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海洋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海洋战略决定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兴衰成败。1949年以来,中国的海洋战略经历了从以"生存"为底线的海洋认知,到以"发展"为基调的海洋政策,再到以"强国"为战略目标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核心内涵的海洋发展战略。中国正处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机遇期,既有良好环境和基础,也有风险和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启示。第一,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海权建设是以资本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性过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应走综合性海权的发展道路。第二,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制约,其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陆海统筹和平衡能力,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陆海统筹的复合型海权发展道路。第三,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建设必须选择合适的限度和区域,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有限性、区域性海权的发展道路。第四,新兴海权的成败取决于新兴海权国家如何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国海洋霸权的关系,走和平式海权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海洋强国不仅有利于涉海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也是维护与拓展海外利益的关键,更能成为塑造面向全球性大国的有效途径。有鉴于此,本文尝试结合海洋时代的整体性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综合考虑海洋强国战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海洋强国战略构建可行的理论框架:以涉海国家海洋需求与能力的互动关系作为核心假设,以涉海国家的客观环境(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和主观定位作为干预因素,以涉海国家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作为介入变量,尝试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说明——海洋强国战略不仅可以推动实现进程性的海洋"强"国,更能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成就结果性的海洋"强国";同时,涉海国家没有实现海洋强国则是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定位的负面干预,使得海洋需求与海洋能力的互动无法实现良性匹配;最后,战略是回应涉海国家与海洋强国之间关系的最佳答案,但它本身的效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实施海洋战略"概念,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与海洋维权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今后海洋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实施海洋战略,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方针的贯彻和落实,是实现海洋强国的基本途径和具体规划。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阐述了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内涵及地缘战略意义,指出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反映了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探讨了中国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面临的机遇与诸多挑战;着重分析和设计了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若干路径,并明确提出了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海洋治理的对策建议。指出积极打造蓝色伙伴关系—蓝色利益共同体—蓝色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海洋社会成为中国海洋治理的终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历史选择和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开拓创新,制定完善海洋政策和战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体系。从毛泽东时期的向海图存防御性海洋战略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的开放性经略海洋思想,从江泽民时期"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主张到胡锦涛时代发展建设"和谐海洋"的延伸,习近平新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海洋发展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理论体系。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旨在厘清和明确我国迈向海洋强国发展进程中的顶层设计、政策发展嬗变的轨迹、核心理论与重要观点、实践经验与历史教训,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太平洋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共同举办的"海洋观与建设海洋强国"学术研讨会,旨在研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希望各位专家在研讨会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构建中国海洋观和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做出积极贡献。海洋观和海洋强国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相互依存、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与管理学等技术性学科认为海洋保护区是传统海洋管理方式的替代物,但由于海洋事务多为跨国议题,从国际关系角度对之分析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海洋保护区的认识。海洋保护区虽然打着科技发展和市场原则的旗帜,其生成与发展则是现实建构主义提出的权力与观念的互动。首先,海洋保护区是"二战"后环境保护占据道德制高点而催生的社会事实。其次,海洋保护区建设难以摆脱权力政治的制约。作为海洋空间社会建构的表现形式,海洋保护区体现了国家借用海洋保护名义进行海洋扩张的事实,其实质是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利益竞争的新方式。海洋保护区有可能沦为那些在技术与资金方面占优势的强国的新殖民主义工具。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海洋地位和海上力量已今非昔比,但作为昔日的全球性海上强国,俄罗斯依旧拥有重新崛起为海洋强国的巨大潜力。2015年最新颁布的《俄联邦海洋学说》规划了俄罗斯在新时期的海洋战略和任务。本文分析了俄罗斯重新修订海洋学说的背景,对比了新旧两版《俄联邦海洋学说》的内容。本文认为,随着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俄罗斯海洋战略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维护国家安全和恢复国内经济转为维护战略空间安全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并致力于谋求地缘政治博弈的优势和海洋强国地位的回归。同时,俄罗斯海洋战略的嬗变不仅事关俄罗斯国家的兴衰,而且对中国和世界将产生深远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而且对中国未来海洋战略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海权角度来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其自身实力增长和海外利益扩展的自然反应,目的在于维护海外利益和岛礁主权以及海洋主权权益。陆海复合体的地理现实与历史经验决定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点在于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有限海权,通过采取依靠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多边主义路径,建设地区性防守型海权强国。  相似文献   

11.
