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与理是我国明清小说批评中占重要地位的一对批评用语。明代初期,瞿佑等批评们家的“情理”观念是“理”字当先,占绝对优势地位;明代中期至晚期,汤显祖、冯梦龙等主张以情反理,“情”至高无上;明末清初时期,人们的“情理”观念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以天花藏主人为代表的一部分批评家主张情理合一,二是出现了金圣叹、毛宗岗和张竹坡三大评点家,赋予“情理”新涵义;清代前中期,脂砚斋等批评家们的“情理”观更加符合小说的艺术规律,达到了“青出于蓝”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发愤著书"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起自先秦,最初用于对诗文和史著创作动因与目的把握的批评中,明代之后引入对说创作、批评领域,经李贽、金圣叹、张竹坡等大家阐发、丰富和发展,一直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理论奠基之作,作者旨在引进西方美学和文学理念来改良日本小说,但在叙事技巧上却并未完全排斥日本江户时代的叙事原则,其中一些来自中国明清小说批评。本文尝试分析中国明清小说批评与日本江户时代文学及《小说神髓》的影响与变异关系,通过比较中日文学近代话语转换的轨迹来探究《小说神髓》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点及其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实录观念把历史的准确记录作为真实性;“贵幻”说否定了实录观念,对小说的文学特性加深了理解,肯定了虚构的作用,提出了“幻中见真”的观点:其后出现的写实思想向“实录”回归,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对艺术真实有了较完善的认识。这个探索历程与当时的小说创作发展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5.
伏尔泰认为真实是美的第一要素,戏剧情节要符合历史的实际;莱辛则认为性格才是戏剧表现的重心,作品为了表现性格可以改编历史。莱辛对人物性格的强调与他试图要建立市民悲剧的主张联系起来。伏尔泰的戏剧观以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为基础;莱辛对戏剧的认识则以古希腊特别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为根基。在启蒙大潮中,莱辛思想的古典色彩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插图在从上图下文式到单页大图式的版式变化中,构图形象出现了重要转变。从外在风格来看,这种变化体现出社会风尚的浸润和影响,从内在形式来看,这种变化根源于图像语汇形式的演变和更新。就刊本的接受者而言,这些变化则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代 ,小说自身不断完善 ,小说创作体现了小说从雅到俗、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和审美对象由历史到现实的历史转型 ,体现了审美趣味的否定之否定 ,迎来了我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的繁荣和成熟  相似文献   

8.
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了深刻的阐发。在叶氏看来,有境界的作品是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以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叶先生以“兴发感动”来标举境界说的独特内涵,但是她又认为境界、神韵、兴趣没有什么区别,这使她的立论有两相龃龉之嫌。其实,对“真”的诉求贯穿着王国维的哲学观、美学观和文学观,并自然而然的影响和决定着他的词学观。只有从真的文学、美学和哲学三个维度考诸王氏的境界说,才能有效地解释王氏何以认为境界乃“探其本”。叶先生对境界说的理解只是领会了境界作为“感受之真”的第一层含义,对境界之真的美学之维和哲学之维,叶先生未能作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明代至清代中前期,由于医药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医患关系也呈现复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明清小说中有比较广泛而细致的描写。明清医患关系的社会影响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官府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医生对医惠关系的影响、病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宗教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和传统社会医疗观念对医患关系的社会控制的影响。明清医患关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印证或者隐喻了社会关系的的演变,对改善当代医患关系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与媒介的互渗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的密切关注。他们纷纷从媒介视角评析艺术作品,由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分析媒介与艺术并行而交结的漫长演变历程可知,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有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有历史必然性;(二)从学理分析上可知,媒介批评转向有着理论依据;(三)几位艺术批评家们的媒介批评思想对此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经历了创作中心与刊刻中心由福建建阳等地向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书坊业对小说评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历中期以前是通俗小说评点的起步阶段,主要完成地在建阳,可称之为通俗小说评点的建阳时期。万历中后期以后,随着坊刻中心的转移,通俗小说评点有了新的发展,文人型评点大量出现,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而此时书坊主评点通俗小说的现象继续存在,但也有了新的特点。