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滕云 《学术交流》2012,(6):160-164
唐代开科取士,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然而,应举人数众多与擢第名额有限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致使绝大多数举子落第。反复落第的举子一年年被科场利刃所伤,他们写下了大量落第诗,用诗歌生动地记录下他们应考落第后的所思所感和心路的变化历程。从这些落第诗中可以窥见他们在历经落第打击和磨难后,对一直苦苦追求的科举目标逐渐产生了怀疑,怀疑自身的才华不足以登第,也怀疑自己此生有无登第的命运。在这些落第诗中,还流露出他们对科举现象的反思,认识到为赴举应考而长年流落他乡的艰辛生涯以及不分白天黑夜勤学苦读对自己身心造成的损害,甚至耽误了自己整个的人生规划,为此表现出悔意。落第诗中同时记录了他们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开始看淡科举的魔力,并寻求快乐自足的人生,或另觅他途求事业。落第诗中记录的落第举子对科举的怀疑与反思,给狂热的科举热潮注入一些理性成分。这又反过来给落第诗的风格抹上一层抑郁忧伤的情调。  相似文献   

2.
平民的地位更宜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进行确认,是为日常地位.以民国时期苏州轿妇为案例的考察表明,在影响日常地位的诸多变量中,所谓声望,不是抽象地体现一般社会价值观的社会承认,而是特定共同体中体现“妇道”的村妇名声;所谓财富,不是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量,而是村妇兼任多种劳作而获得的家庭收入;而特权,不是一般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主要是在家庭关系中村妇决定自身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或称为人格.与外在的名声和收入相比,对村妇的日常地位来说,内在的人格定位是决定性的.关于平民地位的理论歧见,一旦被置于日常生活运作之中加以讨论,便易于得到比较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岳上铧 《社科纵横》2007,22(5):83-84
汉末士人多忧患,面对经学衰颓,经历了党锢之祸的汉末文人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他们为社会的危机重重而感到悲观,四下弥漫着的悲观情绪交织着他们狂狷与张扬的个性,感叹时光易逝,何不及时行乐。八首“人生”题材的诗中充斥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但恰恰是这些诗却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复归,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它是在一种低水准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与今天我们政府高举民生主义大旗,倡导“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精神,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极不相适应。因此,与时俱进,整合传统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加快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尤为显得迫切和重要。1.坚持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王瑞玲 《社科纵横》2011,26(4):103-105
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不学诗,无以言",其原因是,在教育家孔子眼中,诗是综合性教科书。首先,诗是语言表达的工具;其次,诗是道德认识的工具,同时,道德修养的培养可以外化为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表达丰富而深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延安整风运动之所以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命题,在于其正式宣告了革命知识分子立场的大众化转向.以"情感改造"为视角、以小说《丽萍的烦恼》为契机对这一过程进行爬梳,可以发现个体改造行为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的复杂张力与缝隙:当疾风骤雨般的革命现实到来之际,无论是尚余留着五四情感特质的知识分子,抑或是已树立起主体身份意识的先锋的革命女性,都需要在实际语境之中通过渗透于日常的"情感改造",以转换形成一套与延安建构性指向相符的新政治情感风格.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中国小说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时候的小说创作与史官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由于作者追求叙述的真实性,唐代小说成为后世了解唐文化的一个窗口。这种情况的出现,为学者利用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唐代小说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此方法来考察唐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对唐代小说的创作及主旨有更深更为贴切的认识。但在运用此方法时,不能执着于用时代背景来阐释文本而替代对整篇小说的综合体察,否则会对作品主题有偏颇的认识。本文以唐代士人的婚姻与仕宦之关系为例,探讨用社会历史研究法研究唐代小说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从生命教育的缺失看大学生自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仍,通过访谈等定性研究,笔者得出这背后的原因是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教育与生命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本文就试图从分析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入手,探究大学生自杀的深层动因,呼唤大学教育向生命价值的回归,补上生命教育一课。  相似文献   