正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漫长,管辖海域广袤,海洋资源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世界大国,坚定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6月20日,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希腊的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的"海洋观",表明了中国不仅把海洋视为下一个战略发展机遇,更显示了中国把它看作一个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发、共同治理、共同受益的广阔舞台,在"和平、合作与和谐"的基调上与各国一起开发利用海洋。李克强总理的演讲显示了中国海洋强国的建设发端于和平的目的,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现实基础和最高宗旨,是中国"强而不霸"与"和谐世界"战略思想在海洋政策方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3.
英国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源领域具有优势,这是其在全球进行海洋能源产业布局的基础;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全球布局反过来也有助于维持英国海洋能源产业的优势。为此,英国同法国等欧洲国家及环太平洋国家开展海洋能源合作,英国同中国的海洋能源合作则是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中英海洋能源合作不仅源于英国的主动,也源于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多重诉求。今后,我国要加快制定海洋能源国际合作战略规划,重视参加多边主义框架下的海洋能源国际合作机制,加强海洋能源人才储备和信息服务,提高海洋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以此增进中英海洋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14.
海洋强国梦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热门词汇,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发展海洋经济等已成为中国官方的正式宣言。然而发展是相对的,强弱也是相对的,中国究竟要在世界海洋秩序中谋求什么样的权力地位?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府政策规划,这都是一个远未澄清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中国海洋强国崛起的条件及环境,结合中国的海上利益诉求,重点从必要性及可行性两个方面,系统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洋强国的三大权力目标,即地区性海上力量、国际海洋政治大国、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对希腊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共同出席了在雅典举行的中希海洋合作论坛。李克强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和平合作和谐之海》的重要演讲,全面阐释了"中国海洋观"。这是我国自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首次这样全面、系统、具体地对外界公开阐述中国的海洋观及海洋外交政策,并就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发展海洋交通和海洋安全、解决海洋争端和维护海上和平秩序,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反对海洋霸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中国的看法。这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的资源宝库、最大的运输通道以及沿海国家的战略缓冲区,海洋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对海洋的研究多关注国家的海洋综合实力,很少涉及国家的海洋依赖性,更鲜有关注两者的协调情况,因而难以对海洋综合实力的走势做出科学的预估。为此,本文以中美两国为研究对象,构建国家的海洋依赖性和海洋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两者的耦合分析模型。结论如下:(1)国家的海洋依赖性方面,美国近十年逐年下降,中国逐年上升并在2010年超过美国;国家海洋综合实力方面,美国处于较高水平的稳定状态,中国起点低但发展快,与美国差距不断缩小。(2)十年来国家的海洋依赖性与综合实力耦合程度的降低限制了美国海洋系统的发展,美国已进入海洋战略的收缩阶段。(3)中国海洋依赖性和海洋综合实力形成良好的耦合关系,对提升国家的海洋影响力和海洋依赖的安全程度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法律体系,必须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目标,并为实现海洋强国各项具体任务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围绕推进海洋各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岛礁领土主权和区域性海洋权益、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这三个海洋强国目标,我国已在海洋领域部门法制定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同时也面临缺乏海洋领域立法顶层设计,对外国和国际海洋立法最新趋势缺少回应等问题。当前,应当以推进“海洋基本法”为契机,实现海洋领域顶层设计的法律化。同时,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继续完善部门法单行法立法修法任务,特别是加强海洋新部门立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翟崑 《太平洋学报》2020,(1):97-102
2019年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青岛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主席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这一理念对内可以视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发展,对外则可视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的重大发展。由于海洋命运共同体提出时间尚短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界和政策界对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认知和行动的探讨与筹划刚刚开始,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本文尝试说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个知行合一的体系,是政策概念体系和战略实践体系的并举合一,这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体性,在行动上应相互促进,在目标上追求高标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防止知行“两张皮”。  相似文献   

19.
正11月20日,以"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策略、措施与实践"为主题的第九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暨海洋科学技术颁奖仪式在广西北海举行。论坛由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共同主办,主会场共有6位专家分别作了不同主题的主旨报告,下午6个分会场召开了专题学术会议。论坛开幕式上还为2017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2017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获得者颁发奖励证书。论坛近800余人参会、中国海洋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着眼当下,将全会精神贯彻到2022年工作中,凝聚国内国际一切可以凝聚的资源,团结国内国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衷共济,和合发展,努力开创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工作新局面,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蓝色伙伴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