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周鼎 《社会科学研究》2006,1(3):146-150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历来备受研究者重视,但过去的研究偏重于围绕思想精英来梳理史实.在民国思想精英的小世界之外,更为广大的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的,这样的问题始终未能受到更多关注.其实思想精英之间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固然重要,而思想界的中心与边缘对于社会主义在认知上的歧异同样值得注意.本文以著名学者梁启超和地方学者刘咸炘为中心,较为深入地比较分析了分别处于当时思想界中心与边缘的两人对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观念认知及其问题意识所呈现出的微妙歧异,并从思想史的内在理路层面揭示了文化保守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间颇富吊诡意味的紧张关系,以重新探究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在"五四"后期短暂兴衰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关于20世纪20-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现状表现为:2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而展开;3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儒家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等展开;4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张东荪、张君劢、吴景超等思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展开.未来的研究应该朝着如下方面继续深入:加强关于自由知识界中"社会主义"的概念认知问题的研究;努力从知识精英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走向大众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加强对20世纪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林建华  聂新 《东岳论丛》2006,27(6):191-195
罗素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强调基尔特社会主义是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罗素访华促成了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并通过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实践以及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现状等几个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他得出了中国应该实行马克思所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走俄国之路的结论。罗素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启示,所得出的结论不仅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扫平道路,也间接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陈尧 《晋阳学刊》2014,(3):101-107
G·D·H·科尔(1889-1959)是20世纪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先驱。科尔对代议制民主无法真正代表选民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提出以职能民主制取代代议制民主以及将基尔特社会主义建成一个参与性社会的思想,对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科尔关于工业社会中民主参与的论述未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视了现代政府职能扩张和福利社会兴起的现实而具有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40年代末,罗隆基的"第三条路线",既参酌了拉斯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又考量了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与"第三条道路"有别.这条路线在当时来说,具有其特点,不能因为实践的失败,而否认历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孟成全  王超 《南方论刊》2022,(3):27-29,39
李大钊作为我国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第一个在课堂上讲授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的教授.在中国最积贫积弱的时候,李大钊的作品以及他所开设的课程对当时中国青年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李大钊的一系列活动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开创性...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尽管由于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文化背景不同,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思想存在很多认知局限,但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以下简称民主革命派),在从事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还同时传播着社会主义学说.这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作用.过去,对此问题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试作探讨,以期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民主革命派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学术界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孙中山、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一课题,指出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清末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是西学东渐大潮的重要内容。以《百年一觉》和《极乐世界》为典型代表的域外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揭露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病,描绘了一个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政治上民主平等、文化上繁荣兴盛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乌托邦小说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契合,与西方16世纪以来的乌托邦思想一脉相承,也是受到马克思学说及其社会主义理论影响的产物,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想社会的范本,为他们书写中国理想社会的现世乌托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试论社会主义思潮在华传播的起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接触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最早始于19世纪末,最先传入社会主义信息的是个别清政府外交官、译员和外国的传教士。1902—1907年间和1911—1914年间,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社会主义传播热潮。一批爱国留日生,康梁等维新派、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及无政府主义者皆发表了不少介绍社会主义的论文、译文,对马克思的代表性著作及其主要思想已有所涉及。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沁入和在华的最初传播,除受西欧和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外,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新兴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密切相关。尽管最初阶段的社会主义传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先导,社会主义在华传播的起始,为尔后马克思主义在华影响的扩展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前期准备,也促进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等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初步了解,为其日后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自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以来,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除在两种共和国方案上存在着根本对立外,两大思想体系之间也存在着互动与互相借鉴的方面.在整个20世纪两大思想体系发展的进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成为了指导当代中国的思想意识形态,而自由主义虽然走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在改革开放以及当代资本与市场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自由主义依然在中国具有生存的环境.由于两大思想都回答了现代中国建设的问题,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慎重对待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陈炯明的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特点及其实现途径的设想.陈炯明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他当时采取联俄联共的进步行动,有助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某种程度上还推动了孙中山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毛泽东在充分考察了当时国内外具体形势的情况下,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效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探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应站在政治的高度,以总体性的视角,从建国初面临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民族漫长曲折的斗争历程出发,领会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鲜明 《社会科学论坛》2014,(4):215-218,223
晚清时期赵必振所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是中国人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译作。本文在介绍该译作译介的历史背景与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译作对国人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即是向当时的中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术语,并为马克思主义后来大规模实质性的传播起到了某种思想先导作用,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先俊 《理论界》2009,(9):27-2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内涵的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它促进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基本的前提;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一个坚强的主体;当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初步提出了"中国化"的基本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罗塞蒂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体现在绘画和诗歌两方面。这时期由于当时国内文艺界正值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罗塞蒂的绘画与诗歌艺术被中国文化思想界译介之后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原因,既有罗塞蒂绘画和诗歌艺术反抗传统宫廷艺术,追求中世纪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原因,也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潮变革之际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当时的中国艺术界试图借用罗塞蒂艺术中对理想美及对人性的追求表现,来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势力的束缚,为当时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罗塞蒂艺术思想在当时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的束缚和影响。在当时,社会经济与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东西方不同艺术表现体系的载体、材料差异等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五四运动打开了禁锢民主与科学的闸门,马克思主义思潮犹如洪水一般冲决了旧中国封建与专制的长堤,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其传播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吸收、消化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因而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过程。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由此得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过是“舶来品”,并无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左翼代表朱执信在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他留下的大量论述民生问题的著作中,不时闪现着社会主义真理的光芒,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宝库中极有光彩的一部分。探求他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和思想特色,指出他的思想局限性和产生这些局限性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肯定他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功绩和地位,这对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情况,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