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江西瑞昌竹编历史和现状出发,详细介绍了瑞昌竹编工艺制品的技艺与制作,提出了瑞昌竹编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时代需求提出了瑞昌竹编在产品创新及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江西瑞昌竹编历史和现状出发,详细介绍了瑞昌竹编工艺制品的技艺与制作,提出了瑞昌竹编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时代需求提出了瑞昌竹编在产品创新及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侗魂     
陈志珍 《民族论坛》2003,(11):19-19
侗家有三宝,吊脚楼、鼓楼、风雨桥,整个建筑全用木榫铆合而成,不用一个铁钉,充分展现了侗家人精湛的手工技艺。侗家三宝不仅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卓越智慧,还演绎着侗家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吊脚楼于窗口拢一头长发,吊脚楼便春意盎然起来;携开天的斧锯,裹亘古的情思;吊脚楼———一个临水的童话。千百年的芦笙吹的是秦腔之苦,亿万年的口多耶奏的是饥辘馋兮;阿萨(侗语:老妈妈)的老木梳,阿翁(侗语:老公公)的焦烟袋传递侗家代代绵延的叹息与崛起;吊脚楼点化着一个民族世代的苦难与追旅。驻水而扎,临水而思,水中融化沧桑,水中漂白屈辱;水中庄严启…  相似文献   

4.
傣族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傣家人的日常生活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的冲击下,传统的竹编技艺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如何使得竹资源发挥出经济效益并传承到傣族竹编技艺的精髓,是现阶段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傣族竹器体现了物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自然亲密关系,显示出傣家人传统技艺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傣族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傣家人的日常生活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的冲击下,传统的竹编技艺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如何使得竹资源发挥出经济效益并传承到傣族竹编技艺的精髓,是现阶段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傣族竹器体现了物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自然亲密关系,显示出傣家人传统技艺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竹编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是土家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需品。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竹编技艺都比较偏重实用功能,如乡村百姓家里经常要用到的簸箕、筲箕、筛子、堂窝、撮箕、卷垫等等,但其工艺价值极少被关注。  相似文献   

7.
雪后初晴。应侗家大爷(侗语称补玛)杨老爹之邀,我随他一同到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三省坡”脚下去套竹鸡。早先听村里人说杨老爹是“三省坡”方圆数十里很有名气的逗鸟、驯鸟、斗鸟、套鸟能下,也听说杨老爹进山套鸟总是独来独往,套鸟绝技秘不示人。今人,有幸能与他同往,真令我受宠若惊。为防天气不测,临行前,杨老爹嘱咐我披上蓑衣,戴上竹笠,在脚上穿的雨靴上再套上特制的草鞋。而杨老爹早已“全副武装”,整装待发:只见他身挂竹篓、斜背猎枪、左手还提着用侗家常用的蓝印花家织布遮盖的鸟笼。看着他气宇昂轩、信心十足、喜…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为重要,不仅仅具有民族的历史意义,同样也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的利润收入。非物质遗产保护主要是讲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都瓷胎竹编产品是彰显当地民族特色的重要的地方标志性的非物质遗产。然而,当前对于成都瓷胎竹编产品的保护与发展还比较缓慢,如何创新发展,发挥成都瓷胎竹编产品的精湛手艺,创造新的发展之路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介绍成都竹编这种传统手艺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制作的流程并对其价值进行简单分析。接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成都瓷胎竹编产品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瓷胎竹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为重要,不仅仅具有民族的历史意义,同样也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的利润收入.非物质遗产保护主要是讲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都瓷胎竹编产品是彰显当地民族特色的重要的地方标志性的非物质遗产.然而,当前对于成都瓷胎竹编产品的保护与发展还比较缓慢,如何创新发展,发挥成都瓷胎竹编产品的精湛手艺,创造新的发展之路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介绍成都竹编这种传统手艺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制作的流程并对其价值进行简单分析.接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成都瓷胎竹编产品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瓷胎竹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舞春牛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辛勤耕作中,同耕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家农民兄弟,对耕牛的爱护尤为深切,对耕牛的情感尤为虔诚,这集中反映在他们把每年立春这一天当成耕牛的隆重节日来庆贺,并举行“送春牛”和“舞春牛”庆祝活动。立春,展示一年之春的伊始,侗家兄弟对这一天充满着吉祥幸福的展望,这种感情又紧紧系在同他们息息相关的耕牛上。“立春”到来,侗家兄弟就特地为耕牛忙碌开了。各家各户在这一天里为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促进了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民族饮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以柳州三江侗族聚居地程阳八寨景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对景区内饮食资源的呈现方式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程阳八寨侗族饮食有百家宴、侗族油茶、侗家三宝等,经过研究发现侗族的饮食呈现方式为:宣扬手工、古法的制作工艺、强调“侗不离酸”的传统民族饮食观念、打造以游客为主的旅游饮食活动。其呈现方式具有以下特征:饮食制作过程简单化、节庆饮食日常化、饮食活动表演化。对侗族村寨景区中饮食资源的研究可以推动侗族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其他少数民族村寨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侗族的“打标”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客家人称为“打表”。“打标”就是用山区随地可见的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或者用生产工具等作为某种标志,常见的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打标”是侗家人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不仅反映了侗家古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侗家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里,仅对侗族的“打标”习俗作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大理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引无数文人挥笔泼墨,大理市博物馆众多碑刻承载了大理璀璨的文化。拓片制作是博物馆必学技能,馆内工作者认真学习拓碑知识,改进拓制工具,提升技艺,在拓片制作上略有心得。《苍海镌石—大理历代名碑拓片精品展》在西安碑林成功举办,各地博物馆纷纷邀展,拓片制作技艺倍受关注。大理文化日趋繁盛,大理市博物馆碑林拓片制作技艺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和工艺魅力。  相似文献   

