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现代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雪琴 《中州学刊》2007,(3):236-240
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因素。在后现代语境下,“仿像”为大众制造了一个虚拟的、幻想的世界,视觉再现的“真实性”被质疑。视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性、秩序、主体性、相对稳定的价值、意义等观念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从而导致视觉的异化、视觉的虚拟和视觉的狂欢。后现代思潮与消费文化的共谋促使视觉再现的“真实感”瓦解,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视觉危机。在这个物质化的、由欲望操纵的、认可表象和感官的时代,保持对视觉文化的清醒认识,正视和研究因社会发展带来的视觉危机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梁爱民 《兰州学刊》2012,(11):96-100
视觉时代的图像霸权使小说的生产、传播、阅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介的渗透为小说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图像思维的渗透为当代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小说批评中出现的"视觉化"倾向,表现在小说与影视之间的互为参照,小说的文化批评、互文批评和对比批评等都是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批评范式,拓展了当代小说批评的空间,为小说提供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标准。而同时,小说批评的市场化、仪式化和批评主体的"去精英化"等现象,也是我们在讨论当下小说批评时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合理性理想,同时更是一种合主体性、合目的性的价值生存信念。公共性所具有的这一内在品格决定了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实质是“公共性价值”观念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近代以来因理性为世界的解魅所导致的“意义”与“价值”的分裂,以及“个体化社会”生存逻辑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和价值观方面的多元主义观念对自由主义的理想模式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文化的人格化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转向的实质。而强调文化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引导意义的关键,是真正确立整体性生活准则及其相应的义务整体性观念。  相似文献   

4.
商业经济模式和科学量化标准对人文学科的不公平定位和不合理评估,导致了人文学科的处境日渐衰落.西方人文学科所遭受的种种经历折射出了全球人文学科的困境.首先总结西方有关人文学科危机的话语,重新梳理人文学科的定义和存在的意义,提出人文学科的“危机化”现象是一种比较戏剧化和悲观化的现实主义看法.其次,从德勒兹和迦塔利的‘块茎’哲学思想切入,认为在当今的数码时代和网络体意识下,这种“危机”所带来的正是新一轮不可忽视的“转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生存意识”为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的小说创作。指出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群体生存意识的发展轨迹,理析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生存观念的嬗变与分野,是我们今天对过去时的抗战小说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相似文献   

6.
自工业文明以来 ,全球范围出现了科学危机、技术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国内外学界已经展开了对这些人类性问题的思考。无论是“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还是“普世伦理学”都体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哲学努力。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思考往往只从现象出发 ,没有凸显这些人类性问题所寓于的现代性境遇 ,因而不能充分挖掘“时代危机”的深刻根源。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时所指出的“无蔽状态”;胡塞尔在分析欧洲科学危机时所提出的“生活世界”,可以说是对现代性境遇的集中阐明。通过这一现代性境遇可透视“发展伦理学”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7.
“成化时代”,商业化之城镇及文化自觉中的市民,连同“灾区化”乡村社会及人心浮躁之民众,同体异质诸元素耦合变异,一并把明王朝拖进一个城乡对立、危机与生机并存的“灾害型社会”早期商业化之特殊时代.是时,明王朝未能因势利导以富民强国,而是因循苟且,漠视时代,反倒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而最终丧失其“政治统治”,为“时代”所否定.所以说,明之亡,非亡于万历,实亡于“成化时代”.  相似文献   

