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以钢 《云梦学刊》2012,33(3):2-F0002
对源自西方的“性别”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一次严肃的追问和质诘,董丽敏专著《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开始就针对当前中国文化政治的困局展开:当“性别”被我们应用于中国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乃至学科建设时,其学术效应和社会效应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2.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别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使其一直以来都在经历着文化变形的生存体验。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是流散文学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获得平等权利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性别政治视阈下女性话语权建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在政治视阈中话语权缺失是西方文化传统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二元对立和中国传统父权制的超稳定性造成的.赋予女性政治领域应有的话语权必须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和谐的性别角色、平等的性别制度,从而实现女性话语权从缺失到在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王天楠 《理论界》2013,(5):19-21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是当代政治科学领域的主要分支,政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范式。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兴起背后蕴含着多元、复杂的因素。悠久的历史源流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素材,多学科交叉发展为政治文化内涵的厘清、外延的划定奠定了基础,新技术的发展为方法论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撑,民主化浪潮为其兴起提供了现实推动力。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其兴起从研究视域到理论特质,从路径选择到方法论变革都呈现出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桂媚 《理论界》2014,(6):22-24
20世纪中后期,政治营销理论兴起于西方政治学界。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西方国家政治传统和现代经济领域中的营销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独特的内涵。"政治营销"已成为西方国家总统选举、政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以其独特的模式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重着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国家政治营销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认为政治营销理论为政治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民主理念。  相似文献   

6.
此文对外国文学研究中以时间序列展开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虽然历史想象从来离不开空间的展开方式,地域文化特征也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视角,但线性的历史时间序列长期以来都是文学研究的主线。既往的研究虽然也将文学书写中所包含的地缘政治要素进行了叙事层面、作品特点和人物心理等层面的分析,但并没有对地域要素和地缘政治文化问题与文学之间的关联进行集中审视。作者指出,在后“9·11”日益复杂的历史时期,文学研究重视地缘政治的批评视角可以扩充和调整文学研究理路,有利于深入探讨文学的跨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对日常生活的表述(即日常生活话语),不难看出这一话语实际上隐含了深重的性别政治。20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话语预设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二元对立及其之间的权力等级。而将这种等级关系与性别阶序挂钩,似乎成了一个普泛性的话语策略——即在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与滞守的二元对立中,超越的向度始终被指派给了男人,而女人天生就是日常生活的滞守者,甚至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对女英雄的修辞也只是从一个相反的方向来贯彻这一话语策略。这一话语策略不仅参与了现代性意义的构建,甚至还参与了对现代性的反思。由此足见现代知识谱系中无所不在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8.
由于文学的政治传统和20世纪中国的现实国情,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文学与政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不同的结缘方式,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政治文化理念、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特殊的审美风尚。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文化传统,使文学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和教化功能,但也对文学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伤害,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广泛兴起新社会运动,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理论的兴盛,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政治的兴起。文学理论发生了向文化理论的范式转换,进而成为文化政治的组成部分,大规模地走向了政治化。就学理层面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两大理论派系,葛兰西、阿尔都塞、雷蒙德·威廉斯、德里达、福柯等五人的理论对文论政治化的影响最大。各家文论流派政治化的路径并不相同,分别侧重与性别政治、种族政治、身份政治、(后)阶级政治、生态政治等后革命政治相关联,但都采取了反本质主义和边缘化叙述这两种策略。文化政治文论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理论的政治地位,也存在着缺乏宏大政治关怀,忽视文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等缺陷。重建文学性,重返人文关怀,重构文学价值,恢复政治的宏大抱负,正在成为文化理论、文化政治热潮之后的当代文学理论的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赛博朋克科幻电影在描述一个独具魅力的后人类世界的同时,也为性别研究提供了特殊的文本。相较于其他影视作品而言,赛博朋克电影中的赛博格和超人工智能等主体身上体现出以下特点:赛博格身体可更换的特殊性所导致的传统性别气质规范的失效,性别气质趋于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对传统两性角色、性别分工模式的超越导致了传统性别结构的破裂;在赛博朋克科幻文化所携带的后现代微观政治烙印的影响下,传统性别政治中性地位的瓦解。赛博朋克科幻电影为我们展望了一种性别政治图景:性别规范的失效、性别差异作为偏见之源的退隐,以及两性在此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发展与彼此合作。同时,这种前景也指导当下的女性主义者们注意到二元边界的不确定性,帮助接纳性别内的多元化身份,从而在尊重身份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同一支点,以吸纳、包容更广阔的人群参与到性别平权之路上来。  相似文献   

