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数十年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在保障基本需求、缩小收入差距、降低社会风险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反贫困作用。虽然社会制度覆盖广度不断提升,但保障标准不高,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明显,政策碎片化、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等问题不同程度制约着农村社保制度反贫困作用的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多领域主体的反贫困协作治理框架亟需建立;另一方面,做好社保各项政策与精准扶贫间的政策衔接也十分必要。具体来讲,应把实现多支柱农村养老保障,建立防治结合的农村医疗保障,引入积极的工作福利制度,建立一体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政策调整方向,以探求一条更好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的新路径,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
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而向全国人民和历史作出的一项庄严承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为打好这一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其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予以推进。当前扶贫攻坚工作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贫困村信息资料精准度不高,脱贫开发措施不多、不力,一些贫困户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差,巩固脱贫的后续计划和措施缺乏等。为此,必须切实把握精准脱贫的核心要义,以极大的决心、勇气和毅力,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打赢这场极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折。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局。本文基于全国各地的精准扶贫正反案例,对我国现阶段精准扶贫政策的推演模式进行横向归纳;从精准识别、精准落实、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角度,对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困局进行纵向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扶贫资金设立以来,经历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历史变迁,走出了一条"精准"取向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推动我国扶贫治理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式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财政扶贫资金"输血式救助"和"造血式开发"的双重功能均得到了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精准投入和使用的基础日趋坚实。但基于精准性对财政扶贫资金效益和效率的评估结果表明,在现有资金投入规模下财政扶贫资金的减贫效率尚未达到最优。在脱贫攻坚收官的历史性阶段,需要进一步推动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使用及监管的理论和机制创新,为未来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精准发力做好准备,推动我国贫困治理现代化早日实现,为世界贡献贫困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5.
6.
李全生  张凤 《东岳论丛》2020,(7):182-190
农村社会底层是指农村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在传统农耕社会时期,雇农和条件艰苦的部分贫农组成农村社会底层,他们是革命的依靠对象和主要力量;在总体化单位制时期,作为专政对象的地富反坏"四类分子"成为农村社会的底层;进入现代化转型时期,农村社会贫弱阶层是社会底层,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救助政策。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战略,将党的农村社会底层政策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有着较为丰富的针对农村社会的阶层政策思想,具体包括:阶层政策的自觉意识更为突出,阶层政策的成员针对性更为明确,体现了社会底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农村社会各阶层扶济共参的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7.
实现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不仅是是我们电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也是我们每一位驻村干部的重要使命和庄重承诺。脱贫攻坚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茂名供电局探索出了一条以重规划抓难点、推项目抓落实、多举措抓到位和真扶贫抓长效为核心全面做好帮扶工作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村组干部是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到位的实际担当者。运用街头官僚理论审视后发现,在乡村场域下,村组干部因其拥有的自由裁量权而持有相当大的政策制定空间,导致了精准扶贫政策在乡村地区的执行扭曲,呈现出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替换性执行、扶贫项目精准安排象征性执行、扶贫资金精准使用隐瞒性执行以及扶贫措施精准到户附加性执行等失范表现。影响村组干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精准扶贫政策本身的丰富性、村组干部综合素质偏低、乡村场域下政策执行环境的复杂性等等,鉴此,提出确立地方性规范、提高村组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政策宣传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寻求新时期农村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9.
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到冲刺阶段。实践中多是聚焦收入脱贫,而贫困群体却由于自身健康情况、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能力因素的限制,抵抗外界风险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返贫和新的贫困问题。按照森的能力贫困观点,提高贫困群体收入仅仅只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外在手段和工具,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能力不足或者被剥夺才是致贫的根本原因。从能力视角来看问题,农村脱贫攻坚最终只能通过提升贫困者就业技能、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等改善贫困群体自身能力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是现阶段突破贫困陷阱和扶贫陷阱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贫困人口的脱贫困境: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地位被忽视;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意识严重不足;扶贫利益相关方缺乏对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且忽视对贫困社区内生力量的培育。本文以秦巴山区贫困村个案工作的行动研究为切口,通过对贫困户增能赋权的干预,从扶持受困个体、培育自组织和优化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实证分析了社会工作精准帮助贫困个体及其家庭稳定地脱离贫困困境的途径与效应,并建议在制度建设、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政府购买专业性社会组织提供精准扶贫服务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12.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给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已逐渐迈进了"内涵式"建设的轨道,但在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还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社会救助政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托底性"地位,决定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应将社会救助政策作为重点突破口。应当结合"十二五"时期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重新反思社会救助政策的目标定位问题。未来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应从基本价值理念、宏观福利治理和微观实施机制三个层面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以往的研究多从压力型体制视角来解释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压力,并围绕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然而,单向度强调压力源的缓解可能遮蔽问题内部的复杂构成。体制层面的转变乏力、制度层面的路径依赖,提示我们应该关注个体内在动机对压力感知的形塑过程。以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为视角,对公共服务动机与基层扶贫干部工作压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度剖析,可以发现公共服务动机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缓解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压力。为此,对基层扶贫干部,不仅要重视缓解体制层面的压力传导,还应重视公共服务动机的激发与培育。从实用角度来看,后者在工作实践中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杨帆 《天府新论》2016,(4):159-160
2016年5月29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天府新论》编辑部、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我国扶贫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就精准扶贫的选择、创新与挑战,精准扶贫中的政府作用与社会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还邀请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及四川省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同志出席,他们介绍了四川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希望学界关注扶贫宏观上公平与效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标准、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中观上“三位一体”扶贫的发展方向、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关系、贫困村户的精准识别等问题。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