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外交是一种民心相通工程,不仅可以为一国外交战略的实施提供社会和民意基础,也是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太平洋岛国是中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线的重要区域,因此也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目标国。中国的太平洋岛国文化外交目标在于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打造岛国民意基础,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而提升中国在岛国地区的影响力。目前,中国文化外交通过文艺展演、文化教育交流、侨务外交、孔子学院等路径,增进了岛国对中国的了解,也增强了中国在岛国的软实力。不过,受异质文化因素及中国传统文化外交路径缺陷的影响,中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文化外交的成效还比较有限。今后,中国文化外交需要增强双向度交流平台、交流方式、智库和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旅游合作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政治延伸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太平洋岛国的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结合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旅游合作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七项旅游合作的对策措施。本文认为,应尽早完善旅游合作的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南太平洋旅游组织的协调作用,推进旅游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建设岛国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推出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岛国旅游营销力度,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太平洋岛国旅游业。  相似文献   

3.
朱蓉蓉 《学习与探索》2012,(12):156-160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间组织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在国内服务于政府的社会治理,在对外关系上也是政府的得力助手。作为中国总体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组织外交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发展,然其发展水平与外交强国的目标诉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民间组织在国际事务和跨国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可以说已经到了不能被忽视的地步,不管是官办民间组织、半官办民间组织,还是民办民间组织,都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是维系东亚安全格局的重要力 量。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韩日友好年。但是,2005年的日本 外交咄咄逼人,在历史认识、参拜靖国神社和领土问题上不断对其周边国家 进行挑衅。对此,太平洋时代的中国应当如何选择。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 探索。本文认为:具有怀柔与中庸等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特色外交为突破 东亚安全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邓小平外交 原则,积极构筑亚太大周边战略,才能更好地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为 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21—23日,习近平主席对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并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习主席在访问期间发表了多次讲话,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即中国"愿同各岛国一道努力,求友谊之真,务合作之实,结共赢之果,共圆发展繁荣和谐之梦",宣示了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立在命运共同体理论基础上的平等外交。这一理念反映了"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全新的外交义利观,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新姿态和新布局,从而开创了我国新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构架体系。习主席"平等外交"理念的提出,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时期。从新中国奠基时期的"革命外交"到改革起步时期的"务实外交",再到"全球化"新时期的"平等外交",实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由于二战后日本与南太平洋岛国外交发生演变,有必要探讨日本从环境外交向海洋外交转变过程中对该地区的外交定位。二战结束后,日本势力一度彻底退出了南太平洋地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南太平洋岛国纷纷独立整合组建太平洋岛国论坛,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重新开始加强对该地区的外交攻势。此后,通过举办八届日本—太平洋岛国首脑峰会,日本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逻辑实现了从环境外交到海洋外交的转变,在历史惯性和现实主义外交的双重作用下,日本力求在南太平洋地区构建符合自身利益与偏好的外交模式。目前,日本已将其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提升到与中东地区、非洲的西翼并重的高度,成为其海洋战略的东翼。中国今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将不得不直面日本的海洋战略,并与之展开博弈。  相似文献   

7.
费晟 《太平洋学报》2014,(11):55-62
南太平洋岛国的华人移民社会最初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近代中国劳工输出的结果。"二战"后,华人移民基本实现了本土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新的移民潮,形成较大规模的华人移民群体。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华人移民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南太平洋岛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由此确立起较高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不过,华人移民群体也不可避免地被当地社会内部冲突与矛盾所波及,并受到部分西方媒体及少数政客的借题炒作。本文认为,从我国发展对南太平洋岛国战略关系的角度看,岛国华人社会将扮演日益重要且积极的纽带角色。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太平洋岛国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美国例外”“有限干预”和“战略拒止”为特征的战略文化。基于“美国例外”,美国提出需保持对“自由联系国”的“绝对权威”;基于“有限干预”,美国寻求与太平洋岛国建立机制化合作关系;基于“战略拒止”,美国对域外国家介入太平洋岛国事务保持高度警惕。在战略文化的驱动下,美国积极改善与南太平洋区域组织的政治外交关系,加强顶层设计,由美国国际开发署统筹对太平洋岛国的对外援助事务,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树立美国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并将太平洋岛国纳入伙伴关系网络,在太平洋岛国及周边地区扩大军事部署。即便如此,由于美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发展问题缺乏认知,忽视双方历史、文化差异并与太平洋岛国存在现实利益分歧,美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战略文化辐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9.
全球卫生危机的加剧使得卫生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项显性议程,卫生议题也逐渐进入外交政策领域。美国自19世纪伊始就十分重视卫生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美国卫生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卫生外交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我国卫生外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路线。加强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应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项。论文首先分析了加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的原因;其次,探讨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可能存在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提出加强高层交往、构建合作伙伴、深化科研合作、参与环境治理、遵循商业原则和善用国际法律等有效合作方法和策略,为推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新时代十年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绿色发展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跨越,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大幅提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呈脱钩趋势,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但中国绿色发展也面临多重矛盾挑战。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挑战,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与技术制约的挑战,区域间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绿色意识与绿色行动不匹配的挑战,绿色制度体系不完备的挑战。新征程上推进绿色发展要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发展,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合力。  相似文献   

