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理主要兼指性格逻辑与生活逻辑,它是明清小说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发现,其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动、逼真,在于作者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尽情着理,在人物肖像描写、人物言行描写、人物性格刻画三个方面恰当地把握了情理分寸,故塑造了合乎情理、真实可信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
情与理是我国明清小说批评中占重要地位的一对批评用语。明代初期,瞿佑等批评们家的“情理”观念是“理”字当先,占绝对优势地位;明代中期至晚期,汤显祖、冯梦龙等主张以情反理,“情”至高无上;明末清初时期,人们的“情理”观念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以天花藏主人为代表的一部分批评家主张情理合一,二是出现了金圣叹、毛宗岗和张竹坡三大评点家,赋予“情理”新涵义;清代前中期,脂砚斋等批评家们的“情理”观更加符合小说的艺术规律,达到了“青出于蓝”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姚燮所谓的“人事”,其实是对世人常情的一种认识,对世人生存环境的一种概括。以此品评小说人物,往往可以在人物“难为之处”最能发现“人事”使然的合理根据,表现出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对生存环境与人物性格深刻关系的揭示,也更强调生存环境实际上就是诸般“人事”对人物性情的促成与影响。可以说,正是这一独特的“人事”角度,构成了姚燮深入性格分析与人物评价的根本依据,成就并突出了姚评人物论平实而又深刻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4.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 ,“味”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受 ;“隐”的表达产生“味” ,“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 ,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 ,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 ,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 ,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 ,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1974年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中国叙事学”会议揭开了北美学界对我国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研究的序幕。在西方叙事理论的观照下,北美学者们不仅产出了一批研究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方式和叙事话语的研究成果,还借鉴明清小说评点,揭示小说逐步脱离传统历史叙事的“去历史化”过程,以建构中国叙事理论。北美明清小说评点的叙事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评点学研究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但其“以西释中”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仍需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6.
张竹坡的“情理”并非仅包含“人情物理”这一层内涵,而是含纳了几种不同含义.张竹坡小说批评理论中的所谓“人情”“天道”乃为一体,不存在对立关系.李贽、金圣叹和张竹坡的“情理论”均强调小说创作中真实情感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李贽和金圣叹认为,用虚构的却合乎“人情物理”的情节也能表现真实的情感,张竹坡更推崇《金瓶梅》式的如实地描写人情世景的方式.相对前三者的“情理”观而言,脂砚斋的“情理”观内涵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7.
试论"闲笔"     
“闲笔”是明清小说评点中的一个常用术语。闲笔具有加强小说情节的严密性、有机性 ,调节叙事节奏等叙事功能 ;闲笔还具有调节审美节奏 ,加强小说的立体感、真实感 ,为人物绘形写神 ,摄入多层次、多侧面的审美画面等美学功能。闲笔含有非情节因子 ,但并不完全等于非情节因素。闲笔理论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实录观念把历史的准确记录作为真实性;“贵幻”说否定了实录观念,对小说的文学特性加深了理解,肯定了虚构的作用,提出了“幻中见真”的观点:其后出现的写实思想向“实录”回归,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对艺术真实有了较完善的认识。这个探索历程与当时的小说创作发展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9.
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的中“情理”范畴及其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崔晓西在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中,“情理”这概念在总评、回评和夹评中多次出现,它实际上被当作一个理论范畴使用。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张竹坡的小说理论,有必要对他使用的这一范畴作一番辨析。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鄂东黄村的家庭关系和养老实践的经验材料为基础,分析了社区养老情理的内涵,并探讨了社区情理得以实践的社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小传统”特性的社区养老情理对养老主体、养老时间及养老标准进行了界定,任何违背这一情理的村民都被视为是对“集体情感”的挑战与践踏,整个村庄内的成员会对其进行“群体性惩罚”,村庄舆论的存在保障了社区养老情理有效实践,同时亦促使村庄的养老秩序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