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救灾度荒历来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捐赈是民间捐助国家进行赈灾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以《余姚捐赈事宜》为中心,通过对清代乾隆末期浙江余姚的一次灾荒后捐赈的解读,探讨中国古代捐赈组织、实施及成效,政府、地方士绅在捐赈实施中的作用,他们为何支持捐赈。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局""所"这类机构是研究地方行政和社会变化时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但因其名目繁多,类型不一,基本不在清代正式的职官体制内而朦胧不清。以清代四川的夫马局为例,详细梳理其设立、运作、整顿与裁革的过程,可藉此窥探它在四川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乾隆中期设立专门的类似于夫马局的公局前,四川民间一直存在着捐帮夫马价的传统。18世纪中后期,由士绅在县主的委派下设立公局,以按粮摊派来解决差役问题。一些地方的夫马局,差役只是名头,实际成了地方经费的重要来源,士绅便逐渐进入了经制中原本该由地方官来经收的税收事务中。夫马局经费的征收与管理,大体经历了绅—官—绅的复杂过程,其间的纠结与游移尚未受到足够的关照,不应被淹没于尘埃之中。  相似文献   

3.
王英华 《中州学刊》2003,(3):97-100
清代清口东西坝的创筑及其展束标准的制定使清口一带水利工程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改以往听任洪泽湖水自行流出的局面而通过人工调节洪泽湖水位的方式来冲刷黄河之泥沙。本文主要依据上谕档、宫中档奏折、清官书与河工文献等基本史料 ,对清口东西坝的创筑与演变过程尤其是康熙、乾隆南巡过程中对这些工程的指导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清廷对河务问题的重视和清代河工技术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一、清代定制和民国办法有关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大呼图克图等转世确认和坐床,清代早有定制。根据清制规定,达赖喇嘛转世确认权由清朝皇帝掌握。七世达赖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经由康熙帝册封;八世达赖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乾隆帝派遣的章嘉呼图克图认定为前辈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巴里坤同知、巴里坤理事同知、巴里坤理事通判在清代变化剧烈,昌吉县设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阜康县和奇台县两县设置于乾隆四十年(1775),宜禾县训导由甘肃灵台县训导裁撤移驻、济木萨巡检设置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之间。奇台通判、东济尔玛台巡检设置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隆朝共进行了26次殿试。殿试形式为策问,策问考题涉及治国方针、官风吏治、民生、漕运、水利河工、儒学、士风士习、民风民俗,书籍修纂、边备军事、对外贸易等内容。乾隆朝殿试考题,既有考核人才的作用,也有借此寻求社会治理之方的功能。此外,因乾隆朝统治前、后期形势的不同,题目尽管围绕社会治理而言,但重点却有所区别,反映出了当时国家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乾隆帝对吏治败坏的忽视与无为等诸多问题。而乾隆帝通过殿试策上传递出的这些侧重与偏好,与当时的士习官风,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中央财政收入,依赖于东南地区,通过运河输送至京。为保证漕运的畅通,自明宪宗时在中央设立总理河道一职,专门负责运河管理。总理河道官员身兼数衔,有权节制地方军卫和有司,对运河的河道设施及通航秩序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南方赋税的北运。总理河道的设立,不仅对明代水路交通的发展极为有利,而且对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也为此后的清政府沿用。  相似文献   

8.
论包世臣河工思想的近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世臣是清代嘉、道、咸年间著名的经世学者,曾长期致长于南河河工的研究和实践,对当时河工领域的黑暗、腐败提出尖锐批判,于治河方策亦有系统、深入、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工程技术管理的讲求规范、注重水学、运用数学语言、讲求劳动效率等方面,已具有可贵的近代意识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以"永不加赋"为祖宗家法,而当国家的收支不能平衡之日,便不能不"开捐例",用卖官的办法敛聚费用.咸同两朝长期的内战一面需要长期的饷需,一面又在一大片土地上使国赋因兵燹而化为乌有.而后"捐例大开"和"捐例减成"遂以筹饷为旨义一路推广,一路泛滥:又在筹饷的名义下造出了一批一批捐纳入仕的做官人.与这个过程同时发生的,还有因打仗而得军功和因军功而得保举.军功和保举产出的也是一批一批不由科目而径入仕途的做官人.以清代的官制为范围.当日的官场应当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因此,太多的人沿捐纳、保举涌入其间,不能不使官场成为人口过剩的地方.这种现象起于内战之中,又在内战结束后长久地延续于南北之间,随后,满坑满谷的候补官便成了与19世纪后期的中国历史相伴随的群类.他们以自己的存在改变了那个时候的官界秩序.  相似文献   