8.
葛娟 《北方论丛》2010,(5):33-37
严歌苓在大众文化普及化和具体化时代,其小说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凸显大众文化的质素.小说以"快感式叙事"方式突出其故事性,并将故事作视觉化呈现;"电影化的想象"既为文字的小说寻找了附加值,也会使小说趋于平面化;面对消费时代的物质化和视觉化现象,严歌苓无法回避女性书写被大众文化"催眠"的效应;而小说的历史感表明了严歌苓以历史文化消费者态度对历史的观照和书写策略.严歌苓作品所昭示的日渐稀缺的理想主义精神品质,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和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重述中国当代史乡村小说由于采用生存视阈、民间立场及多重视角叙述等,乡村和村民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开始众声喧哗;不再是单向的被“奇观”化,而是开始反观城市;城乡在对视中互为“奇观”。这既对特定时代的历史进行了反思批判,又对文化和人性进行了剖析审视,更洞开了丰富驳杂、幽微深邃的乡村世界,实现文学对人性、生命与存在的无碍贴近与追问。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时代,新型信息技术通过手机的智能化、数据处理系统的智能化,进而通过物的智能化,使互联网技术从生产工具演进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平台,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从总体上看,互联网技术一旦从工具跃迁为平台,“互联网+”的文化效应集中体现为从“互联网+”到“文化+”的发展逻辑.就文化发展的外延层面而言,“互联网+”直接推动了文化生产所依赖的基础设施的全面变革,进而推动了文化发展形态的全面转型.就文化发展的内涵层面而言,“互联网+”不但塑造了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而且对人与机器的合理边界、人的认知模式、人的交往形态和人的感性基础提出种种挑战.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学反思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视觉文化转型的理论背景出发 ,考察语言文本的图像化转向导致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从如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析 :小说的影视改编 ,影视同期书的操作 ,剧本的视觉化倾向 ,以及叙事电影向景观电影的转换。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明确文学性的研究对象 ,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东方蛭炼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其小说以对上海中上阶层男女的情爱和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画而为人所称道,又因文风逼似张爱玲而为众人所议论。本文从东方蛭虫东小说所塑造的“绅士”“淑女”形象着眼,分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都市新旧文化、中西思想杂糅碰撞之下的生存状态及婚恋观;探讨都市中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呈现,以及都市男女的精神空虚和失落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实验探索小说横移西方文化 ,由于脱离本土文化根基而造成文化错位 ,发生痉挛反应 ,最终付出远离生存本真的惨重代价。实验探索小说忽略了接受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和文学交流的过程 ,并不是对接受对象的单向模拟 ,探索小说没有保持以我为主的“拿来主义”是导致他们最终陷入精神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再媒介化”不啻于内容的直接移植,并且蕴含了媒介之间信息组织逻辑和视觉呈现方式的辩证协作过程。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娱乐的视听文化资源,在技术赋能和网络空间的收编下逐渐成为可供短视频制作者操作的数据集,进一步,以资源重组的方式完成短视频化书写,这种数据库逻辑是数字文化时代“再媒介化”的底层架构系统。另外,短视频作为一种数字文化的交互界面,具备“超媒介性”的文化特征,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化也意味着将旧有视听资源导入到多媒介信息呈现和动态性共生网络的数字媒介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全书以清末小说结尾,他将我国外患内乱已处于极端严重危机时期所盛行的小说,深刻地分析其优缺点,并抓住其时代特徵,“别谓之谴责小说”。又说“谴责小说其作者则南亭亭长与我佛山人名最著。”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科学论断。书内所写南亭亭长李伯元和我佛山人吴趼人的两篇小传,每篇只用了三百多字,就概括扼要地叙明了他们的生平及其著作。文中提到的李伯元“芋香印谱”和吴趼人《还我灵魂  相似文献   

16.
王舸 《天府新论》2014,(6):129-133
建筑表皮是建筑和城市的界面,是建筑外部视觉印象的直接来源.不同建筑纷繁复杂的“身份”都通过建筑表皮来识别.建筑表皮的形态是每个时代建筑文化最直接的反映.所谓“奇观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对视觉呈现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建筑文化具有明显的“时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实验探索小说横移西方文化,由于脱离本土文化根基而造成文化错位,发生痉挛反应,最终付出远离生存本真的惨重代价。实验探索小说忽略了接受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和文学交流的过程,并不是对接受对象的单向模拟,探索小说没有保持以我为主的“拿来主义”是导致他们最终陷入精神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三新”小说是“后新时期”诸多“新潮”文学中,三种“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写作方式。本文分析了“三新”小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三新”小说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新潮小说所运用的具有西方现代派意味的,从叙述方式到写作内容完全“私人话语”的写作方式的异和同;分析了“三新”小说的“新与旧”的区别,指出了“三新”小说力图打破艺术与现实,精神与实际的分离感、隔膜感,表现出的很不相同的对世界、对自我主体的体验、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作为一种精神提升的可能性展示,“三新”小说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当下时代,传统文化资源、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影像转化”或“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兼具战略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文化命题。近年来,一系列影视作品均对此作出尝试,《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封神经验”。影片采取工业美学式的制作方式,在筹备、制作、跨媒介运营与整体视觉风格营造等环节实践全流程的工业化运作,打造中国式神话史诗世界。影片注重对中国古典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在传统神魔小说与历史典籍的基础上以现代观念加以整合和改造,适应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影片受到中国本土近年来高扬文化主体性思潮的影响,以更加平和、包容、创造性的态度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性”令其超越了此前的古装大片,但在全球文化保守化的新语境下,也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东方蝃(虫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其小说以对上海中上阶层男女的情爱和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画而为人所称道,又因文风逼似张爱玲而为众人所议论.本文从东方蝃(虫东)小说所塑造的“绅士”“淑女”形象着眼,分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都市新旧文化、中西思想杂糅碰撞之下的生存状态及婚恋观;探讨都市中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呈现,以及都市男女的精神空虚和失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