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体现出了回归本来角色的多元探索姿态.中国90年代文学批评的激变与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有着极强的话语联系,在批评观念、话语操作、批评方法、价值判断上表现出了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话语的极度张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景观,从而对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转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兼具作家与学者双重身份的批评家,格非在批评实践中既有从知识学层面所展开的客观性研究,也有以自身创作经验为依据的主观性价值诉求。前者对批评对象所进行的概念分析与理论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而后者对原作故事情节的追踪复述,以及由此所展开的对于小说之艺术本源的探讨,则是一种以求善和求美为目标的作家式批评。这两类异质性批评话语的繁荣共生,造成了格非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以小说叙事的方式去展开批评实践。这种小说式批评方法,对于解决当前文学批评的合法性危机问题,无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批评小说是在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衍化孕育而成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网络文学生态的全新批评话语。它集读者、作者、评者于一体,借助网络媒介的即时性、交互性、超链接等媒介特性,前所未有地实时介入网络文学的创作现场,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其平等交流的对话性与直接介入创作的批评有效性,颠覆了以西方文论为主导的文学批评话语模式,对于建构真正切合网络文学实际的批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5.
侯文宜 《晋阳学刊》2012,(2):131-134
当代批评话语的西方化、模式化一直是文学批评中的突出问题。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批评可否沟通?学界见仁见智。作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批评理论和话语系统,文气论批评在当代仍具有普适价值,并与当代活的文学生命相契合,具有其话语价值和重构可能。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西方叙事批评的纯形式分析的新时期我国的小说叙事批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稳定期的小说叙事批评,表现出超越形式分析的自身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形成,又是与中国学术理论界对西方叙事理论的反思性接受、中国自身重意义阐释和盛行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传统以及多元化的西方理论话语与文化研究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十七年"文学批评自发展之初即面临着审美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当它放弃了与审美批评话语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维"的存在之后,文学批评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就发生了异变.本文试图就这种社会政治话语系统的形成原因、思维方式及实践特点做出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本性质对应着不同的批评话语及其批评范式.批评对象研究的匮乏导致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对象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并导致其滞后于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日趋严重.全面分析当代民族文学与其民间话语的内在关联,关注其过渡性文本形态的成因及艺术特征,并以此审视民族文学批评盲点,是确立批评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域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启蒙话语是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主流话语,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中体现得分外鲜明.从这些"主题批评"中,可以看到以"现代化追求"为核心的启蒙思潮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制约,而文学批评又通过自己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新时期文学的启蒙特质,并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潜在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意象批评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独特批评方法,与受西方文学精神影响较大的现代文学作品在理论衔接上出现断层,继而出现否定性话语。但意象批评在古代存在较高理论价值,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建构起一个以感性体验为核心的内在审美规范,并从《诗经》、《楚辞》开始便确立起意象批评存在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命力的激发点。意象批评在现代也具有较大的意义,中国固有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稳定性为意象批评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意象批评的形象性阐释更容易沟通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提高阅读理解的效力,同时也维护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推动其现代转型与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同时,在批评实践效应方面尚有深化之处。近年来,本土化问题因与民族身份、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等问题相关而渐成颇为活跃的价值论概念,并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能力与中国价值再诠释的隐喻,西方话语焦虑又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本土化问题探讨的情绪化倾向,导致对西方话语的批判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最为显豁的叙事症候。如何构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需要对西方话语的理性审视,更需要在民族文学创作基础上展开对本土批评实践的客观辨析。  相似文献   

13.
通俗文学的繁荣已成为既定的文学事实,但由于受到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权威批评话语"的影响,使通俗文学批评中存在一种不合理的历史性想象.这样,一方面,通俗文学的价值被任意曲解;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种虚假的批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权威批评话语"的形成,以及它在当代通俗文学批评中的具体显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我们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检视1990年代以来本土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建构性话语,能给我们提供建构的资源和创新的原则、方向.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以"文学性"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形式审美与人文意蕴的关系;二是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中的民族性问题;三是审美中的超越性问题.这些建构话语丰富了文学本质的内涵.同时,这些建构中又存在语境化、价值与价值生成机制之间的倒置及忽视批评对象等不足.本文在检视这些建构性话语的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建要回到文本,在对象认知与价值评判、客体意蕴与主体感受、现实语境与历史视野之间进行视域融合,生成新的价值与体验,同时这种融合是动态的不可最后完结的.  相似文献   

15.
申载春 《阴山学刊》2006,19(1):35-40
影视艺术为小说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建立在现代影视理论基础之上,把影视艺术作为小说研究的参照系统,运用影视业已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来对小说做出评价与判定。它注重作品的文本分析,涉及作家的影视活动,关注文学发展动态,体现了影视时代文学批评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许多个性鲜明的批评家。他们具有独属自己的批评话语与批评方式。检视由这些非常活跃而又独具个性风格的批评家组成的现代批评发展进程,便不难发现,批评家对批评话语和语言形式的选择,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不是偶然的即时应景,而是既有一贯着力的技术渗透,也有自觉的价值参与,更融涵了批评家固有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舞台上,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原则和政治批评立场,表现了明显的文化政治诗学特色,引起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文化政治批评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神的赓续和弘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小说评点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在古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它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批评样式,也是一种融批评鉴赏、理论建构、文本增饰和形式修订等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一特性使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艺术史、小说理论批评史和小说传播史上同时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也便要以一种综合的观念来分析其价值体系。小说评点的价值体系有三个层面:文本价值、理论价值和传播价值,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小说评点价值的综合形态。本文只就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作一清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批评全面现代转型的自由多元的批评语境里,1917~1927年的作家论体现出的反叛传统、吸纳现代批评新质素的努力,使其在批评观念、批评方法、运思方式、批评对象及批评话语等方面皆显现出了某些异于中国传统作家论的现代新特征,为后来现代作家论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产生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当时的心理批评和历史文化批评中出现了有关"亚裔美国人"人格特质的探讨,对亚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有着开拓之功的"哎咦——集团"所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等理论关键词,揭示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对建构亚裔美国族裔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