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通过阅读西书,赴欧留学,亲身接触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步加深。他的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维新变法时期的民族主义文化观、留学时期的世界主义文化观,发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兼收并蓄文化观。中西文化观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对法国文化的认识及引荐。蔡元培认为中法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法国的科学研究、美术,特别是教育制度值得中国借鉴。他积极推动青年学子赴法留学,介绍法国文化,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并在中国践行法国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化观是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上的文化理论体系.毛泽东文化观和邓小平文化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在文化观的内涵、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地位等方面,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各有其侧重的方面,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文化观,毛泽东文化观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毛泽东文化观在建设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对我们当前正确认识与建设先进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致力于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分析解决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问题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角转换 ,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时俱进 ,不断达到新水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为指导 ,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不仅忠实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则、基本观念、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而且又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文化观研究初始于1993-1994年《邓小平文集》(1-3卷)的全部出齐,发展于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深入于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新概括。在这三个过程中,学术界对邓小平的文化概念、文化范式、文化观的内容与特点,尤其是江泽民对邓小平文化观的继承发展的比较分析等诸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乏新且深刻的见解,但也有不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到社会主义文化观,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演变.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建构反映时代与实践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文化建设目标始终紧扣时代主题,文化建设方针不断与时俱进,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百年发展和演进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启示: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制定文化方针政策,着眼时代发展变化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宽阔的视野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这些经验启示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自鸦片战争到上世纪40年代,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中西文化观在探索、论争中不断嬗变的一百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制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纲领,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全面推到科学、成熟阶段。反思近代以来中国知识阶层文化观的嬗变历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复兴是一个历史话题。清末民初,在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以融合中西为基调的文化观,疾呼复兴民族文化。对中西文化的“取”与“舍”,如何定位存在心态上的纠葛与反复,是梁启超文化观的基本特征。如何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发展前景报以文化自信,同时开放胸怀,理性看待外来文化,是复兴民族文化需要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在这方面,梁启超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中国本位文化观同诞生于民族危机深重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两者都具有救亡启蒙社会思潮的一般特征,都是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大命题的回答;相对于中国本位文化观,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由于时代性和阶级性的差异,作为国共两党代表性的文化观,两者有了不同的历史影响与作用,分别具有了不同的历史运命与归宿。  相似文献   

11.
恽代英的文化观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观,同时有着自己的中国特色,他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和近代中国革命的需要,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事实求是的评价,并就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2.
对陈序经文化观的研究目前侧重于从宏观方面来把握,在具体范畴方面研究不够。通过与复古派和折衷派的比较,认识到:陈序经的共同文化为特殊文化的基础,二者之间不存在并列关系;特殊文化的界定立足于“程度”,而不在于“成分”。特殊文化观是陈序经建构全盘西化论的有效证据,同时又具有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3.
恽代英的文化观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观,同时有着自己的中国特色.他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和近代中国革命的需要,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事实求是的评价,并就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4.
在提出"中国粮食文化观"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为耕者谋其利,为食者造其福"的中国粮食行政文化观。认为粮食行政文化观的理论基础是"农为政本";粮食行政文化观的实践途径是粮食制度;粮食行政文化观的传承渊源是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试着从哲学基石、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三维解读,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文化观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毛泽东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逐渐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有一系列独到的建树,于是形成了新的文化观。毛泽东的新文化观不仅指引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之路,更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提出了诸多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有闪光的新论断,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创造了前提。是给我们留下的极为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7.
典籍英译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林语堂和辜鸿铭两位学贯中西、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基于自身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传统典籍英译实践中,两位大家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有所不同,林语堂倾向于使用保留文化信息的异化策略,而辜鸿铭则喜欢应用删繁就简的归化策略。二者在译作中对中西文化不同的解读思维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辜鸿铭激烈的挞西扬东观念与林语堂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中立中庸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两者的翻译策略和文化观截然不同,但都能讲好中国故事。全球化的当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是必然,研究林辜二氏的文化翻译策略与文化观,将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胡适的文化观体现着强烈的现代意识 ,但它并非完全抹杀文化的民族性。正是出于对文化惰性的强烈意识 ,胡适主张以“全盘西化”的宣传坐收中西融合的效果 ,以实现中国的充分现代化。无论从自发的、还是从自觉的层次 ,胡适的文化重建思想及工作都受到了传统“文化惰性”的影响。他的文化观思想的得失启示我们 ,在当代中国特色文化的建构中 ,要正视传统文化不可抛却的事实 ,在中西文化的对比、对话和对治中 ,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包括文化社会整体观、中西文化观、文化发展观。新文化运动文化观阐释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地位,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论。新文化运动文化观有其深刻和科学的一面,又有片面和偏激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专题研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虽已在许多领域中展开 ,但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存在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就文化哲学和文化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中国文化哲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