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日美同盟关系逐渐加强,日本积极调整国家定位以及外交安全战略走向,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中日关系也变得更具多重性与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于2012年3月16日在京举办了"美国调整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2.
自2013年党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已成为共建命运共同体最集中的区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合作区域以及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和中国软实力辐射的重点区域。然而,2017年美国发起对华战略竞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乌克兰危机以来,中国周边战略环境面临一系列新挑战。第一,美国以“印太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和经济环境进行双重塑造;第二,乌克兰危机给中国周边战略环境带来新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三,中美博弈叠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引发对华供应链重组;第四,周边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对华态度可能进一步分化。基于此,中国应围绕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目标积极塑造周边战略环境。秉持“优先东盟,深化俄罗斯中亚,改善南亚,推动韩日”的战略思路,积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在战略举措上,加强开放合作,抓住“战略时间差”,将周边地区打造成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创新战略思维,积极探索建构周边安全合作体系,妥善处理热点敏感问题;加强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韧性。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有赖于平衡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周边外交在整个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进而分别以中国亚洲贸易格局调整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例,论述了贸易、投资如何与安全合作、地区合作相互促进,拓展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快速增进了东南亚、中亚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而投资贸易关系的深化又促进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日渐均衡的相互依赖阶段。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华政策进入新阶段济南陆军学院杨运忠90年代初期以来,在争当政治大国目标的驱动下,日本政府对其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作为日本外交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华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进入了强化政治外交的新阶段。日本对华政策的新变化,直接影响到未来中...  相似文献   

5.
封面     
正"中国周边学"呼之欲出?《世界知识》随着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为首,国内众多研究机构的学者正在积极酝酿创立新学科——中国周边学。国家从战略层面对周边地区的高度重视,为"中国周边学"的创建提供了机遇,新时期的国家实践为创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外生压力,中国外交的得失则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在驱动。中国外交应在坚持和平外交的同时,适当调整外交战略,实现外交转型,由陆向外交延伸至海向外交,以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为特点发展海洋周边的外交关系,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传统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外交转型既要体现上升期全球大国的思维,又要有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角,转变观念,担当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国力和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角色,丰富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华战略以遏制为主,造成中国和平发展的困境。但是,全球化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变化,即使在美国的对华遏制下,中国仍有一定的和平发展机会。同时,中国更应关注到美国全球战略与对华战略的调整,中美共同地缘政治利益正在扩大,为中美地缘政治合作提供契机,其中蕴含着诸多和平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美国战略界认为美国对华政策处于新的"十字路口",其对现有美国对华政策不断进行讨论和反思。反思之一,认为传统的通过对华接触达到对中国进行民主化改造的"改造论"是失败的;反思之二,认为传统的遏制中国发展的"遏制论"反而导致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并体现出大国自信。在这种背景下,"改造论"和"遏制论"都认为现行美国对华政策应该调整,但如何调整?美国战略界又缺乏广泛共识。从学理上讲,美国战略界的"改造论"和"遏制论"都存在对华政策的认知误区,这种认知误区就其实质而言是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9.
1968年11月至1973年5月中国调整外交战略、实现与美国和解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越南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处理并存的援越抗美革命外交方针与缓和对美关系务实外交方针这对矛盾时,对越美和谈的态度及对越物质援助的方针相应地不断发生变化。中国以越南问题为轴心推动了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步伐,中美关系解冻。随着越战的结束,双方着手进一步落实联合抗苏的战略构想。但与此同时,中越之间的裂痕逐渐加深,越南最终投入了苏联的怀抱。  相似文献   

