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堡讲座《柏拉图:〈智者篇〉》中,海德格尔通过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柏拉图的存在论进行了阐释,试图完成向柏拉图的"历史性回归"。通过对柏拉图"通种论"的解读,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进行了反思,指出,"同一"与"差异"是柏拉图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的可能性根据乃是作为差异的非存在,而辩证法的任务是使存在者之存在得以显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探讨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后期海德格尔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反思中。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和柏拉图都是西方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他们的碰撞必然给世界带来能够照亮前进道路的火花.海德格尔对希腊人的态度既有尊敬的一面,也不乏解构甚至"谋杀".他从亚里士多德起家,然后以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存在论"来批判柏拉图以及柏拉图主义,而实则本身就是最具有思辨色彩的柏拉图主义.海德格尔晚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了他所开创的"新秩序"或思想新纪元中的"柏拉图".  相似文献   

3.
论西方古代主流正义论的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西塞罗和奥古斯丁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主要代表.在正义问题上,柏拉图批判功利主义,坚持本质主义的正义论.西塞罗和奥古斯丁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发展了本质主义的正义观.西塞罗吸取了斯多亚学派有关自然的解释,对正义做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奥古斯丁用基督教的上帝取代了柏拉图和西塞罗的"正义之神",把正义解释为上帝安排的事物的秩序与和谐状态,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完全正义的"上帝之城".  相似文献   

4.
结合海德格尔的政治事件来解读他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谋求应对技术时代和虚无主义的政治之初衷,客观认识海德格尔思想与其政治行为的微妙关联,正视他留给现代人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助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海德格尔在纳粹政权的兴起与覆灭期间思想上所发生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解释主义不直接解剖、探究心灵本身,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的言语活动和解释实践之上,创造性地提出:心灵既不像各种形式的实在论所说的那样是实在的存在或属性,也不像各种非实在论或取消论所说的人为的虚构,而认为心灵是我们的解释性投射的产物。解释主义是有韧性的。否定和批评不但没有使之消失,反倒使之在回应中上了新台阶。在解释主义的后来发展中,不仅戴维森和丹尼特对自己创立的解释主义有改进,而且有些人对之作出了新的辩护、论证和发展,还有一些人在阐释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解释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这些为我们深入探讨心灵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相似文献   

6.
张文喜 《齐鲁学刊》2003,40(1):69-75
从马克思的“生存———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之真理观 ,来看待政治这一人类事务领域 ,我们发现马克思、海德格尔攻击柏拉图主义与解构政治哲学是合为一体的。存在之真理观不允许对政治作独立的流俗性理解 ,它所能容纳的只是存在自身出演的方方面面的戏剧 ;“生存———实践”观则真正终结了柏拉图肇始的政治哲学 ,指示了根本的政治问题解答的先在标准只能到经济领域中来寻找  相似文献   

7.
身体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虽不是中心话题,但他对零点之身与作为“双面神”的身体的现象学描述,却代表了由身体所触发的一股反柏拉图主义努力的开端;海德格尔对身体问题的现象学分析,是隐含在他对以“手”为标志的各种感性生命活动的理解之中的;梅洛-庞蒂通过身体图式与肉的本体论构想,完成了与柏拉图主义的彻底决裂。有了肉身的显现,本体仍然可以在场,但却不必借助于神目之光的照耀。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提供了哲学问题的基本情景:它既包含纯粹哲学的思之擢升,亦包含实践/政治哲学的在世共处。海德格尔的洞喻解读意图道说柏拉图未曾言明的无蔽之真,这种赫拉克利特式含藏解蔽的斗争面相在对洞穴火堆的神庙疏解中得到彰显。施特劳斯的洞喻解读对纯粹哲学的存在之思保持了沉默,却对折返洞穴的苏格拉底式处境(城—哲冲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发微。总体来看,海氏和施氏代表了后尼采时代回返古希腊的两种不同路向:一方试图开启纯粹哲学重新开始的可能性,另一方试图直面哲学与诗之争的原初政治经验,尽管这两方面并未出离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之外。海德格尔对太阳(善之相)的无视与施特劳斯对存在(西学之"体")问题的沉默,使得一方堕入虚无主义(形式主义)的深渊,另一方陷入主义之争的泥潭。因此,重新回到古希腊,在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处境下拷问两位哲人的致思努力和各自偏废,对我们理解柏氏思想的丰富意涵和执两用中,恰切评估海氏、施氏哲学思考的整体脉象、眼界高下及其理论得失,具有拨云见日的解蔽意义。  相似文献   

9.
图根特哈特对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主要有两个批评.第一个批评是,海德格尔通过将真描述为进行发现与被展示性,从而遗忘了真的特殊意义.第二个批评是:海德格尔认为被展示性是发现与命题真的条件,因而它也是一种真,图根特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推论.在对学界关于图根特哈特的批评的争论作出展示以后,得出三个结论:首先,图根特哈特的第一个批评并不成立,实际上海德格尔并没有使真失去规范性结构;其次,第二个批评同样不成立,因为海德格尔实际上依照“根据主要事实命名”这一原则来解决真的资格问题;最后,图根特哈特之所以提出批评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试图以语义分析来取代先验哲学.  相似文献   