10.
明代捐监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捐监即向政府捐纳钱物换取入学资格,属于变相的卖官,产生于1453年。明代捐监制度包括对捐纳者身份、物品等规定。捐监既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袭下来赀选制度的继续,更是社会弊政。降及明末,捐监制度向各领域渗透,对明代中后期教育、学风,乃至吏治造成恶劣影响,为清代捐监之渊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读中国裁判文书网十年来29份出现“大学章程”字样的裁判文书发现,大学章程在司法裁判的具体适用中表现为在案件审理中仅作为证据使用,在私法领域作为契约适用,在公法领域作为裁判补充论证适用,可知我国大学章程在司法领域的法律功能相对有限,因而如何认定大学章程的效力就成为扩展大学章程法律功能、提升大学章程司法适用性的关键。分析大学章程作为软法的法律性质,探讨其在公私法领域适用的理论问题,有利于重塑大学章程在诉讼格局中的效力,即应在教育法典中明确大学的法律地位和大学章程的效力;在私法领域着重审查民办大学章程,同时改变大学章程中关于教师聘任合同法律性质的内容;在公法领域建立大学章程的附带性审查制度。以此为基础,方可实现大学章程的应有效能。  相似文献   

12.
明代吏承是官僚机构中的低级办事人员,承担着政府工作的操作与运转,职小权大。明代中后期自推行捐纳以来,按制规定,民可捐纳一定银两获得吏承一职,同时吏承可捐纳冠带、免考甚至迁转。因所需捐赀数额较小,大量人员前往捐纳。捐纳吏员的大肆开展,使得吏员数量更加庞大,成分混杂,更严重的是造成吏员升迁考核制度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南粮北运关系国计民生。自隋唐迄明清,运河一直为南北物资交流大动脉。明清定都北京,财赋仰给于东南。为解决国家军费与宫廷食用,每年沿运河从江南转输四百万石左右漕粮入供京师,故视漕运为天庾正供,军国大计。康熙曾把漕运、河工、盐政视为国家三大政,书于宫廷廊柱。但在明后期和清中期,由于黄河水患与漕运积弊影响,河运危机不断,并在统治集团内部两度引起继续沿用传统的河运还是因时制宜实行海运的论争,结果以转向海运而告终。探究明清时期漕粮由河运向海运的转变,对于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封建王朝之刻书,均不及清王朝,清代又以康熙、乾隆两朝为最盛。康熙朝,于武英殿设修书处,由大学士总领其事。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编纂的书,则下设专馆,专任其事。如康熙二十三年设会典馆,纂修《大清会典》。二十四年设一统志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四十八年设文颖馆,编修了《皇清文颖》等等。校对人员,写刻工匠等等,也均隶属于武英殿。故凡  相似文献   

15.
京杭运河纵跨京津鲁苏浙五省市,联系海黄淮江四水系.自明代永乐时,漕粮基本由运河入京,漕运大兴.基于运河而发展的漕运,在沟通南北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沿运一线融为整体.在清代,就江苏运河城镇来说,箕经济发展与漕运兴废、运河通塞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漕运推动了运河城镇经济发展,但漕运的发展必须以运河的畅通为基本,而运河城镇经济的兴衰也对运河通塞、漕运盛废具有重要影响,彼此交相作用而成为系统.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谥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定例,凡大臣应否予滥,由礼部先行奏请,得旨允准后,再行知内阁撰拟溢号四字,恭候钦定。由翰林投职之员及官至大学士考,上一字坐谥文,死事之臣上一字坐溢忠。惟文正则不敢拟,悉出特恩。清代谥文正者仅有八人,他们是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和孙家鼐。清代的谥典@任闻  相似文献   

17.
周勇进 《兰州学刊》2009,(6):204-207
清代北京的五城察院,是京城重要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一。其人员构成,包括巡城御史、司坊官、吏员及杂职等几部分。五城职官吏役不同的身份,使其各有不同的选任方式。清代官吏选任制度的完备,由此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惠远古城     
《中文信息》2008,(5):54
惠远古城位于伊犁河北岸,距霍城县东南7公里,距伊宁市38公里,惠远系清代所建伊犁九城之一,有新旧二城。是清代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也是当时新疆军事,政治中心。旧城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濒伊犁河北岸,后为河水侵袭。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复遭拆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福州教育学院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福州教育学院、福州师范学校、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及福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等五个单位整合,而同时设立福州教育研究院,与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是一所集教育研究、教育科研、教师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一体的,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新型市属普通高校。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王希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统一新疆后,伊犁、乌鲁木齐成为重点建设地区。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于伊犁设立将军,总统天山南北两路。三十八年(1773年),又于乌鲁木齐设立都统,统辖东至哈密、巴里坤,西至库尔喀喇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