9.
曹富雄 《社科纵横》2006,21(9):21-23
聚焦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可用两面镜透视,一方面是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科学评价、对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的全面阐述、对具体领域具体问题的突破性研究;另一方面是怀疑理论的科学体系、动摇理论的指导地位、割裂理论的相承关系、歪曲理论的现实意义。全面分析这一现状,对于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所反映的真、善、美,揭蔽见本,去假归真,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诉诸典型环境中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最伟大的人文关怀.林黛玉身上所高扬的本真之美,是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林黛玉的诗至真至善至美,她的思想、性格、精神通过一系列诗词传达出来,黛玉诗词是其人格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张连举 《唐都学刊》2006,22(5):31-33
唐代江河津渡架设桥梁已很进步与普及,木梁、石梁、舟梁应有尽有。唐代的诗人们也纷纷以如椽巨笔书写虹桥彩梁的丽姿倩影,抒发因桥触发的情志感慨。无论是西京长安的灞桥、渭桥,还是东京洛阳的天津桥,抑或是架设在城郊乡野的板桥,尽管有些桥身早已灰飞烟灭,但其桥名依然存留在不朽的诗章里。唐代诗人用言情味最浓的诗歌来赞叹称颂桥之美景,来抒发情志感慨,从中不难感受到唐人生活的浪漫甘苦。  相似文献   

12.
唐代狩猎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唐都学刊》2005,21(3):14-17
唐代狩猎诗数量虽不多,但作者涉及面广,无疑是辉煌灿烂的唐诗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唐代狩猎诗创作的繁荣,与唐代朝野普遍尚猎的风尚及文人入幕、从军边塞活动密切相关。唐人狩猎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于中还透露出崇猎尚武、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贺严 《社科纵横》2010,25(11):77-81
唐诗选本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唐代的初创期、宋金元的发展期、明代的兴盛期、清代的总结期。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文学集大成的历史阶段,作为唐诗重要载体的唐诗选本,其主要特点就是对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表现出明显的集大成特征,这种特征具体来说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集历代唐诗选编选成果之大成;二是集当时社会时代风会之大成。  相似文献   

14.
解梅 《社科纵横》2006,21(1):124-125
唐代,敦煌成为中亚粟特人的聚居地之一。本文试图结合敦煌莫高窟艺术以及敦煌遗书再现当时敦煌地区的中亚乐舞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6.
I.TheSocialStratumofPopularPoemsoftheTangDvnastyInvestigationsofthesocialstratumtowhichthepopularpoemsoftheTangdynastybelongedhavesofarfocussedontheauthorsoftwogroupsofworks,WangFanzhiandHanshan.Anairofmythologysurroundsthesetwowritersandtherehasbeenconsiderabledebateabouttheirhistoricalcredibility.TheunusualwayofindicatingauthorshipofsuchTangpopularpoemsisalsosufficientinitselftodistinguishthemfromotherformsofpostQinandHandynastyliteraryworks:theyareneitheranonymousfolkworksnortheworkso…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5,(6):108-115
明前期关于唐诗分期的论述,主要以高棅与台阁文人为代表。洪武间高棅编选《唐诗品汇》,形成"四唐九品"之分期,在"世变论"与"体裁论"结合下注重唐诗之文学考察;永乐末高棅在《唐诗品汇》基础上删减成《唐诗正声》一书,已多以"性情之正"为标准选诗,其诗学思想与台阁文人渐趋一致。永乐至成化间台阁文人之唐诗分期多曲解杨士弘《唐音》之三分法,分期更多是依据"世变论"。高棅与台阁文人虽同尊盛唐,但又有区别,前者多推崇盛唐之古诗,而后者更尊尚盛唐之律诗。台阁诗学思想下的唐诗分期与宗尚存在诸多矛盾,在为何尊唐、为何尊杜等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显示出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左汉林 《唐都学刊》2007,23(1):15-19
在唐代,献诗大略可分为两种,一种具有讽谏性质,另一种则是歌功颂德之作。有官职的人献诗为依例上奏,无官职的人要投匦上奏。人们热衷于献诗,是因为通过献诗可以得官或得到高名。边将献乐往往选取或截取当时著名诗人的诗作作为歌词,其歌词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而献诗则是诗人一时之作,歌颂之作较多,文学性往往很差。  相似文献   

19.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遂联 《唐都学刊》2006,22(2):13-17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读唐五代女性诗歌,我们发现其传播方式有石刻——女皇帝、皇后的女性意识的流露;驿壁屏风——公主的控诉;袍、树叶、金锁——宫女的愿望;燕足、石壁、写真——弃妇的哀怨;龟形——征妇的渴望;寺壁、观壁——勇敢女子宣言;红绡帕——“疯女人”的行动;青楼妓馆的墙壁——妓女的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