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战略依托。  相似文献   

19.
《大英帝国的古典研究与帝国主义》(Classics and Imperialism in the British Empire)一书于201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编者马克·布拉德利(MarkBradley)现为诺丁汉大学古代史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古罗马文化,代表作为《古罗马的颜色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的新著《俄罗斯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与时代的挑战》(РоссияиКитай: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партнерствоивызовывремени/М.Л.Тигаренко.—М.:《ФОРУМ》,2014.—224c.ISBN 978-5-8199-0592-0)于2014年出版。这一著作是作者对东北亚和亚太地区发展和安全的地缘政治现实性问题研究的延续。同时,本书也分析了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全面战略合作与伙伴关系对促进地区和平、繁荣和安全的作用。作者特别关注了这一合作对于促进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