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藏族是一个勤劳、刻苦、淳朴、善良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富有智慧和具有巨大创造力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并且给邻近民族以影响。纵观藏族和汉族等其它民族关系史,情况正是这样。历史上,藏族一方面吸收汉族等民族的先进文化,借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民族之间交互式的融合是中外民族关系中永久的主体。当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的产生、发展、壮大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同周围的少数民族之间保持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关系。正是因为汉族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成份存在,汉族的风俗、方言才如此复杂多变,汉文化才如此绚丽多彩。也正因为汉族同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在血缘上相互吸纳,地缘上交错杂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才如此坚不可破。  相似文献   

3.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居的形式也会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白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白族传统民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是其多元性的文化要素。在白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汉族、白族之间交往紧密,白族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正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的交往和融合,才成就了白族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文物看青海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本文通过对富含羌文化、汉文化、藏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中西亚文化等因素的风格独具的历代馆藏民族文物文化属性的研究,阐述今天青海独有的多元民族文化,是由历史上青海地区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而形成并发展来的。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能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此推动我省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2013,(3):80-80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的国家,从泰汉起便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汉族人口如今之所以占到绝大多数.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同时,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曾有不少人融合到其他民族里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族是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龙文化同样是中华各民族龙图腾崇拜融合的产物。本文着重论述了南方少数民族关于龙崇拜之俗及其民间文学 ,阐述了南方诸古今民族的龙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朝鲜族的生育文化,主要保留和继承了朝鲜半岛本民族的传统生育文化,但在与汉族、满族等民族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又融合了他们生育文化的一些因素,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塞外人     
晋北雁门关外,俗称塞外,历史上一直是次中原地区同北方边塞地区的接壤地带,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大量吸收和融合了北方少数民簇的文化成分,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维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服饰文化的群体中来观察和分析,就不难发现,它是随着人类的进步、随着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产生和演变的,是与各民族生存环境、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的,并具有民族性、区域性、时限性、性别与职业性等多种属性特征和丰富社会内涵的文化载体。对其加以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多元一体法文化:中华法系凝结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它凝聚着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吸纳了少数民族优秀的法文化成果,是各民族的法律文化与法制经验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结果。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少数民族的习惯法与民间法,同样构成并丰富了中华法系的内涵。在统一多民族的古代中国,经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推动,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法文化。  相似文献   

12.
辽西走廊位于东北游牧、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它不仅是联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廊道,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廊道。中原和东北民族通过辽西走廊迁徙往来,不同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民族逐渐融合。东北诸民族不断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以形成和壮大。  相似文献   

13.
<正>古有"芙蓉国"之称的湖南,是一个多民族共生之地。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民族长期以来互通有无,共同演绎了湖南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创造,是湖南诸多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湖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成果。可以说,民族文化是湖湘文化园圃中馥郁芬芳的花朵。而湖南省民委创办和建设民族文化联系点,就是为了让这些民族文化之花开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4.
清代雍正间土家族地区基本完成改土归流,因汉文化的大量迅猛的传播,土家民族文化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汉化趋势异常明显.作为土家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变化趋向亦然.在与汉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通过对汉族节日一定的过滤、改造和变移的选择性吸收的基础上,土家族节日文化以几种情形得以保留下来:一是仅仅借用汉族节日形式而将之变成自己的民族节日,二是移易汉族节日基础上增设自己节日,三是在汉族节日基础上迭加带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土家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全球化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趋势 ,对民族文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导致各民族社会的转型、文化的重新整合。本文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民族文化的变迁 ,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价值冲突、文化的融合、文化在全球化图景中的状态、当代传承的途径等多维关系。文中指出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具有风险也存在机遇。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机遇大于风险 ,只要积极对应 ,就可以获得在吸收外部先进文化的同时 ,又使自己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双重机遇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井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本文从差异性消费入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董西厢》看女真婚俗对金代婚姻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女真族入主中原,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域内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民族迁徙,与此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出现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北方少数民族婚俗对中原汉族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西厢记诸宫调>可以看到,中原汉族的婚姻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婚恋活动中,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出现,主动性有所增强,贞节观念明显淡化.  相似文献   

18.
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往昔有的论著,提起魏晋南北朝,常着眼所谓“五胡乱华”、“十六国嬗递混战”、“黄河流域大破坏”、“汉族惨遭杀戮”、“历史大倒退”等等。而研究这一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也往往偏重于论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汉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迁徒、大融合给汉族注进了大量新鲜血液,而在融合过程中,汉族又汲取了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同时,汉族人口分布较前广泛、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共享实践活动的成果,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相互交换、占有、融合和利用,不同文化之间互通有无,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文化交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表现出时间性和空间性等特征。研究新疆各民族文化应当以文化交往的历史追溯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形塑发展,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确认知新疆各民族文化,既要立足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史,更要以中华文化作为大背景和大视角;既要着眼于新疆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更要放眼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既要看到新疆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更要看到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凝聚。  相似文献   

20.
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