10.
虚无主义在西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哲学家们对此理解不一.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是指价值论的虚无主义,以尼采为肇始者.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则是一种存在论虚无主义的思路.海德格尔认定虚无主义的根子就在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其实就是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元对立.而列奥·施特劳斯等人主张回到古希腊的"自然"来克服虚无主义仍是一种价值绝对主义的模式.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走出价值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二元对立、重建"公共性"的价值秩序不失为一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之后的文本与图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对柏拉图的批判,所依据的不过是对柏拉图对话中的片面理解而已。实际上,后现代主义所作的批判,更适用于柏拉图被人们所说成的那样,即柏拉图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而不是柏拉图著作本身。当今世界,图像不只是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表面之上或任何媒介之中,而且占据了一个先于“事物本身”的位置,甚至可以用“图像先行”来定义。也就是说,图像不仅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均先于实在。面对这种日益把自己看成既是图像的生产者又是图像的产物的文化,我们的美学理论应当作出批判性的回应。首先,图像世界实际上是被生产出来的(并且,在某些方面是一种自我生产);其次,被生产出来的主要是图像世界,而非社会的或“物质”的现实。在柏拉图那里,只要图像真正地指涉永恒的理式,就能得到认可。但是,在我们置身其间的文化里,图像王国却宣称自己构成了整体本身。它暗示自身无所不包,似有大举取代社会、物质、自然等领域并使之附属于自己之意。然而,把图像世界描述成一个貌似整体的生产范式之外延,反而让我们找到了几个图像批评所需的突破口。突破的关键不在于对真理的要求,而是我们发现任何代表整体的企图都是以必要的排他性(尽管它必须隐蔽)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史观,通过对尼采"五个主标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来阐述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把尼采归结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哲学的完成使哲学进入到了另一个开端———对存在及存在之真理的思的阶段。海德格尔的这一解读引起了整个哲学解释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杨冬 《北方论丛》2006,(2):45-49
浪漫主义诗学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从18世纪批评传承而来的情感主义诗论;二是由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改造而来的柏拉图主义诗论;三是从亚理斯多德那里演化而来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唯有对它们进行深入辨析,我们才能系统把握浪漫主义诗学的特征,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图灵测试是AI的哲学基础,曾一度激励了AI的发展。今天,一些人仍将它看作AI的“黄金标准”,但更多的人认为它已然“过时”。那些对图灵测试的批评源于对它的误解,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取消主义、归纳主义解读。一旦这些误解得以澄清,批评也就失效。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图灵测试的支持者,也大都未能领会它所蕴含的深刻洞见。这个洞见就是,智能是个“情绪概念”。与智能的“情绪概念”相匹配的是对图灵测试的反应依赖解读。普劳德富是此立场的当代倡导者。不过,她对反应依赖解读的表述是有问题的。机器要通过图灵测试就需要具有与人类相当的社会认知能力。这告诉我们,要建造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其关键在社会认知,而非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重在对智能的隐匿本质给出计算解释。  相似文献   

15.
洞穴喻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比喻,重返洞穴又是这一比喻中的敏感行为.为什么要重返洞穴?这一问题体现的则是哲人与洞穴或者说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二十世纪的两位思想大家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都对这一行为做了细致的解读.作者比较两人解释异同的用意在于,描述而非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哲学与政治有何干系.这样做的理由是,尝试着全面理解一个永恒的根本问题要好过对这一问题的盲目无知.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首先开创了德性主义的人性论模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逐步系统和完善,奠定了德性主义的人性论传统,构成了西方人性论的一个基本方面。近代西方,对此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没有超出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两重模式,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贯穿着理性至上的人本主义哲学路线。海德格尔在对早期人本主义扬弃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人性论,开启了现代人学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5-12
梳理巴迪欧文本中与海德格尔相关的概念逻辑,可以发现,在柏拉图转向、现代性问题和语言的真理性三个方面,两位哲学家的理论存在关键分歧点。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是哲学蒙蔽的起点,巴迪欧则认为柏拉图代表了数学本体论的发端;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的计数逻辑表征了西方思想的终结,巴迪欧则认为"计数为一"是本体论的一个决定因素;海德格尔认为诗性语言解蔽真理,具有哲学上的优先权,巴迪欧则认为数学语言的减除运作才能带来真理,并定义诗歌。巴迪欧拒斥海德格尔所创立的"诗人时代",他强调数学本体论与主体的运作,不断促发无限真理。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公元前428~347)是在希腊城邦衰落时期从事哲学和伦理思考的,从他的真实意图看,是为了医治导致城邦衰颓的疾患。然而,柏拉图的美德伦理思考远远超出了一种单纯的城邦主义的道德谋划,它成了西方各种论理传统的一种构造性渊源。对它的解读或反驳几乎成了西方世界一切时代思想家的一种自觉意识。弄清楚柏拉图美德伦理学的缘起、哲学基础、实践原理、最高关怀和现实关切,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柏拉图因素”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叶芝的历史循环诗学是其一生哲学思想的总结,一般认为其来源有佛教密宗、犹太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等。对于《再度降临》这首诗歌,之前的解读理论基础普遍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解经学。结合对叶芝其他一些代表性诗歌的文本细读,本文认为叶芝的历史循环诗学思想还应该包括凯尔特文化传统,尤其是灵魂转世说。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对梵高油画《鞋》的描述曾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往的论者虽然指出了海德格尔描述的“农鞋”存在史实谬误,却没有更多解释海德格尔为什么认为它是一双“农妇”的鞋子。该文认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继承了西方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真理与“光”的传统。《艺术作品的本源》实际是围绕着艺术与太阳的关系而展开的,农妇是用来指称太阳,太阳赐予我们光与热,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是文艺与诗歌之神,海德格尔通过深情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太阳辛劳工作的赞美与感恩。夏皮罗、德里达等人的批评,是由于他们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误读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