10.
"智库"(BrainTrust)又称"思想库"(ThinkTank),是指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政策、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①当今美国智库在体现上述功能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美国,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多达300个。而许多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已成为影响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新亮点。近来,一些美国智库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转向战略、能源、实力等方向,研究的问题领域包括: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亚太地区能源民族主义与中国能源战略,朝核问题、美伊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印关系与两国实力对比等问题,对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安全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对外战略思想、外交理念,以战略的高度和前瞻的视野因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开拓创新,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日关系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新形势下进行全面审视,而深入理解和梳理建国以来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战略思想及其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日关系。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日本学刊》编辑部拟于2016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后中美日三角关系出现深刻变化,中国崛起及其外溢效应成为推动亚太形势发展的首要自变量,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进入深化调整期,日本战略自主性开始显现。2017年以来,"中日关系改善背景下的中美关系"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日关系"交织叠加,相互作用,衍生出复杂多重的"三角意涵",中美日关系进入新一轮战略活跃期。中日关系改善扩大了两国战略转圜空间,缓解了三角严重失衡态势,也为中国外交强化多边视野提供了新契机,为深入认知"大国"与"周边"内在逻辑关联、精准把握中美日三角及其外部平衡变量、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下赢得多边战略博弈创造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4月13日,"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外交部亚洲司的领导以及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欧亚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太平洋学报》、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广西民大东盟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晓强主持了研讨会的开幕式,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表示欢迎。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李珍刚、中国社科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外交部亚洲司规划协调处副处长刘思攀分别发表了致辞,阐明了周边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李珍刚副校长表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经略周边;许利平主任指出,周边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依托和重塑稳定的国际秩序的优先方向;刘思攀副处长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新变化,进一步突出了周边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南锚",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基于自身国家身份与地理位置的错位、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的背离,自霍华德政府执政以来,平衡外交一直是澳大利亚外交的基本立场。但自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平衡外交出现滑向失衡的新动向:地缘政治考量优先于地缘经济、中澳伙伴关系滞后于澳美同盟、强硬保守多于务实理性。中美权力转移加速、中澳实力差距急剧扩大、澳担心被美国战略抛弃、澳国内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潮抬头,共同导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日渐失衡。对此,中国可采取加快南海共同行为准则磋商、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开启南太平洋地区"非安全化"进程、加大话语能力建设等措施予以应对。受大国权力斗争加剧、意识形态回归、地缘政治超越地缘经济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失衡趋势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相似文献   

15.
安倍上台以来,以"俯瞰地球仪"视野倾力推动其所谓的"战略外交"。战略外交的开展,以深刻的国内外形势变动及日本战略调整为背景,以维护体系、提升政治、助推经济、保障安全、制衡中国为主要目标,以政治性外交、经济外交、安全防务外交、社会文化外交为达成路径,以全球治理、"价值观"纽带、经济协力、安全合作、社会贡献等为实施方法,行为特点则有顶层设计、综合统筹、全球经略、借美出海、内外互动等。战略外交的很大一部分内容被认为是针对中国展开的"包围外交",已在战略、外交、安全、经济等多个层面,对中国的发展及安全利益产生影响。中国应着眼全球、着手双多边,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多向操作、综合平衡,展开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霍华德执政初期紧跟美国,与中国摩擦不断,其后调整对华政策,逐步显现出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外交策略。在与美国继续加强军事安全合作的同时,霍华德政府采取有别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注重改善中澳两国外交环境,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合作。采用这一外交策略的原因是澳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更是中美澳三方博弈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是维系东亚安全格局的重要力 量。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韩日友好年。但是,2005年的日本 外交咄咄逼人,在历史认识、参拜靖国神社和领土问题上不断对其周边国家 进行挑衅。对此,太平洋时代的中国应当如何选择。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 探索。本文认为:具有怀柔与中庸等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特色外交为突破 东亚安全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邓小平外交 原则,积极构筑亚太大周边战略,才能更好地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为 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8.
野田执政时期的"购岛"事件,是中日关系中的典型案例之一。这一重大外交决策发生在美国相对衰落和中国崛起,以及中日国力逆转等国际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之下。其实质是日本在战略转型及对华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以"中国威胁论"为潜在语意迎合国内保守化情绪与主张,主动打破中日间业已达成的重要谅解与共识的政策决定。其结果恶化了中日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地区矛盾。在解读"购岛"决策时,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9.
宋均营 《社科纵横》2010,25(5):56-59
冷战以来,周边区域对我们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中国提出了"和谐周边"外交战略,"睦邻、安邻和富邻"是"和谐周边"战略的具体体现。本文从"理念"、"实践"和"对策"三个角度对"和谐周边"外交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理念上,"和谐周边"外交是对睦邻友好外交的"继承与超越";在实践上,论述了"和谐周边"外交的"成就与挑战";在对策上,推进"和谐周边"外交要注意政策上的"退让与进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学界内外出现了所谓中国"新盛气凌人"的说法,有关的辩论在最近几年有越来越热的趋势。该说法宣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突然表现出了"强硬"的姿态,有挑战美国霸权的企图,对亚太的稳定,对区域乃至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中国"新盛气凌人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长期盛行的"中国威胁论"的一种翻版。与此相应,有关中国国力和战略思想的讨论也有一些进展。西方的很多研究对中国发展的前景还是持观望的态度,对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趋向也有争议。但"新盛气凌人论"的蔓延对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很强的干扰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应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