自从文人型评点出现以来,通俗小说评点中假托名士评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假托名人的评点不仅为通俗小说及其评点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声势支援,同时也有不少评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历史真实、人的存在、叙事策略是新历史小说研究中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如何对待历史的真实上 ,研究者们主要围绕着如何重构客观存在的历史客体、如何重构历史观念展开了褒贬评价截然对立的激烈争辩。对新历史小说中人的存在及其呈现形态 ,研究者们从人在新历史小说中的地位、新历史小说中人的种种生存形态、与人的存在血肉关联的历史形态等几个方面作了相当充分的探讨。关于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 ,研究者们主要从叙事视角的变化、历史与今天时空的跳跃性、叙事的自我解构这三个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脱卸”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小说理论概念。脱卸具有审美的中介特性 ,含义包括连接点、转换点 ,指叙事场景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与转折 ,从此情节转入彼情节 ,它是一个中介概念。间接联系是中介概念最本质的特征 ,脱卸具有这种间接联系的特点 ,用于表征上下情节联系的间接性 ,而不是表示某个情节段落的结束。脱卸还具有空间并置的功能。它打破了时间叙事的线性因果关系 ,变循序渐进的历时性叙事为跳跃性的共时性叙事 ,把不同空间场景并置在一起 ,扩大了空间描写的张力。情节改变预定的叙述方向 ,沿着并置所呈现的新的空间轨迹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滑稽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常与幽默和喜剧混淆在一起,但通过滑稽和它的天然参照幽默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滑稽偏于感性色彩、动作性、形象性以及这样所带来的易于产生典型形象和叙事的审美特性。在美学范畴和文本语境里对滑稽的品格及其美学意义进行厘清,指出在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之间,滑稽偏向于后者,从而也为滑稽的文化学品格的深层次探究确立基础,这种研究使得对大众文化里对滑稽的消费倾向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从先秦到隋唐时代的漫长岁月里,西部曾经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创造过无数的灿烂与辉煌.同时,西部又是多民族聚居与活动之地,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进程中,西部地区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到了宋、元时代,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西部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地位逐渐丧失,西部从辉煌走向了衰落.作者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西部历史的这个演变进行解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于昨天的西部来说,衰落在战乱、贫穷在生态、落后在科技;对于今天的西部来说,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发展也是硬道理.这对于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来说,是需要记取和深思的.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史上中立外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萌生时期 (15 0 0年以前 ) :无典型的中立外交实践 ,中立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二、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15 0 0——— 190 0年 ) :出现了典型的中立外交实践 ,并呈现出稳定性 ;中立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三、迅速发展和走向成熟时期 (190 0年至今 ) :中立理论臻于成熟 ;中立外交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并呈现出动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小说《简爱》中的简爱与疯女人的人生态度是下层女性形象的意识与潜意识的艺术符号。这个艺术符号不是关于性别问题,而是社会阶级问题,尤其是社会阶级调和理想的诗性说明。它不但作为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了一个下层女性形象的欢欣与痛苦、生存与死亡,而且通过女性的声音,表达了关于社会人生、历史发展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阶段,汉字是象形的,构形理据为物象。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构形的理据转换为词的音义。汉字形体的演变,尤其是隶变之后,以物象为基础的汉字不再象形,构形理据消失,这些象形字就成了记号字。以词的音义为构形理据的汉字,由于形体的变化、词的音义的变化以及字用的变化等方面的原因,构形理据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了记号字、半记号字,汉字呈现记号化的趋势。汉字记号化的趋势需要我们对汉字性质、汉字结构理论等方面,有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河西地区是历代王朝经略西北的关键地区。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材料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总结出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0.
苏州大学出版社最新推出“扬州文化丛书”八本 ,全方位介绍、评述扬州的古城新貌、地方掌故、人物风情 ,展示了扬州文化的魅力。许少飞所著《扬州园林》便是其中之一。扬州园林是扬州城市兴衰的寒暑表。每当经济繁荣时 ,扬州园林随之兴盛 ;而每遇战乱衰败时 ,扬州园林也因之败萎、湮没。《扬州园林》在讴歌园林式的城市扬州时 ,展示了扬州园林在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家园中 ,沐浴着春光 ,增添着景观 ,为人民的安居乐业、祖国的美丽祥和 ,奉献出她的美景和文化意蕴。《扬州园林》运用散文的笔法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扬州园林历代变迁、兴衰的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