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方位词的引申用法关于方位词,大多数语法论著除提及“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方位词的特点是经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短语)后边,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方位词组(短语)”外,很少涉及其他。黄汉生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则不同,除上面的论述外,还指出:“‘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时并不指实在的处所或时间,这是它们的引申用法,……”其实,不仅“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引申用法,别的方位词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也都有引申用法。如:  相似文献   

2.
方位词"里""内"是一对同义的方位词,它们的词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差异也在演变过程中慢慢显现出来.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最终的演变结果影响着这对同义方位词的使用,也决定了对它们对名词的选择.现阶段,在使用这对同义方位词时,到底是选择方位词"里"还是方位词"内",也应取决于其本身的词义和与之组合的名词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动态发展的。现代汉语中存在的共时差异,既有古代汉语用法的遗留,又有语言演变的痕迹。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现代汉语方位词"里"来源于表"衣服里层"的名词"里",方位词"内"来源于表"进入"的动词"内"。而"N里"和"N内"的结构在历时发展上也具有不平衡性,"N里"结构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功能泛化广泛;"N内"结构出现虽早,但意义扩展范围较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功能泛化。  相似文献   

4.
方位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它既具有名词的某些特点,也具有名词所没有的特点。把它归为名词的下位类,对全面认识方位词的特点不利,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方位词在语法上的最大特点是黏着性,在表义上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从词类系统的内部一致性,外部排他性的角度上说,方位词应是一个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5.
人体名词是名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它与方位词组合后可以形成"方+X"和"X+方"两种结构,前者既可以指称人体,也可以指处所,后者只能指处所,但二者指处所的方式并不相同.文章在选取了4组对称的方位词和25个人体名词,考察了其组合规律与特点后发现,在"方+X"的组合中,"左/右+X"在形式和意义上最为对称;而在"X+方"的组合中,"X+上/下"最为对称,另外"上""前""里/内/中"相对"下""后""外"更容易后附于X.这些特点,均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日语空间名词"うえ"与汉语方位词"上"虽同形近义,但仍有细微差别.为抑制容易发生的母语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从语义、句式、名词的场所性等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的语义丰富宽泛,"うえ"的语义相对狭隘,带有诸多限制条件;句式上汉语常用介词结构"在…上","うえ"则多附加助词"に""で""を"等;相当一部分的日语名词本身带有较高的场所性,致使."うえ"使用频率不如"上"高.  相似文献   

7.
受直译体影响,元杂剧的虚词有了非汉语的用法:方位词“里”、“根底(的)”、“上”、“上头”、“行”表示介词应具有的处所、对象、原因等意义,并形成了“介词+名词(代词)+方位词”汉蒙杂糅句式;助词“来”、“来的”、“呵”、“者”表示过去时、假设语气、祈使语气等。  相似文献   

8.
从《国语》看"有"字的早期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字是先秦时期的常用词之一.它位置不定,用法灵活,因而学者们对其看法也有争议.本文结合<国语>中"有"字的用例,从动词、名词、词头和连词与副词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揭示了上古时期"有"字在用法上的一些特点,并对"有"字的固定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边"作为并列连词在汉语中很常见,同时也可以作为方位词和副词来使用.分析连词"一边"在"一边……,一边……"结构中的用法,从"一边"作为连词、方位词和副词时所表达的不同语义等方面讨论,可得出该结构在特定语义环境中英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体名词和“上”、“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位词基本上是对称和整齐的。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中,尤其是在与一些同类词语的搭配中,方位词常常会出现不对称的现象。所谓不对称,主要是指词义相对的词语并不具有相对称的形式.如“上”和“下”的不对称。本文考察方位词“上、下”在与有关身体部位名词搭配时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特点,分析这些现象的视点、论域与参考点。  相似文献   

11.
字母 s附着在某些名词、动词、形容词、方位词以及个别零散的单词后面会具有各种各样的含义 ,且用法也较为复杂 ,不易掌握 ,从而对单词的正确拼写和使用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 ,对字母 s在词尾的特殊含义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析 ,并列举许多例句加以阐明 ,以便对英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讨论了"向"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特殊问题。"向"与"乡"在动词和介词用法上是相通关系,而不是相同关系;"向"和"乡"的词义引申路径相同,但存在发展先后之别,后因"乡"词义的发展而与"向"分道扬镳。文章对先秦"方位词+向"的特殊性进行了论述,认为从"方位词+向"到"向+方位词"这一语序的变化是因"向"介词化后,在介宾结构的类推作用下发生变化的。介词"向"还可以进一步虚化,成为动词的粘着成分,使得"向"可从句法层面进入到词法层面。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位词“上”相关研究之董理与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方位词"上"的研究论文,反映了学者们对"上"及相关语言现象的热切关注。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及时总结十分必要。本文从方位词"上"的典型与非典型意义、方位词"上"的空间定位、方位词"上"的语义认知基础、方位词"上"的自由与黏着用法、方位词"上"、"下"使用中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方位词"上"对单双音节词语的语义选择等进行了董理与讨论,以期为后来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方位词的最基本用法是表处所方位,在古典文献中,方位词对称使用现象突出,如刘向的《说苑》,其功能突破了方位词的基本用法,而具有了夸饰作用、隐喻作用、虚化作用。本文就《说苑》一书方位词对称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其修辞现象进行了文化分析,指出这是缘于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习俗、生存环境等的长期影响,也是说写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运用的一种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5.
方位词作为名词的一个小类,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起体词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古今汉语都是相同的,但在古汉语中方位词与其他名词一样常常活用为动词。古汉语方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极为复杂,它既可以单独充当谓语,又可以构成述宾、双宾、兼语、述补等结构充当谓语,有的述宾结构还能充任状语。本文重点论述古汉语方位词用如动词的几种类型及其意义,就教于大方之家。一、单独充当谓语方位词单独充当谓语,既保留着方位词的词汇意义,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又具有了动词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时差,但双音节方位词在两书中却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用例分布不广,且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极少数用作补语,且用例较少;而在《儿女英雄传》中,"上"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及兼语,甚至独立成句。另外,"上"类双音节方位词在《儿女英雄传》中的用例较多,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仿,由此我们看到词汇从明到清,向现代汉语方向发展、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一A—B”式成语,如“一言一行、一张一弛、一琴一鹤”等;主要是对“一A一B”格式成语的构成、语义组合类型以及格式的修辞特色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格式构成1、从语法性质上来看.构成A和B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方位词等.如:一手一足 一心一意 一龙一蛇 一板一眼 一朝一夕 一模一样 一薰一莸一丘一壑 一草一木 一字一珠 一步一鬼 一板一眼 一饮一啄 一唱一和一言一行 一问一答 一颦一笑 一举一动 一吟一咏 一步一趋 一张一弛一长一短 一悲一喜 一死一生 一上一下 一东一西 一前一后 一五一十一点一滴 一年一度从出现的频率上看,由名词构成的格式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再是数量词、方位词.  相似文献   

18.
后置方位词的语义表述功能很强,如除了可以实指处所方位以及虚指位次范围,还对其前的名词性成分有所选择等,而通过对定量语料相关用例的历时穷尽分析,还可以发现一些其他重要的词义变迁线索.通过对《世说新语》等中古文献典型后置方位词“上”“下”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并进行相关历时比较,认为先秦到中古时期它们有普遍语法化(或虚化)趋势,语义指称上发生具体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迁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的方位词是语义名称而非词类名称。方位词指的是一类以方位语义特征聚合并用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专职词语,可以归入“定位词”和“方位名词”两个词类。方位词依据语义特征而类聚,语义层次不同,所对应的方位词的范围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