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2.
孔琳 《国际公关》2010,(1):48-49
“我们不怕拍砖,不怕批评,不论多么尖锐的意见,我们都能面对,批评的声音越多,我们越有改进的动力,因为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相似文献   

3.
古曲《梅花三弄》原为晋桓伊所奏之笛曲,传说由唐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是中国著名十大卉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古琴曲谱有广陵派据《焦庵琴谱》所奏的“老梅花”与溥雪斋所奏的“新梅花”两种。  相似文献   

4.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三种类型一、“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梅花的美人姿态。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梅花本身具有清冷淡雅的美;二是从历史上的故实进行联想,如被引入咏梅词中的美人寿阳公主、王昭君、杨贵妃等;二、“孤标最甘冷落,全不许蝶蜂亲近”──梅...  相似文献   

5.
具有突出水性精神的广州名城,其古典园林理水造景艺术别具特色。引水涌水、近水亲水、傍水临水、夹水借水、贴水围水、荡水戏水等多种设计手法,值得现代城市园林化建设继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林长华 《华人时刊》2005,(12):55-55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 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 “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 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 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 张起来。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 湾的“专利”。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 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 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 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 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 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 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 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 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 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 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 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 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 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 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 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 山区,就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梅树开花,簇簇 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  相似文献   

7.
“风月精神珠玉骨,冰雪簪珥琼瑶当”。古往今来,咏梅的诗人层出不穷,画梅的墨客不绝如缕。这是因为梅花临寒怒放,不落流俗,她坚贞不屈、倔强峥嵘的品格给人以鼓舞和激励。在当代,一个人笔下的梅花,自然茁壮,一派生机,一望可知是沐浴在青风中的野梅,浓艳瑰丽,挺拔刚健。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感觉。日本前首相中普根康弘说:“在文化上打动人不容易,你的梅花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彻底打动了我们,我是你的崇拜者、”在国内,人们称他“梅花王”;而在宝岛台湾,80多岁的画界巨擘目佛庭居士将他称之为“梅1979年夏;。…  相似文献   

8.
李程 《源流》2020,(2):96-96
“梅花端的种梅州”,叶剑英元帅的梅花诗如三春暖阳,让梅州乡亲胸膛热流激荡。纯朴的客家人既有“心如铁石”的坚忍不拔,又有“玉骨姗姗”的和衷共济。因此,梅州人乐意以梅花自喻,而且喜欢植梅、赏梅、咏梅。梅州境内,遍地梅花,但花魁当推“潮塘古梅”。2018年暮春,潮塘古梅荣膺“中国最美古树”,是梅州唯一入选的古树。潮塘古梅树龄千年,广东树龄最长之古老花梅,填补了我国野生古梅分布之空白,以生长地为命名为“潮塘宫粉”,录编入《中国梅花》。  相似文献   

9.
赏梅觅良方     
梅花是著名的观赏花木,以独特的风韵闻名于世。然而中医认为,梅花味微酸,性平无毒,具有解郁、疏肝、和胃的功能。《百草镜》中说:“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下面介绍几种梅花食疗方:  相似文献   

10.
老生 《山西老年》2011,(3):43-43
时下,正值初春,恰是赏梅的好时节。梅花以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每年惊蛰前后为赏梅的最佳时机。梅花的类型、花型、株型各不相同,因此,赏梅要有“三知”。  相似文献   

11.
梅花花芽分化完成以后,将盆栽梅花放在室外,直到深秋,经过露天低温,使花芽得到充分休眠,到小雪前后移入低温房间,花芽可逐渐膨大;这时即可进行花期控制:要使梅花在“元旦”开花,则小雪人室后室温保持在4℃左右,于  相似文献   

12.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梅花与腊梅其实是两种植物,很多人因为它们名字里都带个‘梅’字把它们混淆了。梅花是蔷薇科的,腊梅属于腊梅科……”一谈起植物,平日里言语不多的王玉勤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他是上海植物园的高级园林工程师,植物园内近干种植物他都能一一报上名来。他认为,每个人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并经过长期积累,形成自己的特长。沉浸于园林领域多年,他已成为业内行家。  相似文献   

14.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15.
梅花岭     
每当人们提到扬州,往往要谈起“二分明月”与“数点梅花”的掌故。“二分明月”的典故,出于唐人徐凝《忆扬州》诗中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至于“数点梅花”的故事,则出于张尔荩吊史可法联句:“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张联的出典,又源于“梅花岭”古迹。正好这“二分明月”与“数点梅花”,一天一地,再加上几分人事,就成了千百年  相似文献   

16.
辛己年六月,有幸随团出游,目的地是地处吕梁山深处的宁武县。我们在宁武县游览的第四站便是芦芽山风景区。农历六月初六,一行人早早起来,向芦芽山进发。汽车蜿蜒于悬崖绝壁之间,穿行于深山密林之中。约行百里,始见气势雄伟的芦芽山峦。弃车骑马,穿越一片云杉,方圆十数里的高山草甸———马仑草原展现在眼前,一群群的牛马,悠闲地在草原吃草。同行者云生是邻县五寨人,他说:“这里自古是兵马场,还有赵长城遗址,后来,成了老百姓的牧场。每年春天,人们就把牲口赶到这儿,秋后再接回去。”“不怕野兽吃了吗?”“不怕,老牛们自有…  相似文献   

17.
元末画家兼诗人王冕,对元朝统治不满,隐居浙江诸暨的九里山中。种梅花千株,对花作画,创造了一种画“野梅”的技法,被称为“没骨梅花”,成为扬补之以后的新画派。 他在一幅《墨梅》上,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18.
论梅雪关系     
梅花开与下雪有着同期的时间关系,这引发人们对梅雪关系的认识。对梅与雪生态关系的认识,归纳起来有3种:一是从对立观念出发,用梅花冲雪开放演绎其傲寒品格;二是从相和观念出发,用梅花“雪里开花”来表明其高于其他草木的情操;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虽然对梅雪关系的认识不同,但世人无不以梅与雪的关系来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艺术特征与手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受“天人合一”、“寓善于美”、“自然就是美”等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观的影响 ,形成了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和精练性等四大特征和与之相应的造景艺术手法。所有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独特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诉衷情     
一种花人自蕊中来,牵衣问小梅:今年芳意何似?应何旧枝开。凭寄语,谢瑶台,客无才。粉香传信,玉盏开筵,莫待春回。这是一首咏花抒情词。上片写自已与园中梅花的对话。前两句是写作者从花草树木丛生的地方信步来到梅花的跟前,一手挽着长袍,一边向梅发问。种花人,作者自己的代称。“蕊”:草木丛生貌。作者以“种花人”自称,暗示自己懂得花木的特性。将梅人格化,让她有生命,有感知,通人性,晓人意,为下面的问答提供了基础。接上两句写词人的问,梅花的答:今年的春意如何?应该象以前那样,丝毫不改变。“芳意”;春意。“何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