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学是人学"和注重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文学是人学"这两个文学理论支持下,该文从和谐社会视域研究劳伦斯作品<恋爱中的女人>,探究经典文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学视野下的当代教育与教育的人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人学缺失的现象。这显然与时代潮流相违背。要纠正这一偏差,必须从人学视野审视教育,同时提倡教育的人学取向。人学视野下的教育旨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人学取向则最终应该落脚在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上。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人学研究是改革开放后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在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人学研究大致形成了这样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路向,即基础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对话式”研究、交叉式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推进人学研究,应着力加强对新时代新阶段的新问题、全球化大变革中的人学问题、人学基础理论问题、理论与现实中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加强和改进,重点是加强专题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文学经典问题是当今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近十几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就有关文学经典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的概念和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文学经典的解构与边缘化、文学经典的教育与传播等四大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文学经典的评价问题、鉴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十年(1998-2008)之中,国内的文学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文学文本批评与社会实践运用三个层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已有的研究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学界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继续在多个层面上推进--拓宽和加深--文学治疗研究,以使其最大程度地彰显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学启蒙的概念混乱亟需梳理,这与启蒙的多义性相关:它可指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可指一种理论思潮,也可指为一种批判精神,还可以是教育界的专用术语等等。文学启蒙也有多种解释,如文学的启蒙,启蒙的文学,启蒙文学与文学启蒙的合一,还可以是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教育观等等。对于教育界而言,文学启蒙有微观字、词、句、段、篇层面的文学教育,中级文学审美教育,宏观文化启蒙等多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观和宏观、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这样的概念在文学界普遍地使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观,什么是宏观呢?有一种理解是把“一个作家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看作微观,而把“文学总体”看作宏观。相应地,微观研究就是“孤立地就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命题进行思考、分析”,而“所谓宏观研究,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家作品论的一种超越,或者说,是在作家作品论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然而,需要考虑的是下面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文学启蒙的概念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启蒙的概念混乱亟需梳理,这与启蒙的多义性相关:它可指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可指一种理论思潮,也可指为一种批判精神,还可以是教育界的专用术语等等。文学启蒙也有多种解释,如文学的启蒙,启蒙的文学,启蒙文学与文学启蒙的合一,还可以是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教育观等等。对于教育界而言,文学启蒙有微观字、词、句、段、篇层面的文学教育,中级文学审美教育,宏观文化启蒙等多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十年,消费史学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认为消费社会起源于17世纪末期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对英国消费社会的研究拓展了世界史的研究视野,提供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理路,进一步深化了对英国工业化乃至英国社会转型的动因和历史发展轨迹的认识.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视角,从工艺革新和产品革新两个方面,探讨了消费社会的兴起对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宏观的视野,力图概括地描述近30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绩。首先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指导以及学科研究领域的开拓、文献资料的收集出版、研究队伍的成长等方面,对这时期文学研究成就作出概述,继而分别从理论建设、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和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具体介绍了许多学者研究的实绩,并对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扼要的评述;最后,基于历史经验,对未来我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微观——宏观在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关于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谁更急需、谁更重要、谁更有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这次青年学者座谈会上,大家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实在我看来,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者都需要,也都重要,都可以研究。在具体论题上,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本身应该说都有价值,它们之间并不先天地存在着价值上的高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研究者研究的是微观还是宏观,而在于研究者如何去、怎样去研究“微观”或“宏观”。一般情况下,我们判定一种研究是微观研究还是宏观研究,往往依据选题对象的范围或外在形态来加…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1):119-125
制度与人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在哲学一般意义上阐释制度的本质及其人本意蕴;在宏观层面分析制度对人的发展价值,即制度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关系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微观层面分析制度作用于人的具体内在机制,即制度促成人的利益求同、关系趋同与价值认同的微观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学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又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外部规律。文学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是必然的。美学与人学是文学的近邻,从事文学的美学研究、人学研究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更迫切的任务。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形式性。文学的人学本质,集中体现为文学不是神学,也不是兽学,而是人的精神现象学,是动物性与非动物性、欲望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在3·11地震中,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日本秩序",折射其成功的公共危机教育.公民的公德教育是危机教育的重要内容,应从宏观上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公共危机教育的视野,从微观上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同时培育企业、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对公民实施全面化和常态化的公共危机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何谓语法的宏观研究1989年,笔者曾在《汉语学习》上撰文呼吁加强对汉语的宏观研究,并提出了亟待引起重视的五个宏观课题.本文将围绕汉语特有词类这一课题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宏观研究的有关问题.宏观研究跟微观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宏观研究需要展开一些更大课题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必须有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微观研究成果作基础.而微观研究也应该逐步建立起宏观的立足点,以突破课题本身的局限,使微观成为宏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提倡的宏观研究,更主要的是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课题.  相似文献   

16.
钱穆的研究从中国的经、史、子、集出发,深入到文学研究.由于他的研究是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双重视野下进行,由此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审美精神,从而能够发掘出中国文学精神的精髓和与西方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袁进 《社会科学》2002,(3):76-80
本文从文学史学的角度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清代文学史料学的整理和成就。其间在目录学的整理上又出现了研究方法的更新 ,对文学源流的考订 ,对文学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多种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之一是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表现为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精神自由论等多种理论观念。通过对这种理论观念嬗变的具体考察可知,这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实践创新发展和理论探索不断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代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新现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人们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文学理论自身逐渐突破既定理论观念束缚,实现自我解放和创新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为说明和解释文学现象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能够以理论的力量反过来影响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促进现实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高体现.人的发展经历三大历史形态,最终进入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阶段.建国前后,在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论系统的规范下,政治的人、英雄人物成为文学的主要塑造对象.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使文学从范世导世俯首变成阿世媚俗,另类文学大行其道,对人的描写走向另一个极端"性的人"、感觉的人.文学往何处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理想无疑为文学照亮了迷途.在与人的联系中寻找新的生长契机和生长点,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与适用范围问题是当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焦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存在论与认识论双重内涵,是科学性、建设性、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些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西方社会微观意识形态的分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他们未能深入理解宏观意识形态与微观意识形态的关系,混同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功能,并带有明显的扩展意识形态研究视阈的泛意识形态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