12.
13.
争取宗教自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在早期阶段表现为争取宗教宽容。但宽容不等于自由。近代自然神论者提倡以理智为向导,发扬怀疑精神,充分尊重个人判断,这导致了信仰自由。信仰自由借重于法律首先在美、法等国得以实现。无法律则无自由,无法制则不能保障公民权利。信抑自由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创立。它的理论基石不是无神论,而是对个性和人权的敬重。不应把公民信仰自由权利归结为党的宗教政策,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信仰宗教是公民的私事,只同个人良心有关;动员社会舆论“批判宗教”,违反法制精神。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在学术上地位平等。只有开放有神论,才能真正繁荣宗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中亚外交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波 《日本研究》2007,84(2):65-70
从战略上讲,日本对中亚的外交演变经历了以经济援助为主到目前政治对话为重心的过渡,经济援助政策虽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基本上已经从属于其整体的地区外交战略,其目的已经超出了“能源外交”和“贸易外交”等经济利益的范畴,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和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安全等国家战略利益日趋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迈向一个全球大国的进程中,中国需要为自己设计一项全面的外交战略。这项战略将不仅能够保证中国近期外交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将确保中国成功地实现向一个综合实力大国的转型。本文提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应奉行一项“伙伴战略”,即优先追求国家的经济发展,优先采用伙伴外交的手段,重视发展和主要力量中心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追求中国外交目标的最佳实现。本文的第一部分将论证,这种战略是在中国所处的准多极的国际体系中最为可行的战略。第二部分将阐述这一战略的目标、手段和性质。第三部分将设计这一战略在空间上展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北极外交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北极外交经历了早期的以北极科学研究以及北极科学合作为主导的北极科学外交阶段、21世纪初以加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争取身份承认的北极身份外交阶段。在身份升级之后,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进入到怎么做的阶段,中国的北极外交也应适时作出调整。在进一步推进北极外交的实践中,首先需要厘清不同阶段中国在北极地区的不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制定北极外交战略,对北极外交活动进行统领性的战略规划,进而加强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的机制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多层面行为体在北极外交中的能动性,构建多主体、多领域、立体式、双向度的北极外交实践模式,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实质性存在,最大限度地拓展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审美文化:历史与现实汕头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肖鹰(汕头515063)“审美文化”概念的历史,应当追述到席勒在1793—95期间撰写的《美育书简》[1]。在这部著作中,席勒首次提出了“审美文化”概念。产生这一概念的历史背景,是现代性启蒙运动在欧洲的...  相似文献   

18.
隽鸿飞 《学术交流》2005,4(7):14-20
对历史动力问题的传统理解,已经越来越不能解释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理解所依据的"经典表述"并未揭示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全部内涵.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及其生存方式出发,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从不同的层次做了全面的阐释,从而形成历史演进机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和两种生产理论.对历史动力的这三种不同的理解是统一的,只是由于三者言说的语境和探讨问题的层面不同,才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无论是在哪一种阐释中,现实的人始终是马克思立论的核心.正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这种理解的一个内在的逻辑结论就是,在未来社会中,现实的人自身的生产,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刘涛  李敬 《创新》2023,(6):55-66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备了坚实的制度和政策支撑。然而,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任务依然艰巨,区域、城乡及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问题明显。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在城乡融合中促进共同富裕协同,在乡村振兴中提升共同富裕品质,在返贫治理中补齐共同富裕短板,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防务外交是国防部门官员、智库和相关军事机构通过讨论和处理各方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提升国家间军事与安全信任和信心,而采取的外交政策与行动,对于促进国际和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东盟防务外交取得了较快发展,建立了多轨防务交流与沟通机制,促进了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也为东盟确立在东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防务外交在双边和多边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双方在政策规范、议程制定和议题选择上加强沟通协调,为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