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产资源对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国和消费国,易受到资源贸易、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经济等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是矿产资源生产国,与中国资源合作进展迅速、合作潜力巨大。但存在着国内政治、法律、民族主义和大国地缘博弈等风险和挑战。对此,中国需要切实推进"一带一路"资源外交与相关国际制度、合作平台建设以及具体项目落实,通过资源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从对外水援助的视角深度分析美国的亚洲战略部署与外交政策实施。对外援助是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外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援助捐赠国,水援助已经成为美国实现亚太战略,维护亚太地区利益和影响力的重要重要工具性手段。美国在国内外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三个支柱",影响受援国家适应性国家战略的制定。在受援对象上,美国根据战略需要圈定优先水援助国家;在援助内容上,美国的水援助努力对接亚太国家的国内发展与社会治理;在援助手段上,持续性进行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水援助活动,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的对外水援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油气产业链视角测度和比较了"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的油气贸易竞争力并评估了其合作位势。研究发现:中国和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的产业链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合成纤维等下游环节,主要油气出口大国持有原油和天然气贸易竞争力,但在合成纤维等下游环节缺乏竞争力和比较优势,通道国的不同油气产业链环节竞争力都很弱,中等油气国家在油气产业链环节中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也不突出。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的油气产业链合作位势在原油和天然气品类最高,在中国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的合成纤维和合成树脂品类出口中也较高,但"一带一路"主要国家有机化学品和合成橡胶品类竞争力和合作位势较弱。"一带一路"油气产业链合作应加强聚焦各国间的竞争力互相嵌入和比较优势匹配。  相似文献   

4.
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应高度关注美国的北极战略立场。北极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区域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性延伸,集聚着两国战略资源的持续投放。在中美结构性矛盾逐渐升级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战略致力于提升美国在北极地区的竞争优势,维护美国的北极利益,限制域外国家深入参与北极事务,最终构建从印度洋到北冰洋的对华战略包围圈。竞争性抵制的拒阻思维,是当前美国政府应对"冰上丝绸之路"的决策必然。但囿于经济实力、战略资源等方面的制约,美国选择与盟国联合拒阻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相应的战略构建为"冰上丝绸之路"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北极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有可能出现中俄主导的以东北航道为基础的"冰上丝绸之路",与美加主导的以西北航道为基础的"北美北极走廊"并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陈璐  刘柏阳  张苏缘 《阅江学刊》2022,(3):130-138+175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因素已成为影响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经贸关系升级的重要变量。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的贸易数据,运用扩展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文化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距离抑制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与“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相比,“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对文化距离变化的敏感性更低。应该不断深化跨国文化交流,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逐步扩大内容文化出口,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6.
区域公共产品短缺制约东亚地区发展,发展援助和区域安全领域应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重点。区域公共产品供应机制建立过程中涉及域外霸权与地区成员、地区成员之间两种博弈类型,域外霸权的介入影响地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基于东亚成员的现实需求和互动经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是促进东盟乃至东亚地区发展的最佳路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早期收获项目,其成功经验对于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域外、甚至更广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序幕与进程,曾经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以独特的东方智慧为世界发展开出良方。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与共同发展理念受到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日本对它的态度经历了由消极到积极的变化过程。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政策可以概括为"有限度对接"和"多角度对冲",即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有限度参与合作,同时在框架外加大针对"一带一路"的对冲。日本转向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其基本动力源于改善中日关系的"短期需要",以及应对美国对外政策变化以"预留行动空间"的需求。日本在合作中设置多种限制以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反映出中日合作欠缺必要互信的现实。日本强化针对"一带一路"的竞争措施,主要动力来自对华战略竞争的长期目标,以及国际秩序变动期内争取主导权的强烈意识。日本国内支持与反对"一带一路"的力量与观念并存,其复杂态势将影响日本今后对"一带一路"的应对。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投资模式,是新时期南南合作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不单是鼓励走出去,同时也是引进来的重要时机,"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南双向投资的新增长点,对中国产业升级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间双向投资的趋势、原因及特点,发现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向投资仍处于中级不平衡的阶段,潜力巨大。从中南双向投资合作的角度,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相关对策:鼓励中国沿海地区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时机,加快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鼓励沿线转型经济体和东南亚国家利用地缘优势和比较优势对中国中西部加大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6):72-74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一直是国际发展与合作的趋势所在。"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共同体,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切合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初衷。同时,《海商法》历经修改,在我国航海贸易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据此,文章讨论了《海商法》在"一带一路"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中的事前事后保障、人员货物保障、对内对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性和地位看似在下降,但国际发展合作改革的进程则在加快。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国际发展合作的战略化和安全化转向,大国竞争成为国际发展合作的主导性战略;二是塑造美国国际发展合作新模式成为美国国际发展合作的主要方向;三是新的制度工具设计具有更强烈的时代性和战略现实主义特征。美国国际发展合作在战略、模式和机制工具三个方面的变化,具有明确的针对中国尤其是"一带一路"的目的。在实践层面,其具体的抓手包括:一是话语攻击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模式;二是构建和利用多边合作平台限制中国;三是整合现有机制工具并推动制定美国国际经济战略;四是创新发展融资工具。虽然短期看,美国国际发展合作新战略对中国实质性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其潜在、持续和长远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唐铜生 《创新》2010,4(2):10-14
