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小说在被埋没几十年后重新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而近年来,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结合产生了后殖民女性主义,并形成了一种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他们眼望上苍》的主题和写作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妇女运动的著名理论家,她在《黄色壁纸》中表现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探索了处于意识刚刚觉醒的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揭示了夫妻关系的性别政治,从更深层的意义上体现了与父权制格格不入的新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树新娘》是著名美籍印度裔移民女作家芭拉蒂·穆克尔吉小说创作的成熟之作。小说通过主人公塔拉的寻根之旅,再现了殖民霸权、父权制度及阶级压迫对女性,特别是第三世界女性的摧残与迫害,探讨了殖民阴霾下女性意识觉醒之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殖民时期以及后殖民时期几位典型女性的形象,反思其殖民背景下重建自我身份的历程,揭示其回归精神家园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雷雨》都塑造了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压制的“疯女人”形象——“我”与蘩漪。作品中两个“疯女人”不约而同地以疯癫的形式反抗男权中心话语体系,宣讲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最终都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  相似文献   

6.
运用东方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批判来分析李昌瑞的新作《在高处》中主要人物之间扭曲疏远的关系,以此展现隐匿其中的复杂的政治文化信念。通过质疑权威叙述者的叙事,揭示东方主义和白人男权至上论的危害,李昌瑞的作品展现了亚裔女性对社会权力话语和种族歧视的反叛。  相似文献   

7.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理论是性别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白人女性主义提出来的。它认为白人女性主义理论关注的只是性别差异带来的权力与压迫,而权力和压迫不仅来自男性,还来自于阶级、种族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因此,它主张反抗男性与帝国的双重话语霸权。后殖民女权主义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支劲旅,其强烈的政治性和抵抗性使其在当今性别政治及文化批判理论中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出现并受到文艺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在以往的众多女性题材的作品中,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颜色》无疑成为最能体现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深刻剖析了黑人女性在后殖民时代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并从女性角度出发,呐喊出了黑人女性解放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9.
《黄色墙纸》作为女性主义的先声作品,表达了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小说中叙事者利用对小说框架和能指符号的反传统,构建了女性自己的文本方式。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女性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传统创作模式,达到摆脱边缘地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吉尔曼代表作《黄色墙纸》和《女儿国》中所描述的关于女性自主的正反两例。在《黄色墙纸》中,女性成为受害者。黄色墙纸象征着男权禁锢。“休息疗法”影射了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柔弱和自我放弃。在《女儿国》中,女性摆脱了生理和社会性别角色的限制。她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具有力量的美。她们主宰着自己的身体,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  相似文献   

11.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难程度。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研究《白牙》,探讨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题,揭示史密斯对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提倡。  相似文献   

12.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源于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但其独特的文化与种族语境又使它游离主流女性主义批评,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既反对父权制文化观念和男性文学批评标准,又质疑特定意义上的白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认为它们浸润着浓厚的男性本位主义思想或殖民主义意识,从而希冀通过文学创作和批评使少数族裔妇女摆脱多重歧视和多重压抑的历史格局.由边缘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3.
夏洛特·吉尔曼的《黄色墙纸》作为女性批评家重新挖掘的早期女权主义文本,一直以来在文本的意识形态价值和意义上存在着诸多争议。从叙事心理学角度探讨《黄色墙纸》中形成性别刻板形象的原因是性别角色期待的不同,而自我叙事的策略对女主人公疯癫的意识形态意义解读具有更切实的价值,填补了女权主义解读方式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电影《简·爱》《蒙娜丽莎的微笑》《欲望都市》为载体的女性主义叙事直接参与了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简·爱》中的女性形象直接解构父权制社会并争取女性权利,《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力图通过张扬女性意识而成就为独立的女性形象,《欲望都市》中的女性通过多元的主体性选择而对女性自我进行多元化的欲望叙事,三者共同构成了西方女性主义叙事的艺术主流与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色墙纸》中,叙事者“我”对约翰、詹妮与黄色墙纸背后的女人(们)的态度的演变,深藏着其对父权社会制度所持观念的改变。基于这种改变,叙事者“我”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并试图打破男权统治,以最终获得疯癫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进行分析与解读。首先对《雪花秘扇》和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从女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与自然的迫害、女性与自然对父权制社会的解构和邝丽莎和谐生态观与诗意地栖居等四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关于实现男性与女性平等相处,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他者之域:和解的希望——《耻》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身份认同以及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是后殖民理论中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了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分析了后殖民时期南非白人主体地位衰落以及被边缘化、客体化,丧失身份认同感的状况;阐释了强暴所隐喻的深刻意蕴,即作为抵抗话语的强暴只是殖民压迫的复制,是殖民权力的颠倒;探讨了作品所揭示的后殖民时期非殖民化进程中宽容、和解、和谐共存的理念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西方社会男性主宰女性与男性主宰自然二者之间密切相关:性别压迫与自然压迫都是根植于相同的父权思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宣泄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不满的同时又表达了她对人类文明侵略自然的担忧和对构建人类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思考,从而使《浮现》具有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从父权制意识形态和性别角度,对小说进行研读。首先探讨了菲茨杰拉德所处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情况及他的女性观;然后对文本进行女性主义解读;论证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就的特殊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原本是小说《简·爱》里的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可是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她"却逐渐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一个遭受父权制社会男性迫害的广大妇女的代名词。1964年,美国当代文坛巨匠索尔.贝娄一反传统男强/女弱的二元对立人物塑造模式,在他的小说《赫索格》中塑造了一个饱受女人欺压的"疯男人"形象。贝娄在小说中通过颠覆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故事灵巧机智地表达了他对美国六十年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焦虑和关注。他担心女性主义可能会走向人类社会的另一个极端,即用母权制社会取代父权制社会,从而反过来让女性压迫、统治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