14.
侗家人对百鸟十分敬重,有一种深挚的感情。在侗家山寨,爱鸟敬鸟这一传统习俗沿袭至今,小生灵得到保护,四季都是一片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在鸟语花香的氛围里生活,侗家的笙曲耶舞,琵琶俚歌得到长久滋润而保持新意无穷,纯情如蜜。  相似文献   

15.
贵州苗装精华应当说是银饰。苗、瑶、侗、水等民族都很看重银饰,尤以苗族为甚。家境富裕者,在节日集会上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重量可达二三十斤。苗族银饰多为本族工匠所制,设有专门的加工作坊,不少地方还有“银匠村”,祖祖辈辈以制作银饰为业。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与千千万万目不识丁的苗家妇女,在特定环境中,继承发扬着苗族服饰的传统技艺,使这些闪闪发光的艺术精品,成为研究贵州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珍贵文献。2000年11月,笔者赴贵州  相似文献   

16.
管倩  李欣煜  蒋易宏 《民族学刊》2020,11(3):64-72, 135-136
现代传播活动构建了公众对不同群体的“符号化”认识,就少数民族女性而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时代会对其“生成”不一样的公众形象。在当前这个全新的小屏传播时代,短视频网红ID“浪漫侗家七仙女”使侗家女性获得了较大的话语权,使她们有可能成为传播主导者,其形象构建更真实、更加符号化,显示出较强的“带货”能力,但也因出于“流量”的考量,“侗家七仙女”的传播呈现较强的表演性质。其网红、年轻漂亮、家乡代言人及现代女性等形象特征使少数民族女性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大为增强,但由于小屏传播的局限、男性审美的主导及表演性、碎片化呈现等方面的局限,小屏传播时代少数民族女性形象与其真实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榕江县“七十二寨”侗家姑娘盛装,工艺精巧且色彩浓重、艳丽,堪称侗族民间工艺一绝。  相似文献   

18.
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树皮布一词开始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有关黎族树皮布技艺的文章也屡见报章或网络。对黎族树皮  相似文献   

19.
一名侗家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回到农村艰苦创业,依靠科技致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创业之歌。她——就是会同县堡子镇坪见村被人们誉为 “草莓姑娘”的龙凤梅。 1998年,从吉首大学毕业的龙凤梅回到生养她的家乡。由于当前社会就业方面的多种原因,这位品学兼优的侗家女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十年寒窗,辛辛苦苦跳出“农门”,可依旧又回到了农家,面对就业的打击和学而不能致用的失意,龙凤梅也曾一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但侗家青年特有的进取精神又很快使她振作起来,她勉励自己:条条道路走英雄,成功,永远在强者的脚下!她谢绝学…  相似文献   

20.
你见过能用树叶吹出二胡声音的乐手吗?来自贵州侗族贫困山区的杨涛,不仅能用普通的树叶吹出二胡的声音,吹遍大江南北;他还用那两片薄薄的树叶吹出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把个美丽的湘女吹进了侗家山寨,发誓要一生一世做他的新娘......(一)杨涛1973年6月生于贵州省丛江县一个偏僻的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