利用翔实准确的进出口数据,对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状况、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结构及贸易优势,中马两国之间同时存在互补和竞争的分析,两国的经贸发展应向贸易平衡,增进产业互补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治理是全球性难题,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减贫一直是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及参与共建国家中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备受贫困之苦.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些国家如何借助国际合作加速自身发展、增收减贫,是其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的优先考量."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繁荣...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既不可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也不会与TPP针锋相对。中美两国提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方案:美国主导TPP、TTIP是"排他性的",是为了巩固其在全球的经济霸权,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共商、共建、共享,是包容、开放的方案,欢迎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和国际组织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合作中来。"中美经济博弈"围绕地缘政治、国际规则制定权的话语权、TPP与RCEP竞争等领域展开。与TPP不同,"一带一路"倡议超越了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语言文化、政治制度和民族界限,中国以比美国大四倍的国内市场和经济潜力寻求全球的发展与合作。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地缘政治风险、传统安全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法律与道德风险、债务风险、中国公司自身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的风险。为克服上述风险,本文提出"三两"政策建议,即"两容",强调"包容性";"两分",强调"共享性";"两轨",强调"共存性"。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受国际开发合作领域新的发展潮流影响,特别是亚洲自身发展阶段的转变,使得亚洲地区开发合作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后起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基础性开发任务和新兴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构成了亚洲多层次的开发局面和相应的开发合作格局。日本作为传统的援助国积极应对这种变化,谋求从开发援助到开发合作、从援助数量大国到高质量援助大国的转变。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在新的对外合作战略下,将迎来开发合作的高潮期。在对亚开发合作中,中日两国存在的利益冲突导致双方战略竞争加剧,中国作为新加入者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踏上了新征程。其中产业关联是国家之间建立产业共生体系的关键支撑,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而非负向的挤出效应;扩大市场需求、鼓励进出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重要条件,成为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共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距离因素在中国外来直接投资与贸易流量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离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将样本国数据输入模型,得到的回归结果表明,样本国与中国的经济规模总和、样本国对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流量呈正相关,样本国的经济规模、距离与双边贸易流量负相关.通过引力模型可以求出样本国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引力系数;比较不同的投资-贸易引力系数可以发现,近距离国家间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流量的互补性较强,远距离国家间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流量的互补性较弱.  相似文献   

18.
解构近期澳大利亚对南太平洋岛国援助政策的调整不仅有助于中国准确应对亚太地区的大国博弈,而且有助于厘清全球发展治理的建构基础和议题导向。从2018年底开始,澳大利亚对南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政策迅速转向并表现出与中国援助模式趋同的特征:资金方式上从无偿援助为主转为开始采用贷款模式,援助领域上从重点锁定治理能力相关领域转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执行方式上从以财政援助和方案援助为主转为向单一的项目援助倾斜。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在于亚太地区传统的大国博弈加剧,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援助模式更加符合南太平洋岛国的发展诉求,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援助国试图应对新兴援助国对既有援助格局的冲击。该调整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乃至全球治理领域必将产生的影响在于:一方面,"竞争性援助"客观上促成了受援国主导的发展援助模式;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变革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发展治理架构,但是全球治理摆脱大国博弈、实现去政治化仍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从破冰、缓和到最终实现正常化历经了长达十年的曲折反复。尽管当时中美面临着共同的外部安全威胁,也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但为什么两国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最终实现正式建交?事实上,中美仅存在共同利益基础是不够的,要实现关系正常化需要两国改变对彼此的负面认知,而这一进程只有在外交层面的关系互动中才能实现。本文借鉴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探讨中美关系互动,认为正常化是外交决策中一国自我身份朝两国共同的建交目标调整的动态过程,而关系互动是身份调整的动力。以中美关系缓和为标志,两国开启了为实现建交的关系互动,美国自我身份开始趋向共同的建交目标;在尼克松晚期、福特时期和卡特早期,中美关系互动出现反复,美国身份在自我调整中偏离了建交目标;但到了卡特后期,中美关系互动深化,美国自我身份快速地从偏离建交目标走向关系正常化。探讨关系互动也有利于新时代中美澄清对彼此的认识,改变思维定式,避免误判,为促进双边关系发展提供正向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巴经济走廊被视作"一带一路"规划的旗舰项目。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改变巴基斯坦的经济格局,显著改善GDP、贸易、投资、就业、贫困人口等经济基本面,对巴基斯坦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它还有助于增加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和提高世界主要评级机构对巴基斯坦经济的评级。中巴经济走廊提升了两国的经济关系,双边贸易量和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中巴经济走廊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帮助巴基斯坦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最后,随着巴基斯坦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条件的改善,巴基斯坦的区域内贸易也正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