11.
解严之后的台湾女性主义书写,体现出鲜明的中产阶级趣味与叙事特色、自觉的女性主义以及性别政治意识,渗透了后殖民与后现代色彩,介入到台岛社会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场域之中。《岛屿边缘》是解严后的台湾性别政治与文化批判的典型,它将女性解放议题发展成为性别政治命题,以边缘位置和战斗姿势开启了一种以性别与知识、性别与国族、性别与阶级等权力关系研究为核心的批判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超越了解严前台湾女性主义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12.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诉求包括启蒙、革命、重新启蒙、后启蒙等四个阶段,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启蒙者、被改造者、新启蒙者、智识分子等四种身份的剧烈变动,文学研究的话语形式分别为启蒙话语、大众话语、新启蒙话语、技术话语等四种类别。与以上相对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分为政策与制度图解、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政治等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从文学叙事层面对性别政治进行有效分析,一直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张爱玲利用细节与宏大的变奏,探索了女性与政治新的关联方式,但在性别政治内涵方面建构性不够;借助重复,张爱玲对女性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改写,但离家别国之后个人生命体验的萎缩,又使得这一改写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因而,张爱玲的参差对照的叙事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性别政治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语境中性别政治实践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芙蓉镇》为研究个案,以身体话语为切入点,从身体表征、性的话语、身体的抗争与僭越等层面探析文本的文化政治学意涵。本文将身体话语作为解析社会深层权力机制、厘清政治文化图景的镜语,试图在身体话语、权力以及文化政治三者的意义互动中构建对“文革”的历史书写新的阐释空间,从而揭示铭刻在身体之上复杂的权力关系,并由此展开对“文革”悲剧多维度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是对机械式社会-历史批评的庸俗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在文学研究中致力于对文学文本中的沉默、空白和风格断裂等症候的发现和分析,体现了一种新马克思主义的形式-文化学研究,其理论渊源可以找到与阿尔都塞、马歇雷师徒等的关联.文学研究的政治无意识视阈,需从文学本身出发,并最终回到文学;其政治不是狭义的政党政治,而主要是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流散写作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对其分析探讨发现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以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在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浪潮中,原先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的弱势族裔开始解构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逐步摆脱从属的女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性别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性别因素日渐鲜明地进入了文学批评领域。性别批评在其批评特征上表现为批评定位上的政治性、批评标准上的个人性和批评方法上的多元性。性别批评在内容和方法上对传统批评的反叛和颠覆具体表现在作品形象分析、阅读接受研究和写作策略选择等方面。性别批评因其对社会文化问题的特别关注而被认为是19世纪社会文化批评的复兴。当“性”成为人们理解社会权力结构的切入点时,性别领域里的男女关系便成为社会政治领域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权力关系的一种类比与对应。性别批评话语因此而成为一种介入社会的隐喻性话语  相似文献   

18.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及其发展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始于60年代的西方政治发展研究,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现实的政治原因,其最大弊病在于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发展模式。亨廷顿是西方政治发展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其政治发展目标体系包括政治一体化、政治制度化、政治民主化。在政治制度化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上,亨氏的理论比早期政治发展理论更具现实性。他的发展文化观,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坚持因国而异、具体分析,最终指出了现代化与西化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族裔性的追寻与消解: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政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文化身份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对赵建秀、徐宗雄等华裔美国男作家和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等华裔女性作家的族裔认同和文化书写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和辨析。揭示出作家们族裔、文化身份的追寻或消解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立场的政治,是性别政治与文化政治的纠结;提出在世界依然存在诸多不平等的当下,华裔美国文学应该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争取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